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德租青岛期间,崂山旅游路径得以开发,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山的十六条游山线路。《游崂指南》中有所记载。但因线路记载简单,有文无图,加之流传过程中传抄错误、印刷误漏,以及地名变更、界石损毁等原因,今难以全貌。本文通过对地名之消亡、更变的详细考证梳理,对在方言口语与书面语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音同(近)字异地名的文化起源进行考据,使十六条线路逐渐清晰。这不仅是对崂山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也为崂山休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更多游客群体的游览需求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崂山 周至元 石屋 王哥庄
崂山从元明以来便逐渐成为官宦、文人和僧道等游览的胜地,历代虽有《崂山志》等记载,但都集中在山脉、历史、名胜、名人、物产和诗文游记等方面。历代游记中或有提及,但只言片语,难以全貌。往来者往往野径探索,不堪疲劳,故游人不多。德租青岛后,对崂山的游览路径进行了规划开发,“刻石立志,依次编号,并于其间立标以识号数,游者按志觅路自可免失途之患”,并在重要路径汇点修筑屋宅,以供休息食宿,最终形成了十六条游山线路。民国以来,山中立的编号石因间距较远,加上草木遮挡,甚至损伤破坏,让不熟悉崂山的游人时常迷路。故周至元在实地考察后,把德国人开发的十六条游山线路的“起终点祥记于后,以备游者临时之参考焉”,“游览者可按图而索,不至迷之所向”,写成了《游览之道路》放在《游崂指南》中。十六条游山线路按路号顺序排列,除一号到五号路和十号路外,其后重复部分皆不详述,以路号指代,详见表1。
研究崂山的学者周至元对德国人开发的十六条线路进行了起点、经过和终点的文字化描述,使得游山线路更加具体化,对当时的崂山游客来讲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是,近百年后的今天,一则传抄错误;二则印刷误漏;三则地名变更;四则界石毁损,故而再观此路径则不免“似是而非”。
由于当下青岛休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更多游客群体的游览需求,以及分散崂山景区旅游旺季游览压力的需要,梳理研究德租期间游览崂山的十六条线路极为迫切。对地名变更的考释是梳理崂山十六条游山线路的关键。综合周至元《游崂指南》中德租期间游览崂山的十六条线路来看,地名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消失更换”和“音同(近)字异”两种情况。
一 消失更换的地名
近代崂山一些村落名称因人口增长、搬迁,或政府规划,或旅游开发等而发生了变更。从目前来看,在德租青岛期间崂山十六条游山线路中,地名发生“消失更换”的主要有六处:北窝落、九水庵、麦石屋、北坡、风口和泥洼口。
1.北窝落
《游崂指南》二号路中“由大崂观为起点,经北窝落”。清同治本《即墨县志》仁化乡图中有“窝落”,图中正南大崂观北有“窝落子”。由此可知,清末民初时(1873—1934)窝落村逐渐一分为二,以外九水为界划分北窝落和南窝落。20世纪30年代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对崂山进行了旅游开发和交通建设。根据原村名“窝落”之谐音,北窝落村改名“卧龙村”,南窝落村改名“我乐村”。
2.九水庵(庙)
《游崂指南》七号路有“由九水庵起,而东、而南行以达荆条涧”。十号路中“经九水庙,以达柳树台而止”。《游崂指南》中有:“九水庵:又名‘太和观’、‘北九水庙’······原属丘处机所创龙门派道观。是‘外九水’、‘内九水’的分界线。”据载九水庵(庙)始建于明代天顺二年,后代有重修,经学堂、学校和饭庄等演变,于2004年重建太和观,为内外九水分界点上的重要旅游景点。外九水的三水处修建了三水水库。三水、四水、窝脚石和天梯峡已经没于水库之中。五水杏树庵亦不存。现外九水北岸修整硬化道路,直达太和观,旅游价值全然不存。
3.麦石屋、北坡与四号界石
《游崂指南》三号路中“由台复东南行,经麦石屋、五指峰之阴”。四号路中“由柳树台南行至北坡,折而东经麦石屋,曲折以至滑溜口”。九号路中“更北上为茶涧,由此东北上”。十三号路中“东北上至北坡,以接四号路”。《游崂指南》中崂山西北支脉分两条,其西支为“狼山—北坡—李家坡—登窑东坡”。经当地人指认,崂顶西北为五指峰,再黄花顶,再西为一山由东偏北向南偏西延伸至登窑村东止,统称狼山。其西侧为西涧,又名小河,东侧为东涧,又称北涧或大河。由狼山顺岭而下,双峰对峙处为“秋千崮”,再下有向西延伸陡坡,下有“北槽”和“东槽”处为“北坡”,再下岭西有“李家铺子”处为“李家坡”,再下为岭之将尽有大庵子和大河东水库,再西南过蛤蟆涧到登瀛村。由“李家坡”正东而下为“北涧”,北行百米左右有出东偏北之山谷即为“石屋涧”,沿涧上行一公里左右岩下有“麦石屋”。
七号路中“折而东北上,经四号界石抵巨峰之阳二号、三号交接处而止”。九号线中“逾凉水河为大河东,循此北上与七号线相交,更北上为茶涧”。加之四号路中“由柳树台南行至北坡,折而东经麦石屋”。由四号、七号、九号路综合得知,四号界石应该位于北涧与石屋涧交叉处,或石屋涧中。
4.风口
《游崂指南》十四号路中“经砖塔岭、风口、紫英庵口、望海岭口四岭”。《游崂指南》中有“自砖塔岭下而复上为风口······路之旁有大石偃蹇······过此更下为涧底”。今从砖塔岭将到“天地淳和”牌坊处有一向东突出弯道,弯道处有一巨石兽雕,其南坡顶即为“风口”。当地人又称之为“风岸”。
5.泥洼口
《游崂指南》十六号路后有“由泥洼口北下可达小玉庄”。《游崂指南》中有“其北流者,有小王河,发源泥洼口”。“小玉庄”刊印错误,应为“小王庄”,即“晓望庄”。“小王河”即“晓望河”。从地图来看,晓望河上游水源比较多,以晓望水库为视角从西偏南到南呈扇形分布,依次为:土堑岭、琵琶崮、三人崮和中心崮西侧。水源支流最长者为凤凰崮与三人崮之间的山谷,此处为晓望河的主要水源地,即应为泥洼口。
二 音同(近)字异的地名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和方言语音口耳相传的错漏模糊,在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音同(近)字异”的现象。该现象主要是由方言语音在口语中的随意性、模糊性等造成的。在德租青岛期间开辟的十六条游山线路中,涉及“音同(近)字异”的主要有六处:庙岭、土堑岭、晓望、子英、观崂和登瀛。
1.庙(儿)岭、毛儿岭和冒岭
《游崂指南》言:“白云洞:这是位于崂山东麓刁龙嘴村西冒岭山南的白云洞。”《游崂指南·观音岩》指出:“自洞(白云洞)前寻径西上······数回至西望海门······北为观音岩······过此更西,里许为毛儿岭,岭有山神庙。”“山神庙:又名神普庵。位于王哥庄镇毛儿岭山前,在明霞洞西。”但从近人游记中可知,白云洞西有庙岭林场和“庙岭口”。从《游崂指南》中几处地名出现的地理位置来看,“毛儿岭”“冒岭”“庙岭”为同一地方。
虽然“毛儿岭”在文献记载中出现最早。但笔者认为“庙岭”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更早。该山岭有庙观三处:山神庙(修建时间不详)、普庆庵(建于宋代)和白云洞(建于明末清初)。虽然“山神庙”创建时间不详,并在清末坍塌。但民间的“山神崇拜”信仰却由来已久。《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北方山区多有山神庙。反映北宋末年民间生活画卷的小说《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一回:“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明代更是把山川祭祀纳为国家礼仪,《明集礼》:“若国有祈祷,则又遣使降香,专祀于其本界之庙。若夫山川之在王国,城隍之在郡县者,则自以时致祭。”因此,此处山神庙的建造时间可能要远早于其他庙观。该处山岭或因山神庙得名“庙岭”或者“庙儿岭”。后来随着道教入住崂山,山神庙可能被改造成道观,即神普庵。山神或融入道教神仙之中,或被道教神位取代。宋元之际正是中古汉语向近古汉语转变之际,韵头丢失是方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当地方言口语相传中,“miào”的韵头“i”被省略而变成了“mào”。但是口语中的“儿化音”现象却保留了下来,形成“毛儿岭”。后在书面语中“儿化音”出现得相对较少,被写为“冒岭”。“冒岭”中“冒”的声调又进一步佐证了其本名应为“庙岭”。
2.土堑岭与土浅岭
《游崂指南》二号路中有“以达土堑岭,折而东南行,至滑溜口”。六号路中“以土浅岭为起点”。八号路中“由土浅岭起,直南至蔚竹庵”。十号路有“更折而西南上,至土浅岭口,经九水庙,以达柳树台而止”。而周至元《崂山志》其他处皆写为“土堑岭”。
“堑”为多音字:qiàn、zàn和jiàn。崂山巨峰向北脉延伸出五岔、丈老崮、滑溜口,折而西北由三人崮、凤凰崮、琵琶崮到土堑岭,海拔从1100多米降至600米左右,至土堑岭口仅为300多米,山势至此而倾斜平缓。故而,土堑岭之堑读音当为jiàn。《说文解字注》言:“堑乃渐之假借,谓斗直者与陂陀者之势不同也。”由此可知,“堑”为“渐”之假借字,表示相对于斗直而倾斜平缓的山势。“渐”在《韵会》中为“疾染切”,在《正韵》中为“秦冉切”。“浅”在《正韵》中为“七衍切”。在中古音中,“堑”与“渐”的声、韵、调几乎相同。现代汉语中的区别在于“q”发音送气,“j”发音不送气。但“堑”的读音在中古以后以qiàn为主,其他两个音很少使用。加上书写和方言等因素,出现了“堑”“浅”同声不同调的情况。
3.晓望、小王、萧旺、肖旺、俏旺
《游崂指南》六号路中有“以土浅岭为起点,正东行,经小王河,直抵太平宫”。《游崂指南》中有“其北流者,有小王河,发源泥洼口······诸河尤以小王河为最大”。《游崂指南》:“小王村,在海云庵西北三里。其南为小王河。”而今写为“晓望村”和“晓望河”。《游崂指南》:“王哥庄,旧名太平村。距萧旺可二里许。”清同治本《即墨县志》海润乡图中为“肖旺社”和“肖旺”;总图中却写为“俏王庄”;卷二里社中有“海润乡领社十三:盟旺、天井、上疃、满贡、辛庄、皋虞、黄埠、北行、卫佃、大任、高山、松林、萧旺”。明万历本《即墨县志》县域图中有“肖旺山”;乡社中有“肖旺社”;堡镇中有“肖旺,在肖旺社”。明末陶允嘉《游崂山记》:“循山趾行十里余为萧旺庄。”今肖旺村志中记为早年肖姓在此建村,明永乐二年后,苏氏、姜氏、李氏、隋氏、刘氏等先后来此,于1936年改名晓望村。“永乐二年”应非实指,很多家谱中都记为永乐二年,或后世附会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事情。
从文献记载来看,该地最早应为“肖旺”,但未必与肖姓有关系。周至元在《游崂指南》中都记为“小王”,与之相对者应为“大王”,“大王”应该就是小王村北的王哥庄。高弘图《崂山九游记》:“太平为劳盛神宫名,村即其宫之北址,四五家烟景。游人第以王家庄呼之,余易其称为太平村。”《游崂指南》:“王哥庄,旧名太平村。”故而王哥庄即王家庄。“家”在《唐韵》中注音为“古牙切”,在《正韵》等中为“居牙切”。“哥”在《唐韵》中注音为“古俄切”,在《正韵》等中为“居何切”。由此可见,“家”“哥”在中古汉语中声母相同。其韵母“a”与“e”不同。在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e”与舌面音“g、k、h”相拼时多为“a”所替代,例如割肉、割麦子、磕到、瞌睡、喝酒、喝水等词。这种现象是古汉语语音在方言中的遗留。在北方很多村名中“ge”写为“格”,例如索格庄、王格庄、孙格庄等,为民间约定俗成的写法。故而大多地名中的“哥”与“格”都源自“家”。而高弘图笔下的“四五家烟景”是不是王姓在此聚居也难以论断。因为其后言“村中有中贵人李,作道院于其中央······自言先朝遗履,得东道于此若干岁矣”。游人唤此地为“王家庄”或是因为村后池沼。《劳山之胜迹》:“村(王哥庄)之后有莲沼,大可数亩,夏时则池荷盛开,艳红夺目。”今此处已为荷花村。《左传·桓公十五年》:“尸诸周氏之汪。”杜预注:“汪,池也。”《通俗文》:“停水曰汪,池之污浊者。”村后有数亩之大的池塘,或因此得名“汪家庄”。后因方言语调变化而逐渐演变成“王哥庄”。晓望村与“汪家庄”南北相邻。或因汪家庄有人搬出,或因村后有小池塘,故而名“小汪家庄”。后来为区别“汪家庄”逐渐省略“家”字而成为“小汪庄”,又逐渐衍生出音同调异的“肖旺”、“萧旺”和“小王”。“俏”为“肖”之假借。《说文解字注》中“肖”注为“列子假俏”。即《列子》中“肖”假借为“俏”:“佹佹成者,俏成者也。”“肖”与“萧”为同音字。故而同治本《即墨县志》中出现了“肖旺”、“萧旺”和“俏旺”三种写法。
4.子英、紫英与紫榕
《游崂指南》十四号路中“经砖塔岭、风口、紫英庵口、望海岭口四岭,而紫英庵口尤较三岭为高”。《游崂指南》中有“东阿之水多半归之,紫英口及明道观二水乃其大者”。周至元《崂山志》:“紫英庵口,在森林公司。由此东下,可达华严寺。”古代此处当应有紫(子)英庵,位于山口附近。据崂山道士言,“北七真”之孙不二在崂山弘扬“清静派”时曾在白云庵、紫英庵和明道观修行。
紫英庵创建时间不详,传为北魏,亦有唐代说。但黄宗昌和周至元的《崂山志》中皆未收录此庵。据青岛市情网崂山历代道观简介:“紫榕庵,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铁瓦殿东。创建于明代。该庵于清代后渐圮,今无垣。”从位置来看,紫英庵也位于铁瓦殿东。综合来看,紫英庵与紫榕庵应为一处。青岛即墨、胶州、胶南、黄岛区的方言中普遍存在韵母“eng”“ing”“ong”不分的情况。《青岛“城市音”声韵研究》:“在青岛方言中,韵母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曾、梗、通三摄的韵母合并。具体而言就是[əŋ][oŋ]不分和[iŋ][oŋ]不分。没有[oŋ]韵母和[yŋ]韵母。”如此,“紫榕庵”在方言中会读作“紫英庵”。此外还有两点可以佐证。第一,紫英庵口西北方向三标山东北脚下曲家沟村东有一座创建于明代的道观——白榕庵,民国年间倾圮。第二,崂山政务网发布的《崂山区27条新建和拟建道路正式命名》中有:“紫榕路:东起松岭路,西止游云路。”紫榕路与松岭路的路口西南不远为白榕路与松岭路的起点。虽然青岛老城区以城市命名道路居多,但崂山区却多以富有崂山特色的道观、景点等命名,例如:九水路、松岭路、蔚竹路、卧云路、圣水路、燕岭路等。“子”与“紫”为同音字。因此,“紫英庵”和“子英庵”本应为“紫榕庵”。
5.观崂、官老、官落、官桥
《游崂指南》十一号路中“由柳树台北官老石屋为起点,东至双石屋”。傅增湘1932年的《崂山游记》中记为:“行二里至官桥石屋,有居民数十家,路旁巨石有张安圃年丈题名,时为壬子三月。”民国黄公渚游览崂山后有五言律诗《官老石屋舆中作》。青岛市情网发布的《散布在崂山的石屋》中言“明代有个官员曾经在此住宿,以后此石屋叫‘官落石屋’,村因此得名‘官落石屋村’,后演变为‘官老石屋村’”。据《崂山县志》可知,该村于1934年改名“观崂村”。《观崂村志》中记载:“明朝末年,一官员在游览北九水时得到当地一位乔姓村民的冒死相助。官员为表示感谢将北九水河以西的大片山岚划给‘乔’管,并给他立了‘官府文凭’。”据当地村民说,“冒死相助”是指明代一官员游览崂山,行至此处遇到大雨难以渡河,一乔姓男子背其过河到对面山上石屋躲雨。
由上可知,在1934年之前,该处有“官老”“官桥”两种称呼。而村志中的说法带有明显的民间故事色彩。根据该村宋氏家谱来看,自明代起宋、段、马等姓氏在此逐渐繁衍生息,未有乔姓的记载。综合考虑此处为从柳树台去往九水的必经之地,或官宦乡绅常在此落脚休息,故而得名“官落石屋”。崂山上的石屋有两种:一种为深山里山民建的石头屋子,另一种为类似石屋的天然石头洞穴。该处石屋当是人为建筑,这从该处村落的形成、石屋书院的建立,以及官员落脚休息的传说都不难看出。
6.登瀛、东窑、登窑
《游崂指南》九号路中“由东窑起,逾凉水河为大河东”。十号路中“由登窑东南至聚仙宫”。十四号路中“由登窑至华严寺”。十六号路“由登窑北上”。《游崂指南》:“由口更东北行八里为登窑村。”“由登窑村逾凉水河,东南二里为烟云涧。”该地最初命名应为“登窑”。据村中“王氏族谱”可知,该村最早以窑炉为活计。因三面环山,树木丰茂,山坡较多,特别适合依附山的坡度建造“登窑”。“登窑”为一种特殊的窑型,即由下往上建造多个倒焰式窑,连接成阶梯式的连窑,既能缩短烧窑时间,又能提高产量。但因崂山方言中“梗、通二摄”不分,故而也时常记为“东窑”,与紫榕庵情况相同。后在20世纪30年代,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开发崂山时改为“登瀛”。其源自徐福由此出发到瀛洲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登瀛村南的登瀛湾外大福岛与岬角“磨眼”之间为“东乘口”,相传即为徐福出海东去的地方。
结语
崂山作为青岛旅游最重要的景区,在推动青岛旅游休闲产业的迅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崂山旅游的火爆,目前崂山游览线路的容客量在旅游旺季经常爆满,不得不采取限制客流的措施。这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兴致,也造成了游客的流失,限制了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因此,深入挖掘崂山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崂山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要和当下旅游行业“短、中、长”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实践意义。德租期间初步开发的游览崂山的十六条线路经后来沈鸿烈市长完善修整已经成绩斐然,但是却因近代战乱毁之将近。通过对《游崂指南》中消亡、变化和音同(近)字异的地名的梳理和考释来探索十六条游山线路,对崂山旅游线路规划开发、崂山旅游持久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END
作者:包洪鹏
来源:《燕赵中文学刊》2025年第2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宋柄燃
校对:王玉凤
审订:郑雨晴
责编:耿 曈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