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河到布市,一趟航程仅3分钟左右。这短暂的行程,却足以改变许多俄罗斯姑娘的一生。(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摄)
出发去黑河前,关于这座边境小城,我查了很多资料。“中俄边境”“黑龙江畔”……这些标签,我反复琢磨。很好奇,中俄关系日益紧密的当下,选择跨国婚姻的男女,过着怎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感受?
出发前一夜,广州依旧湿热。街头行人,穿的还是短袖短裤。我从衣柜深处翻出厚外套,一件一件,塞进了行李箱。这趟北上,像一场季节穿越。心里有期待,也有陌生感。
直到飞机落地黑河,直到真正站在黑龙江边,我才发现,虽是遥远的边陲小城,街道却干净整洁,俄式建筑点缀其间。旅游设施也很完善。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的物价。实实在在的大肉包子,一块五一个;全是肉的 “全家福” 面条,也就十块钱一碗;低消费和好环境并存,构成了奇特的边境生态。
而那些在两岸之间流动的人,那些因爱迁徙的身影,更是边境独特的风景。在黑河的早市和夜市,能看到中国男人牵着俄罗斯女人的手,尝尝酱香饼,买买煎豆腐。
经当地人引荐,我见到了俄罗斯姑娘娜佳。“她不爱见记者,能不能说上话,看你们的缘分。”
就这样,我在一条街的角落,找到了那间杂货店。店面不足二十平米。店门上的俄罗斯套娃风铃,在风里轻轻作响。
这个地方,和对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彼时,娜佳正踮着脚整理货架,听见风铃声,回过头来。得知我的来意,她轻轻摇头,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我不想接受采访,也不想在中国媒体上拍照露面。”
她说,只想在这座小城安静生活,守着和丈夫的小店,不想引起关注。
这个拒绝,反而让我看到了跨国婚姻叙事里,常被忽略的真相。不是所有跨越边境的人,都渴望轰轰烈烈的人生,有人只想守住一份寻常。
我没有立刻离开,随手拿起货架上一个手绘俄罗斯套娃。问她,这货品卖得怎么样?接着又问,有没有特别想推荐给客人的宝藏货品?看到娜佳打开了话匣子,我又问起她的家乡故事,问她嫁到这儿的原因。
娜佳的戒备,在琐碎的对话里,一点点融化了。
她的店很小,小到两个人同时转身,都会碰到货架。可就是这样一间小店,成了中俄边境爱情的“中转站”。
中对俄免签政策实施后,不少来店里买东西的俄罗斯姑娘,见到娜佳和她的中国丈夫,都会好奇地问:“嫁给中国男人的感觉怎么样?” 也有人开玩笑:“帮忙介绍下。”
她带我走到江边,指着对岸布市的轮廓:“你看,那么近,却那么不一样。”她口中的 “不一样”,不只是物价、工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关于“希望”的想象。
黑河的低物价、慢节奏,对这些俄罗斯姑娘来说,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生活的质感。
娜佳告诉我,现在很多俄罗斯姑娘,会选择去上海、广州、杭州这样的一、二线城市生活。但她觉得,物价不高,生活不累,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就已经很满足了。
原来,跨越国境线的人,追求的未必是远方,而只是一个能踏实过日子的地方,这种“可触及的生活”,比任何浪漫想象,都更有说服力。
我在娜佳的店里待了一下午,听她讲怎么介绍闺蜜给中国朋友认识。听她讲和丈夫认识的点滴。夜幕降临,江对岸布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和黑河的霓虹,在江面上交织。
“你看,”她轻声说,“两国的灯光都融在江水里,像是紧挨着的邻居。”而她们的跨国婚姻,也在无声无息中,完成了碰撞和交融。
和选题里其他受访者不同,娜佳说话轻声细语,性格格外温婉。
娜佳告诉我,未来会一直待在这座边境小城,不用轰轰烈烈。她来到这个能让人停下来的地方,不过是因为爱。因为和丈夫对未来生活的共同希望。
这份“停下来”的勇气,在这个推崇要“活得精彩”的时代,显得更加珍贵。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责编 姚忆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