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红色之旅纪行之二
大巴车从厦门出发,在闽西的青山间迂回,窗外是望不尽的绿,绿得深沉,绿得厚重。
我随队而来龙岩,不为风景,只为赴一场与历史的约会。
闽西革命历史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下。我先肃立,再三鞠躬,尔后绕着碑座缓缓行走,手指轻轻拂过微凉的花岗岩,那上面镌刻着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曾经炽热跳动的生命。
阳光透过苍松的间隙,在石面上洒下流动的光斑,仿佛那些远去的英灵,正以光的形式,与我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步入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时光骤然变得幽深。我的心情也变得太沉重。我的目光,被玻璃柜里锈迹斑斑的土枪攫住了。它静卧在柔和的射灯下,枪身上的红褐色,是岁月,也是当年紧握它的掌温与汗渍吧?
我几乎能听见它沉默的嘶吼。还有那些黑白照片里年轻的面容,眼神清澈而坚定,穿透数十载风烟,依然能灼痛并湿润我的眼眶。
展板上泛黄照片里坚毅的面容、复原场景中简陋的草鞋……它们无声,却震耳欲聋。我长久驻足在一件打满补丁的军装前,想象着它主人当年的体温与呼吸。
闽西工农银行的旧址,是此行一个意外的触动,给了我另一种震撼。木质柜台、算盘、泛黄的账本,朴素得让人难以想象它曾是红色金融的摇篮。在这里,我仿佛看见革命者们如何在封锁中摸索着建设新世界的经济脉络,那种在绝境中创造生机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
我倚着门框,仿佛能看见当年穿着粗布军装的工作人员,在这里用最原始的工具,艰难地支撑起红色金融的摇篮。那种在物质极度贫乏中迸发的创造伟力,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撼动人心。
邓子恢纪念馆则让历史有了温暖的面孔。这位“闽西农民运动领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名字,透过他朴素的故居、用过的锄头、穿过的蓑衣,我感到这位革命者的赤子之心,穿越时空依然滚烫,让人可感可触。
我忽然觉得,这位革命者从未远离这片红色土地,始终与农民血肉相连。他的灵魂,始终带着龙岩泥土的芬芳。
最后去的,是土地革命之先声,闽西四大暴动之——后田暴动旧址。低矮简陋的瓦房、斑迹驳驳的墙壁,九十多年前那个夜晚的呐喊仿佛还在空气中震荡。
风穿过竹林飒飒作响。这一刻,我仿佛真的听见了九十多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那一声划破沉寂的枪响,以及随之而来的、改变历史的呐喊。
站在当年打响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第一枪的地方,我忽然真正理解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始于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始于这些不甘压迫的普通人。
半天的行走,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那些碑、那些物、那些地方,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概念,它们已然成为我心里的一部分,沉甸甸的,带着闽西红土地特有的温热。
闽西的革命史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由无数鲜活生命编织的壮阔画卷。闽西的革命者用青春、热血与智慧,在这片红土地上书写了信仰的奇迹。
我知道,有些精神从未走远,它已弥漫渗进高天厚土,化作我们前行的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