游客在醴陵市一处“低价捡瓷区”挑选瓷器。图片来源:新华社
□肖扬
醴陵,这座自东汉置县以来未曾变更名字的城市,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走出了一条工业旅游的发展新路。
“工业旅游”是以工业生产过程或工作风貌等资源为核心,以观光旅游、消费体验与科普教育等环节为展现过程的新型旅游形态。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工业旅游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与全球工业旅游占旅游总产值的10%~15%相比,我国工业旅游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我国工业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同时,根据相关资料,在过去的五年里,全国工业旅游项目数量增长30%,参观人次年复合增长率为15%。有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将“工业旅游”作为发展的一条新路,也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投向了工业中蕴藏的科技之力与人文之美。
正如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王笑宇所言,“发展工业旅游的核心目的,是将此前城市中的工业生产和制造历史空间,与当下的城市文化、消费场景与休闲内容进行融合。”依据当代研究者的观点,旅游产品视角下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共有五种,分别为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综合型景观发展模式、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艺术品展示型发展模式以及工业园区型发展模式。醴陵便是秉持艺术品展示型发展模式,以本土的陶瓷产业为引,推出“千年瓷都线路”与“五彩醴陵线路”,以其独特的工业文化带动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游客在欣赏工艺制品的同时感受其中积淀的历史文化与城市魅力。
“地出醴泉”,更出陶瓷。始于2023年8月的“捡瓷热”,让大众看到了“工业的”醴陵。至今已在醴陵发现数十处古陶瓷遗址,其中存在殷商、西周时期的陶片。清中后期,醴陵已有粗瓷厂480余家。1905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使醴陵由粗瓷生产转变为细瓷开发。同年设立的湖南瓷业学堂在之后的制瓷活动中生产出釉下五彩瓷,其突破了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以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调配出绚丽多彩的陶瓷绘料,凭借其卓越的品质与美观的造型成为醴陵的特色瓷器。在今天,来自全国的游客能够在醴陵陶瓷博物馆看到在过往历史当中诞生的各类精美的瓷器,也能够在街头巷尾找到新时代当下的工匠做出的多彩工艺品。丰厚的历史底蕴让醴陵人民感知陶瓷技艺之深,鲜活的每一个“今天”又激发着他们无尽的创造力,那些丰富而又不断创新的醴陵陶瓷正是吸引游客络绎不绝的当代之美。
赏陶瓷之美,还需技艺之力。醴陵作为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国瓷”“红官窑”的所在地,有着良好的制瓷产业基础。早在200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103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当中,醴陵红官窑已赫然在列。近年来,醴陵已构建起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从文化创意到文旅融合的完整陶瓷产业集群。同时,其产品涵盖日用瓷、艺术瓷、电瓷电器等4000多个品种,日用瓷与电瓷出口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唯有如此健全的工业基础,才能承接突如其来的捡瓷流量,既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又能够不断促进醴陵陶瓷推陈出新,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给予游客独特的观赏性与旅行体验。
游醴陵,品“三宝”,赏四方美景。醴陵以“瓷器、烟花、炒粉”为“三宝”,游客白天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瓷器,在街边品尝美味的醴陵炒粉,了解花炮的起源,夜晚欣赏江畔的烟花盛景,丰富的工业旅游路径与内容,使游客产生了愉快的旅游体验。同时,醴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众多,包括渌江书院、靖兴寺、状元方洲等等,让前来的旅客感受到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满足了游客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消费需求。从工艺品到美食,从赏物到赏景,醴陵将多元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链,让各年龄段、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愿意深度游览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较强的参与性不仅让游客加深了对工艺的认识,更加深了对醴陵文化的独特感受。
醴陵的工业之旅,也得益于政策扶持。在政府的科学规划之下,2017年建成的陶瓷谷,占地650亩,以陶瓷器皿作为建筑造型,包括醴陵陶瓷博物馆、陶瓷谷展览中心、瓷谷艺术馆、陶瓷谷超市、图兰朵酒店、磁器口风情文化旅游街等,是目前国内陶瓷行业规模最大的艺术建筑群。2023年,陶瓷谷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获评“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单位”“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这些兼具艺术感与地方特色的建筑群既为醴陵的陶瓷产业提供的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成为众多游客打卡醴陵的“第一站”。此外,醴陵作为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组成部分,承接其产业转移与技术扩散,被纳入长株潭一体规划,有利于自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醴陵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优越的可进入性。作为湘东重要的铁路枢纽,浙赣铁路、醴茶铁路在此交汇,沪昆高铁在此设站。总体来看,游客前往醴陵的交通条件较好,游客的出行成本较低,客源地的辐射范围也较大。
醴陵的工业之旅是流量涌入后的全新尝试,其背后的千年文化是涵养其工业旅游“向下扎根”的源泉,其推陈出新的创意文化是促进工业旅游枝繁叶茂的永恒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