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是我留学和开始外交生涯的地方,是我度过最美好青春年华的地方。这里有我的同窗故交,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的足迹和思念。
自从1954年到罗马尼亚来学习,我就同这片友好的热土结下了不解的情结。1957年到使馆工作实习,我在这里迈出了外交工作的第一步。1963年,我从这里回国到外交部工作时,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充满激情的最初十个春秋。
1978年,我又回到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常驻,迎接我的是盛开的美人蕉。图为作者和夫人柳凤运。 图源:《多瑙河之波》
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再度回到罗马尼亚常驻时,我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罗马尼亚人民改天换地的建设豪情和日新月异的面貌,深深映入了我的脑海。
1978年4月13日,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作者蒋本良陪同陈慕华副总理参观罗马尼亚历史博物馆。 图源:《多瑙河之波》
虽然1982年我离开了罗马尼亚,但事隔几年,我又回到了她身旁的摩尔多瓦,有机会不时探望追踪她前进的步伐,直到成为退役的外交老兵。
今天,回眸这个曾伴随我度过大半人生的第二故乡,昔日熟悉的友人和山水的面貌又浮现在了眼前。
我第一次到布加勒斯特,正是在这个城市举办世界青年联欢节之后不久的1954年,这里到处纵情传唱一首轻快的华尔兹旋律歌曲《可爱的布加勒斯特》:
可爱的布加勒斯特,
阴霾已经驱散,
在春日的花园周围,
到处都充满新生。
在未来的年代,
我们要把你打扮得美如仙境,
骄傲地屹立于世,
布加勒斯特,
光荣的古城!
……
人们如此赞颂的布加勒斯特,是一个既古老又不断焕发青春活力的城市,是一个既有强大经济实力,又有优美自然景色的大都会,所以人们给她冠以“欧洲绿都” “花园城市”和“小巴黎”的美称。
位于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的布加勒斯特,最早是一个小牧村。“布加勒斯特”的名称,在罗马尼亚文里叫“布库雷什蒂”。相传大约750多年前,一位名字叫“布库尔”的牧羊人,赶着牛羊来到登博维察河边放牧,看到这里气候宜人、水草丰茂,便支起帐篷定居下来。随后越来越多的人接踵而至,在此世代生息繁衍,逐渐发展成一个城镇。
为纪念这个地方的第一位定居者,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作“布库雷什蒂”。在罗马尼亚文里,意思就是布库尔家族。在今天的布加勒斯特市里,还有一座纪念这位老祖宗的小酒店,名叫“布库尔酒家”,装潢古朴,古色古香。
布加勒斯特作为一个城市,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540余年。1459年9月20日,当时布加勒斯特所在的瓦拉西亚公国大公采佩希,曾在这里发布过一道敕令,要求加固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防御工事。200年后的1659年,瓦拉西亚公国的首都正式从特尔戈维什蒂迁到布加勒斯特。又一个200年后的1859年,罗马尼亚三个公国统一,布加勒斯特便成为统一后的罗马尼亚的首都。
随着1877年,罗马尼亚从土耳其统治下获得独立,布加勒斯特也获得了新生,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修建了至今纵贯全市的林荫大道——尼古拉·伯尔切斯库大街,整治了登博维察河。

登博维察河(图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加勒斯特更是得到了强劲的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世界性大都会。城市里一大批标志性的宏伟建筑如历史博物馆、大学、科学院、中央图书馆、司法宫、储蓄银行、雅典皇宫等,拔地而起。
布加勒斯特以胜利大街为南北主轴的现代化城市初露端倪并形成规模。构成当今城市基本构架的一大批宏伟的古典建筑,都是当时的辉煌成就。
在地处东方拜占庭文明和西方哥特式、巴洛克式艺术交汇处的罗马尼亚,这些建筑艺术精品充分体现了两种建筑艺术和风格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相互交融。这些历经天灾人祸的破坏而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至今仍巍然屹立,显示出这个城市的风采。布加勒斯特不愧是一个古风犹存、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位于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罗马尼亚人民宫(图源:网络)
屹立在胜利大街中心位置的“王宫”,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全国权力中心的象征。
19世纪初,这里原是瓦拉西亚公国大公的王宫。在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大革命中,大公被迫退位,大公在此的宫殿被拆除。后于1930-1937年间,又在这里重建成了今天规模的王宫。在御用行业工会组织的所谓“五一”游行时,人们偶尔还会看见国王怡然自得地出现在王宫阳台上,得意地向群众频频招手,“检阅”游行队伍。
1947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正式宣布成立,王宫也就改名为“共和国宫”。虽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吹打,规模宏大的王宫至今岿然不动。
当今庞大的共和国宫具备许多功能:它的左翼是罗马尼亚最高权力机构国务委员会的所在地,右翼是罗马尼亚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正面大厅用于举行正式宴会。博物馆里陈列的,除了本国最珍贵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外,还有世界各国的艺术精品和文物。我第一次参观这个博物馆时,就惊奇地发现这里陈列着中国古代的青花瓷大花瓶、绘画和精巧的象牙雕刻等艺术品。
1959年,在共和国宫的后面,建起了一座相当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功能的会议大厅,它成为罗马尼亚所有重要集会的场所。
处于市中心位置的这座宏伟的建筑建于1896年,1914年改建为商业银行大厦。(图源:《多瑙河之波》)
一个半世纪前建立的、曾为罗马尼亚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的罗马尼亚最高学府“布加勒斯特大学”和大学对面的“大学广场”,以及围绕在广场周围的“储蓄银行宫” “商业银行大厦”,都处于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位置,这一典型的中世纪风格宏伟建筑群是布加勒斯特古城的标志性建。
布加勒斯特大学和大学对面的大学广场(图源:《多瑙河之波》)
“大学广场”中心矗立着三座雄伟威严的铜像:执矛立马、战功赫赫的“勇敢的米哈伊”大公和两位文教圣人。
这个广场曾见证过一系列历史的暴风骤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迎接苏联军队入城,规模宏大的群众欢迎大会正是在这里举行的;齐奥塞斯库倒台时,学生群众也曾在这里举行过“安营扎寨”式的静坐示威,并酿成了流血事件……
体现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平衡和和谐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图源:《多瑙河之波》)
气宇轩昂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充分体现了齐奥塞斯库的“独立爱国”思想。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根被称为“罗马尼亚人出生证”的“图拉真纪功柱”。


图拉真纪功柱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为罗马帝国“最佳元首”图拉真所立,以纪念其征服达西亚、将罗马疆域扩张到历史上最大范围,被誉为“实现罗马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图源:网络)
这是一件复制品,其原物在罗马。该巨型石柱高达十多米,是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为表彰和纪念图拉真皇帝东征达契亚的战功而树立的,柱上的浮雕记载了战争的经过和场景。而罗马尼亚则是为颂扬和推崇自己的老祖宗达契亚人英勇御敌的顽强抵抗精神,特别复制了这个石柱陈列在这里,以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多瑙河之波》(2004年5月出版)
作者 | 蒋本良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