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亭院历史上变化较大。宋代时,院落较小,略成方形,四面有廊,东西廊与中路两庑相连,院中只有两座碑亭。金代东西两廊外移,并添建了居仁门、由义门,再外添建了毓粹门、观德门。
接下来游览的就是孔庙大成门。"大成门"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因形似古代的兵器"戟",故又称戟门。
大成门是孔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
"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大成门有三门,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日均以两腋出入。大成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左右各五十四颗,因为九是阳数之极,九的倍数一百零八更是礼制中的最高者,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
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进大成门谒圣庙者自然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谨严的气氛。其建筑的式样一般为:两边有对称的耳房,正中开门,中轴线贯穿其中。
大成门前有一对龙蟠柱,可见其建筑规制之高。
台阶的中间位置有双龙戏珠石雕。
大成门前,有一棵“先师手植桧”。这棵桧树位于孔庙大成门内石陛东侧石栏内,粗可合抱,树冠亭亭如帷盖,青茏苍翠,树身似铜,高达20多米,树头向南倾斜,相传为孔子当年所植。树旁至今立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所立《先师手植桧》石碑一幢。从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孔子当年确实种植过三棵桧树。
关于孔子本人栽种的桧树,最早记载见于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实际上最初孔子所栽的,到晋代就已经枯死了,后来又发新枝,几番荣枯,如今看到的这棵已经不是原来那棵了,但依然是在原有基础上生根发芽。那么在这几千年中,这棵古树又有怎样不平凡的经历呢?历代的孔子后裔们,都把这棵树当做神灵般保护起来,谁也不准动一枝一叶,有人说这棵桧树枯荣死生,可以占验家运国运。这棵树要是枯死,那么国家就会蒙受灾难,相反如果它枝繁叶茂就预示着风调雨顺,国家昌盛,难道这棵树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
据说在孔子手植桧枯死的永嘉三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田里的庄稼枯死,老百姓流离失所,之后国家陷入了动乱,连年的战争,人口锐减,百姓颠沛流离,生活困苦。等到唐乾封二年(667年),当时朝廷骄奢淫逸,广建蓬莱、上阳、合壁等宫,崇尚佛教,并且连年征战,致使国库渐空,孔庙的孔子手植桧再一次枯死,之后国家也是历经动乱,直到宋康定元年(1040年)的太平时期桧树才又萌发新芽。手植桧经历两次劫后重生之后,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随着时间的流逝,危险也再一次临近这棵已经历经千年的古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