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雨中的文明通途——梅关古道
深秋的风掠过赣粤交界的群山,我踏着微凉的晨光走进梅关古道。青石板路上的马蹄印早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然清晰地镌刻着“唐时路,宋时关”的千年记忆,在葱茏的林木间,诉说着一条古道的沧桑与辉煌。
梅关古道的故事,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开篇。那时的山径仅七十余米,在崇山峻岭间若隐若现,却已悄然搭建起南北沟通的雏形。真正让它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通途,是唐开元四年,宰相张九龄奉旨率领赣粤军民开凿整修的壮举。公元716年的锤凿声穿透历史烟云,将崎岖山路拓为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陆路要道,从此,中原的文明火种沿着这条“国道”南下,岭南的奇珍异宝顺着这条驿路北上,驿站、茶亭、客栈在沿途次第兴起,商贸往来的喧嚣声响彻山谷。
山巅的梅关关楼,是古道的灵魂所在。“唐时路,宋时关”的俗语在当地流传千年,直至公元1063年,南安军知军蔡挺在此设关筑楼,才让这道山岭真正兼具了路的通达与关的雄峻。如今矗立的关楼虽为明万历年间重修,却依旧气势恢宏:北面“南粤雄关”的题字苍劲有力,昭示着江西大余的门户威严;南面“岭南第一关”的匾额庄重肃穆,见证着广东南雄的咽喉地位。“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门联,既藏着古道人家的温情,也透着军事防御的森严,站在关楼下,一脚便可跨越两省,指尖触碰到的砖墙,仿佛还留存着历代守关人的温度。
为何说“一岭断南北”?踏上古道便有了答案。梅岭背靠江右丘陵,面向岭南平原,北接赣江漕路,南连广州海港,既是地理的分水岭,也是气候的分界线。岭南暖湿,岭北寒凉,迥异的风物让每一位行者都能在此体会“一步越两季”的奇妙。千年来,这里不仅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商贸枢纽,更是承载人间悲欢的生命通道——被贬的官员在此回望中原,眼中满是失意与怅惘;南迁的先民在此驻足远眺,心中藏着期盼与忐忑;逃难的百姓在此艰难跋涉,脚下踏着无奈与坚韧。无数故事沉淀在青石板的纹路里,让这条古道有了厚重的人文底色。
深秋的梅林虽未到盛放时节,葱茏的枝桠却已透着生机。待到冬日,漫山梅花便会如约绽放,形成“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的独特景观,让这里成为“中国四大赏梅地”中最具古韵的一处。除了自然之美,古道更有着深厚的红色记忆。1934至1937年,陈毅等革命领导人在此坚持游击战争,《梅岭三章》的豪情壮志穿越时空,让这片古老的山岭增添了英雄气概。如今,梅岭三章碑刻与诗碑林静静矗立,与六祖寺的禅意、东坡树的苍劲、状元树的挺拔相映成趣,每一处景点都在诉说着不同的历史篇章。
漫步古道,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玉,两旁的林木遮天蔽日,偶尔有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在路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饮马槽与送子井的水早已不再繁忙,却依然映照着过往的岁月;夫人庙、龟驮碑刻、北伐军出师处,每一处遗迹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曾经的繁华与动荡。这条从秦汉山径到唐宋官道的古道,这条从军防税卡到文明门楣的通途,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承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更记录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迁徙与发展。
夕阳西下,余晖为梅关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我站在关楼上,望着南北两侧的群山,仿佛看到千年前的商旅驼队缓缓走来,听到文人墨客的吟哦声在山谷间回荡。梅关古道,这条穿越千年风雨的文明通途,早已不是简单的路与关,它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史书,是流淌在岁月中的文脉,每一块青石都藏着故事,每一片梅林都映衬着繁华,每一阵秋风都在诉说传奇。
(白春明 2025.11.6)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好友致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