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参加的北京与上海黑龙江兵团战友欢聚无锡行第三天的首站行程,是前往灵山胜境风景区观光瞻仰。2025年11月3日9:50,陈龙师傅驾驶大巴士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抵达当日目的地。
灵山大影壁(摄影:冯赣勇)
我们走进无锡灵山胜境风景区,仿佛踏入了一个宁静而又震撼的佛教圣地。一进入景区,便能看到宏伟的灵山大照壁,走过五明桥、胜境楼门,洗心池的清水仿佛能洗净尘世的烦恼。沿着菩提大道前行,两侧的降魔浮雕栩栩如生,展现着释迦牟尼修行时的故事。
灵山胜境楼门(摄影:王珏)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九龙灌浴”广场。由于事前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徐志伟与罗剑青,已经安排好了在此观光的计划,故此带领大家进入景区后,直接来到“九龙灌浴”的表演现场,观赏十点开始的表演。
走进灵山胜境(摄影:冯赣勇)
在菩提林掩映下的莲花广场,只见一尊鎏金太子像立于巨大莲台中央,这里便是九龙灌浴的核心景致。当音乐响起,环绕莲台的九条巨龙同步喷水,水柱如银练垂落,或急或缓,或直或曲,恰如《妙法莲华经》中“九龙吐水,灌沐金身”的典故再现。
莲花广场(摄影:冯赣勇)
与此同时,巨大的莲花缓缓绽放,释迦牟尼太子像从花中升起,九龙喷泉喷射出高达十米的水柱,在阳光下形成七彩霓虹,让人仿佛感受到了佛祖诞生时的祥瑞之气。这真是一场震撼的动态佛教仪式。
莲花中的太子(摄影:冯赣勇)
随着钟鸣悠扬,莲台缓缓转动,太子像从花苞中徐徐升起,通体鎏金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水花四溅处,水雾氤氲,折射出七彩光晕,仿佛置身仙境。太子像神情庄严而温润,左手施“施愿印”,右手结“无畏印”,目光俯瞰众生,满含慈悲。
广场观礼现场(摄影:冯赣勇)
在现场的观礼人群屏息凝神,偶有孩童为飞溅的水花欢呼,却不扰这份神圣。待水柱渐歇,莲台缓缓回落,太子像重归花苞之中,只余空气中淡淡的水汽与檀香交织。耳畔传来僧人诵经的梵音,与远处的钟声相和,让人内心澄澈,尘嚣尽散。
百子戏弥勒雕塑(摄影:王珏)
九龙灌浴,不仅是匠心独运的景观,更承载着佛教“浴佛净心”的深意。驻足良久,只觉身心皆被这份庄严与祥和浸润,所谓“一念清净,万法归真”,大抵便是这般境界。特别是广场周边还有佛手与百子戏弥勒等一系列雕像,从一个侧面注解了佛界仙境。
寺前佛像(摄影:冯赣勇)
瞻仰观赏过“九龙灌浴”,继续前行,自灵山胜境入口拾级而上,穿过香烟缭绕的祥符禅寺,一尊释迦牟尼佛立像便赫然映入眼帘——这便是高八十八米的灵山大佛,依山而建,通体鎏金,在天光云影下愈发显得庄严肃穆。
祥符禅寺大殿(摄影:王珏)
我们沿着218级台阶登上佛脚平台。站在大佛脚下,抚摸着佛脚上的“福”“寿”“康”三字,心中充满了敬畏与宁静。仰观大佛真容,更觉其气势恢宏。大佛双目垂视,眉如新月,鼻直口方,神情慈悲而安详,仿佛正俯瞰着世间众生。
灵山大佛像(摄影:冯赣勇)
左手结“施愿印”,寓意普度众生;右手持“无畏印”,象征除却 烦恼。衣袂褶皱线条流畅,由下而上渐收,既显佛陀的庄严法相,又藏匠心巧思,每一处细节都雕琢得栩栩如生。
大佛脚下留影(摄影:黄巧妹)
驻足片刻,耳畔传来隐约的梵音与钟鸣,与信徒们的诵经声交织。不少人双手合十,虔诚跪拜,香火袅袅升起,缠绕在佛像周身,更添几分肃穆与神圣。微风拂过,吹动广场上的经幡,光影在佛像金身流转,竟让人生出几分心宁神静之感,尘世的喧嚣仿佛都被这大佛的慈悲气场隔绝在外。
俯瞰灵山胜境(摄影:冯赣勇)
站在佛像基座这里,可以俯瞰灵山胜境全貌,除了烟波浩渺的太湖,菩提苍翠,殿宇错落,九龙灌浴的莲台均在远处隐约可见。触摸基座上的石刻经文,字里行间皆是向善向美的期许。此刻方悟,灵山大佛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承载着人们对和平、安康、向善的精神寄托。
回望灵山大佛(摄影:冯赣勇)
瞻仰离去时,回望大佛,仍觉其慈悲目光萦绕心头。这份跨越时空的庄严与祥和,早已浸润心灵,让人在浮躁中寻得一份宁静,在前行中不忘向善初心。灵山大佛的建成,形成了神州大地“五方五佛”的完美格局,被誉为“东方大佛”。2009年,灵山胜境景区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2年,灵山被确定为“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
灵山梵宫留影(摄影:刘立波)
我们瞻仰完灵山大佛,接着前往灵山梵宫,这座奢华的佛教艺术殿堂让人叹为观止。梵宫外部景观以白色为主,单层塔呈五座金色莲花形,按“五方五佛”格局错落排列,顶部设有五座华塔,后侧是呈曼陀罗形态的圣坛。
走进梵宫(摄影:冯赣勇)
走进梵宫内部,只见这里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会议厅、千人宴会厅等组成。装饰大量运用东阳木雕、敦煌壁画、扬州漆器、景泰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梵宫圣坛(摄影:冯赣勇)
梵宫宫内有镇馆之宝《华藏世界》琉璃壁画,以及《天象图》等艺术珍品。圣坛是集会议、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大型剧场,是全国首个超大型旋转舞台。上演佛教题材的《灵山吉祥颂》演出等文化活动。
梵宫穹顶(摄影:冯赣勇)
特别是梵宫内部的穹顶如星空般璀璨,精美的壁画、雕刻和装饰让人目不暇接。灵山梵宫是无锡灵山胜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一座集佛教文化、艺术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结束了梵宫的参观,整个灵山胜境的参观瞻仰也圆满落下了帷幕。
拈花湾景区(摄影:冯赣勇)
当日下午14:50,兵团战友无锡行在无锡丽景轩鱼蟹馆用过午餐后来到当天的第二个景点:无锡拈花湾小镇观光。这里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一个禅意主题旅游度假区。地处马迹山半岛,依傍太湖,比邻灵山大佛,其名字源于“拈花一笑”的经典故事,以及地块形似五叶莲花的山水形态。景区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唐风宋韵与江南水乡特色,打造出独特的禅意氛围。
拈花湾合影(摄影:陈龙)
景区中有香月花街、拈花塔、微笑广场等。香月花街是核心商业街区,分布着茶道、花道等休憩场所及特色店铺。拈花塔是一座高27.98米的唐风木结构楼阁式佛塔,为香月花街的最高点。微笑广场是集艺术景观、光影展示、活动体验于一体的360°沉浸式体验空间,其核心景观是一尊高约18米的大型动态雕塑。
走进拈花湾景区(摄影:王珏)
走进拈花湾,好似闯入一幅唐风宋韵的水墨长卷。青瓦白墙的庭院沿溪而建,黛色屋檐下挂着红灯笼,随风轻摇,映得潺潺流水泛着暖光。石板路曲径通幽,两旁草木葱茏,偶有竹篱围合的小筑,柴门半掩,隐约可见院内竹影横斜,禅意自生。
梵天花海(摄影:冯赣勇)
我们首先来到拈花湾的梵天花海,这里仿佛步入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禅意世界。漫山遍野的花海背靠青山,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于花海之中,为这片花海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花海中留影(摄影:冯赣勇)
梵天花海的面积广阔,数百亩的土地上种植着各种花卉,四季皆有不同的景致。春季,粉黛乱子草如云似雾,如梦如幻,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粉色的轻纱;秋日,硫华菊、百日草等竞相开放,金黄漫野,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各色花朵沿着地势起伏错落分布,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花浪。
花海中的火车(摄影:王珏)
花海中央,有蜿蜒的小径穿梭其中,方便游客漫步观赏。沿着小径前行,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引得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偶有微风吹过,花朵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好。远处,拈花塔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与花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花海观景台(摄影:冯赣勇)
漫游梵天花海,还能感受到浓郁的禅意氛围。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蕴含着禅意,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内心也能得到宁静与安宁。无论是静坐花海旁冥想,还是漫步花间感悟自然,都能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获得心灵的慰藉。
香月花街留影(摄影:冯赣勇)
接着漫步行至香月花街,耳畔传来悠扬的尺八声,与沿街茶寮的煮茶声、手艺人的敲木声交织。身着汉服的游人款款而过,衣袂飘飘,与古色古香的街巷相映成趣。街边小店陈列着紫砂茶具、苏绣香囊,鼻尖萦绕着檀香与桂花的清甜,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沉醉在这份慢时光里。
拈花湖畔(摄影:冯赣勇)
走累了闲坐于拈花湖畔小憩,只见湖面波光粼粼,远处的妙音台倒映水中,形似莲花初绽。偶有乌篷船缓缓划过,船桨搅碎倒影,漾起层层涟漪。岸边芦苇轻摆,几只白鹭低飞掠过水面,动静之间,皆是诗情画意。静坐片刻,只觉心无杂念,唯有风声、水声与鸟鸣,澄澈安然。
岸边芦苇轻摆(摄影:冯赣勇)
终于等到黄昏之后的华灯初上时分,小镇上一串串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笼罩着街巷与湖面,拈花湾化作“灯火万家城四畔”的幻境。拈花塔下,灯光秀缓缓上演,光影在塔身流转,配合着空灵的梵音,仿佛穿越千年。游人三三两两,或驻足赏灯,或闲坐闲谈,氛围静谧而温馨。
花街夜色(摄影:冯赣勇)
特别是暮色轻拥拈花湾时,香月花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光晕与暮色交融,一场浸润禅意的文艺演出悄然拉开序幕。《禅行》《禅音雅乐》《水上禅舞》《光影禅境》《拈花一笑》等一系列演出可谓精彩纷呈。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并没有全部观赏所有的演出,虽然只看了其中的两场,但感觉最令人沉醉的莫过于拈花塔下的“光影禅境”演出。当晚,在拈花塔下的演出现场热闹非凡,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在此守候演出的开始。
光影禅境(摄影:冯赣勇)
当夜幕四合时分,拈花塔身亮起柔和的灯光,光影在砖石间流转变幻,时而勾勒出菩提枝叶,时而浮现出经文梵字。配合着空灵的合唱与悠远的钟声,光影与声音交织成一场沉浸式的感官盛宴。当塔顶射出的光束穿透夜幕,与湖面倒影相连,全场游人不约而同地发出轻叹,心中满是震撼与肃穆。
拈花湾夜景(摄影:冯赣勇)
演出终了,梵音渐歇,光影渐暗,但那份禅意与美好仍萦绕心头。拈花湾的文艺演出,没有喧嚣的歌舞,没有华丽的特效,却以最质朴的方式,将禅意融入视听,让人在灯火与乐声中,寻得内心的平和与安然。至此,随着夜游拈花湾的完美结束,也度过了我们在无锡的又一天的美好时光。(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