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猫双11,若你去舟山市岱山县衢山岛旅游,随手点一份外卖,撞见这样的情况,你不要惊讶——
在男性骑士主导的外卖版图里,这座距上海东南200多公里的渔岛上,配送员绝大部分是女性。
这不是偶然的职业分布,而是一群女人在命运惯性里,在淘宝闪购上岛后,抓住的第一个主动选择的机会。
故事里的大多数女骑士,前半生似乎被“没得选”定义,困在各种身份和标签里:出生的家庭、经相亲结识的婚姻、随丈夫定居的海岛。
而随着淘宝闪购上岛,即时消费的火热,外卖骑士这份工作和当地相对的高收入,让她们第一次触摸到“选择”的可能。
她们可以选择在送孩子上学后开启工作,而非困守厨房;可以选择用自己的工资决定家庭开支的一部分,而非事事依赖丈夫;可以选择和姐妹聚餐聊天,而非独自面对空荡的家;可以选择每天涂什么颜色的口红,而非被“妈妈”、“妻子”的标签掩盖自我。
这份“选择”或许还不够充分,她们仍需在家庭与工作间小心翼翼地平衡,仍要面对海岛传统与现实的束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她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海岛的街巷、月入过万时,不仅在配送餐食,更在配送属于自己的人生主动权。
这份“有的选”的底气,悄悄撬动了“没得选”的人生轨迹。
以下是关于这群女性的真实故事:
文 |张公子
编辑 | 卓然
96年出生的陈利荣有个外号:“车神”。
她指尖轻轻一拧电动车油门,车身像离弦箭般窜出去,贴着柏油路面滑行时,我坐在后面,餐箱稳得几乎听不到晃动。
“这一单又是去鼠浪小区的,天猫双11开始后,这个小区的订单增长最多。”陈利荣说。鼠浪小区靠近衢山码头,那里住着很多外来人口。
站点的姐妹们嘴上夸她技术好,私下里都暗着较劲,没过多久,个个都练就得能在车流里灵活穿梭,像一群利落的鱼。
每天从清晨6点到夜里,衢山站20多名女骑士,撑起了站点一千多单的配送量。她们的配送距离多在3公里内,最熟的人民路,是岛上唯一的商业干道,1.7公里的路上挤着仅有的一家咖啡店、4家奶茶店,还有大大小小的餐饮店。
图 | 衢山岛的CBD——人民路
哪家出餐快、哪家饭点要等、哪家奶茶生意好、当季小岛上流行什么,她们闭着眼都能说清。
“岛上的居民,因为淘宝闪购的到来,消费习惯变了不少。很多中年人喜欢上了奶咖。双11期间,奶咖、快餐单量持续爆发。增速最快的是药店,环比9月增长超过200%。”淘宝闪购岱山县负责人胡高扬介绍。
淘宝闪购最新数据显示,支持医保支付购药的城市已经超40个、覆盖近300个区县。
和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不同,衢山岛九成外卖骑士是外地女性。
舟山是我国第一大渔场,衢山作为舟山第六大岛,世代靠“讨海”过活,这是和种地一样看天吃饭的行业——渔民一年大半时间在海上追鱼群,网绳磨破手掌、风浪里颠得吐胆汁是常事。
图 | 正在渔船上劳作,为下一次出海做准备的渔民们
新世纪以来,本地男性已大多不再捕鱼,有能力的干起了船老大,岛上的渔民多是从安徽、河南、陕西、贵州、四川等劳务大省迁来的新移民,最久的已扎根20多年。
随丈夫“讨海”而来的女人们,等孩子陆续背上书包,便琢磨着找活补贴家用,慢慢在岛上积起庞大的潜在女性劳动力。但衢山的就业市场,给她们的选择少得可怜。
像样的岗位集中在渔业、造船、石油工厂,那里男性为主;本地女性还能开家小店营生、或者收租;可没学历、要顾家的外地媳妇,碰得到的只有编网、撕网、餐馆服务员这类临时活。
图 | 码头上,正在补渔网的女人们
48岁的张远君懂这种局限。她早年随丈夫来到衢山,好不容易把两个女儿拉扯大后,想去餐馆当服务员补贴家用、打发闲暇时间,可对方上下打量一番,说“年纪大了,只能扫地”。
张远君觉得自己还年轻,不甘心去做一个月千百块的扫地工作,找工作的事就这么耽搁下来了。
年轻些的也未必有优势,招聘的人总盯着问“孩子谁接”——岛上的外地家庭鲜有长辈帮忙带娃,女性包揽所有家务和育儿,这份“牵绊”成了求职的“减分项”。
相比之下,外卖骑士岗位成了“香饽饽”:不限性别,相对自由,赚得还多。 岛上是熟人圈子,骑士流动少,以至于岗位紧俏到要托老乡排队等名额。
骑士胡应荣今年双11的目标是,继续拿下单王。过去3个月,她一直是淘宝闪购衢山站的单王。拿到这个工作机会,她也等了蛮久。
胡应荣和王金荣两年前就跟跑外卖的老乡打好招呼,每隔一阵就去问“有机会没”。直到今年5月,淘宝闪购入驻衢山岛,二人才终于穿上了期待已久的骑士制服。
对大城市年轻人来说,外卖骑士可能是“过渡性工作”,但对衢山的宝妈们而言,这是她们能抓住的、最有性价比的出路。
衢山招募骑士有条“潜规则”:男性要面试,女性面试比较简单,符合要求的可以直接上岗。
“女骑士更稳定,入职后几乎不会有变动。”胡高扬解释。胡高扬从事外卖行业多年,2022年调到岱山县城工作后,他发现当地不少女性会在照顾家庭之余做骑士补贴家用,而且相当踏实。
这背后是现实的无奈:县城、乡镇订单量不如大城市,男性骑士扛着养家重任,一旦单量或收入没达到预期,就会出岛进工厂,或是干脆去更远的杭州、上海闯荡。而被“母亲”身份守护家人的女骑士们没这么自由,大部分会留在原地。
于是来到衢山岛这个户籍人口5.5万的小岛后,胡高扬也偏向招募女骑士。
事实也印证了这点。目前衢山站点的三位男骑士,在岛上都有副业,算有“退路”;而女骑士们大多是全职妈妈,这份工作也是她们许多人婚后的第一份工作,她们十分专注这份工作。
“你从他们等待订单时的不同状态也可以感觉到这种差异。”胡高扬指着衢山岛唯一咖啡店门口说,那是女骑士们常待的等单点,“没订单时男骑士会去忙别的,女骑士们会守在这等。”
图 | 衢山站点的女骑手们正在聊天、等单
前两个月“秋天第一杯奶茶”热潮来时,恰逢淘宝闪购刚进衢山不久,单量飙升1000%以上,女骑士多是新人,许多人觉得累,却没落下一单,第二天继续来跑。
站里公认的“单王”胡应荣,在“爆单”时,最多的一天送了189单。
“女骑士们送订单,沟通方面也会更柔和,投诉会更少。”胡高扬说。也因为女骑士们靠谱,胡高扬很少来衢山岛,他把衢山岛的日常管理工作交给了队长陈利荣。
图 | 胡高扬和陈利荣在讨论工作中遇到的细节问题
陈利荣是安徽阜阳姑娘,租住在衢山三弄村,性格活泼果断,是姐妹们的主心骨。成为城市骑士前,她送过快递、打两份零工,还要兼顾两个孩子。
对陈利荣来说,女骑士是她做过的工作里,既体面又高薪,还被尊重、有前途的工作——在岛上,外地女性能做的工作太少,“如果不是这份工作,我也想不到自己能当‘领导’。”
管理站点的核心,是协调姐妹们的时间冲突。衢山站分早、中、晚班,宝妈们大多是二胎,孩子年龄段不同,放学时间也不一样。陈利荣要一一记下每个孩子的下课点,再和男骑士商量排班,让女骑士们多上早班和中班,傍晚接了孩子就能安心回家。
有时候她还需要针对骑士们不同的状况进行疏导。比如新人徐丽梅来跑外卖时,地形不熟,订单量少,她要去安抚,然后在对方提出想换一个电动车后,又仔细跟她说换哪一款更适合做女骑士。
姐妹们都很配合陈利荣的工作,她们比任何人都迫切的希望站点能做好。毕竟好好做骑士,每个月的收入是岛上其他行业的好几倍。
衢山岛海岸线超30公里,没一座大桥,进出全靠定点航运,物资靠外来运输,物价相对昂贵,女骑士们都有想尽办法赚钱的经历——胡应荣曾在家编蟹网,一张网要1小时,只赚5~8元,而今年夏天旅游旺季,作为一名淘宝闪购骑士,她一个月就能赚1万多元。
岛上确实再也没有一份工作能如此“自由”了。
王金荣在岛上十多年,因两个未成年孩子,试了很多工作都因“时间”或“收入”放弃,“工资高多是宵夜摊上的工作,无法照顾孩子,能照顾孩子的,工资不高。”
图 | 早晨6:40,王金荣送完第一批订单后,回家接孩子上学
成为骑士后,她每天早晨6点去站点报道,送完手中第一波订单后,刚好能赶在6点50分前把孩子送进校门,“不仅时间充裕,比我能做的其他活收入高多了。”
如果你和这群城市骑士们见面,会发现她们和外面的女骑士还有另外一些不同:
岛上的女骑士们会化妆,有的会纹眉三件套,会带着墨镜、首饰去送餐。徐丽梅会带着点骄傲“解惑”:“这不奇怪,我送外卖,每天口红颜色都不一样。”
图 | 衢山站的淘宝闪购女骑手们的合影
这些关于“美”的表达,是天性,也是积压已久的渴望被看见。
以前,这份表达无处安放。要看孩子、语言不通,她们的生活被压缩在家里,但丈夫出海经常不在家,交流的人少得可怜。陈利荣和胡应荣同为阜阳老乡,此前因生活无交集,彼此互不相识。
“更多时候,我们也只会在出门买菜时,遇到熟人点头打个招呼。”胡应荣说。
徐丽梅形容过去的日子,“送完孩子上学,待在家里,空得发慌。”
就算找到工作,也没说话的机会。胡应荣曾做过“撕网”的工作。撕网,就是把那些从海里拉上来的渔网,一点点剥离、清理干净,然后再运去修补,最后拿回船上使用。需要处理的网上,带着死鱼死虾。
每年8月开海以后,陆续会有从船上汰换下来的鱼网,在35~40度高温下,恶臭难闻,工资也不高,一般只有大龄女性做。
年轻的陈利荣也干过这个工作,在那里“感觉没话可说”,不久就离职了。 成为外卖骑士后,她们的生活悄悄松了绑。
图 | 正在撕网的阿姨,这样低头劳作一天,工资约80-100元
陈利荣在这里不仅成了“管理者”,还交到新朋友——岛上唯一咖啡店的店长刘菁菁。刘菁菁是安徽籍的“衢二代”,去年从舟山本岛毕业后回岛,她的大部分同学“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刘菁菁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
两个相差7岁的年轻人一见如故,生活多了几分色彩。女人们的社交圈,也从“围绕男人转”变成了“自己搭台”。
陈利荣和胡应荣会在一起分享跑单技巧,打趣徐丽梅换掉那辆老旧的电动车,就离单王近了一步了;喜欢拍短视频的王金荣也会“客串”出现在胡应荣的短视频里。
图 | 换上新骑手服后,路过的阿姨说了一声“好帅”,胡应荣拿出手机和王金荣自拍
开始,胡高扬曾带她们聚餐,后来她们自己也组织起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之前哪怕是同乡,这群女人们也未曾一起聚过会。
城市里流行的“找回主体性”,在这里有最朴素的呈现。
胡应荣总是提到自己刚来时的茫然无措:“我刚到这里时,听不懂本地话,去买菜对方说‘廿一’,我就递过去一把钱,对方找多少就是多少。” 10多年的时间里,她在衢山岛养大了两个孩子。可因为当地没有房子、户口,哪怕“第二个儿子是浙江生、浙江长大的”,听得懂本地话,胡应荣始终觉得自己是“外地人”,在这里漂泊无依,没有安全感。
所以她一直在拼命赚钱。之前,她在衢山几家小工厂上过班,整理又乱又臭的鱼网;有时,也在另一个厂里,做短工制作鱼网,终于老家修了一栋三层的房子,她一直计划着等丈夫退休了,二人回去。
如今她每天送完外卖还去渔网厂工作,但精神松弛多了。跑外卖的固定工资,让她第一次有了“某种程度上融入当地”的实感,现在握着这份稳定收入,“觉得和这座小岛有了链接,不再是随时会离开的外人。”
更多的隐秘变化在发生。
张远君是站点年龄最大的骑士,即便丈夫工资不算低,而且夫妻俩早已在衢山岛买房定居、算是“有着落”的人,她却依旧坚持每天穿梭在街巷里送单。
骑士也是她婚后的第一份工作,海岛风吹日晒,比在家里吹空调辛苦。可外卖工作带来的稳定收入,让她可以从“精打细算”的日子中松一口气,有底气为孩子们储备起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她想了想说,“手向上的日子,还是不好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