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7日)
《新华日报》整版聚焦吴中
↓↓↓
且到光福遇见光
红嘴鸥比往年来得更早
桂花却姗姗来迟
在太湖之畔的吴中光福
这场时序的错位
为无数旅人留住今秋最美的相遇
当情绪价值成为新的旅行“流量密码”
一场落日、一座灯塔、一缕桂香
都可能点燃社交网络
从而成为情绪消费的新出口
眼下,光福这座千年古镇,正以“文旅+”的多元融合,提供着更多这样的“出口”。绿水青山淌着“生态之光”,红色血脉燃着“精神之光”,非遗技艺闪着“文化之光”……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融合,自然与人文在这里相拥,每一步驻足,都能撞见藏在风景里的光。
半岛新潮映湖光
“快看!灯塔和落日同框了!”
晴好日落时分,光福冲山半岛长堤上,游客扎堆“蹲守”。手机、单反举成一片,红白相间的“屿见灯塔”立在千米长堤尽头,把漫天霞光、万顷太湖揽入怀中。
这片曾见证新四军太湖游击队浴血奋战的土地,如今点亮太湖的“潮流之光”。船锚雕塑静立岸边,诉说渔民往昔岁月;长堤上,彩色秋千晃着“童年”,全家福相框框着“亲情”,留言墙写满“友情”,同心锁系着“爱情”,笑声随湖风飘向远方。“躺岛部落”里,湖风习习,湖景无边,让人恍若置身海滨。
“带爸妈来徒步,他们比我会拍!”上海游客陈昭昭翻着手机,照片里父亲站在灯塔前,身后湖面波光粼粼。不远处,“冲山号”小火车缓缓驶过,湖风拂过脸颊,清爽又惬意。
红色底蕴在这里被深度激活。今年以来,光福镇整体规划,焕新冲山半岛文旅体验,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与佛雕非遗、湖岸线自然融合,打造出长堤、灯塔、驿站等沉浸式场景。冲山岛西侧,临湖的街巷悄然新生。
青山·黛咖啡简餐店内座无虚席,看到记者到来,主理人张君端出拿铁招待。“我们立足‘江南雅味,宋代美学’,把太湖的美装进来,打造一个‘情绪出口’。”
窗外,秋水潋滟,荇菜丰茂,夕阳把湖面染成金箔,与咖啡馆里的暖光交织,颇具诗意。“张张都是大片,不需要任何点缀。”指着湖面,张君自信地说。
随着“探路者”的到来,曾经沉寂的村庄成了新业态集聚地,一家家特色小店陆续开出,将视觉美学发挥到极致。
驱车来到冲山半岛南端,暮刻书房里,阳光透过落地窗洒满书架。咖啡座坐满了人,亲水平台外侧,去年因成群红嘴鸥的到来而走红网络。今年,这些可爱的精灵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在湖面上迎风起舞。
游客翻阅绘本,窗外是太湖远景。主理人曼丽介绍,这里融合艺术、阅读与轻食,不仅是文化客厅,更是休憩驿站。“这样的场景不输国外很多度假胜地。”小红书博主小祥是这里的常客,她在等待一场红嘴鸥的大规模迁徙。
热度从半岛向湖心蔓延。今年国庆,漫山岛上,乐队表演、非遗体验、烟花秀轮番上演,6000余名游客在此度过难忘假期,漫山小院民宿入住率高达74%。
抓住流量,让生态与文化的交融,变成潮流与烟火的共鸣。今年国庆,这里累计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星火长堤人流量达4.5万,“屿见灯塔”“太湖落日橘子海”等词条在社交平台曝光超千万次,红色半岛上,新光照亮文旅融合之路。
山野桂香品秋光
这个季节,要问苏州最香的地方在哪?那一定是光福。
从苏州城里火爆全网的“桂花市集”,循着香气来到城外的光福窑上,曾经清冷的村口处,如今停满了各色周边牌照的汽车。而让游客慕名而至的,不仅是漫山遍野2000余亩盛放的桂花,还有一家在社交媒体翻红的老牌蜜饯厂。
经过一处金桂墙绘,从简朴门头进入光福窑上花果蜜饯厂,300多口罩着大草帽的酱缸,在院内静沐阳光。几位阿姨目光专注、巧手翻飞,正挑拣着刚从酱缸内捞起的腌桂花。厂房内,经过45分钟熬煮的白砂糖,黏腻出丝。
“梅酱桂花,是别处尝不到的味道,更是自然的馈赠。”驱车一个多小时,特意从上海赶来的李益慈满脸兴奋,旅途中她不仅寻桂闻香,还实地感受了梅酱桂花蜜饯的古法制作技艺和独特匠心,“带走一罐罐‘秋意’”。
好味道有何秘诀?蜜饯厂负责人、80后小伙王奇清毫无保留,他掀起酱缸的大草帽,露出的半缸卤水飘出酸味。“用梅卤和盐腌桂花,不用添加防腐剂,花不会发黑,口感也更丰富。”王奇清介绍,刚打下来的成熟桂花清洗后,要封缸腌制两个月后再制作。而梅卤和梅酱,也是源自当地5月采摘的梅子。纯天然的配方和独特风味,让桂花蜜获得一众游客青睐。
把秋天酿成蜜,光福以“花”为媒的文旅经济正焕发勃勃生机。作为闻名遐迩的“桂花之乡”、我国五大桂花产地之一,光福镇深挖本地资源禀赋,开发众多体验性、互动性强的“赏花+文旅”体验项目,不仅开设非遗、美食、文创等特色桂花市集,还依托光福国家登山步道打造寻桂路线,让游客在多元互动和山野拾趣中,感受光福秋日的湖光山色胜景。
“香味醉人!5公里轻松拿下!”在社交媒体上得知窑上桂花开了,陈春安和朋友抓紧相约爬山寻桂,生怕错过苏州最“香”村子的花季。而她们选择的这条光福窑上5公里寻桂路线,正是驴友们疯狂安利的“网红”路线。
沿着西碛山登山步道往上,桂花愈展,香气愈烈。登至山腰处的窑上赏桂亭,视野极佳,千亩盛放的桂花林如浮金跃入太湖之上。往来游客停下脚步,在欢声笑语中或清嗅山间香气,或揽秋光入镜,十分惬意。
由西碛山、邓尉山、玄墓山、米堆山等七座山峰串联而成的“小七尖”环线人气旺盛。作为光福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精华段落,“小七尖”成为游客寻觅野趣的热门选择。
自步道登顶米堆山,一路桂子飘香、林木森秀、奇石点缀,趣味盎然。立于山巅,太湖的万顷烟波尽入眼帘。“红嘴鸥即将到来,我们正计划增设面朝太湖的新观景台,方便游客观赏。”米堆山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春赏梅樱烂漫,夏采杨梅枇杷,秋闻桂香满山,冬迎鸥鸟翩跹……在光福,四季皆有动人景致。
乡村振兴聚星光
太湖烟波浩渺,迂里村的稻田铺展成金色海洋。“三面青山一面湖”的坳里自然村,桂花与稻香交织,白墙黛瓦的农房错落有致。这里正以“桂玉之地,颐养之乡”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璀璨星图。
“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文旅火了,大家都愿意回来。”迂里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深耕资源,打造“金粟之脉”文化品牌,将“色黄如金、花小如粟”的桂花打造成特色IP,让山村成为农文旅融合的“香饽饽”。成片稻田吸引游客拍照,村里还推出稻田骑行、农事体验,让田园变乐园。
毗邻赏梅胜地香雪海景区的“轻绣森林”,113亩林地藏着江南韵味,更藏着乡村振兴的巧思。千年苏绣技艺,成了这里的“振兴针脚”。
苏绣世家第四代传人府涵璐坐在木桌前,指尖捏着绣花针,湖蓝色绣线泛着宝石一样的光泽。“要让苏绣走进日常,不是只能摆着看。”她拿起刚绣好的戒指,上面缀着精巧的菊花,“这是‘可穿戴的苏绣’,年轻人喜欢。”
轻绣森林里,苏绣、园艺两大主题科普课常年开课。休闲下午茶区飘着茶香,亲子游学的孩子跟着学穿针引线,党建区、人才会客厅不时有交流活动。一年逾百场主题活动,50余所院校深度合作,上万人次接待量,见证着非遗的新生。
光福是因“三绣四雕”蜚声海内外的工艺美乡,也是四季繁花不绝的花木之乡。当深厚的技艺传承与绚丽的自然馈赠在文旅的催化下相遇,也为沉睡的乡村点亮独属的“星光”。坎上片区依托太湖风光,打造网红文旅带;渔港村深挖渔文化,让传统渔业对接休闲旅游;坳里村以桂花为媒,让小山村焕发新生机。
“出圈”多年的坎上自然村,今年又有新变化。随着太湖一号公路骑行爱好者增多,一座驿站现身路边,提供补给、休憩与观景服务。
“以前骑车累了没处歇,现在能补水、充电,还能看风景。”骑行爱好者周新安端着咖啡,和一众骑友在这里小憩。
非遗赋能、生态打底、文化铸魂
太湖深处的光福乡村
正以蓬勃生机
融合自然生态、文化体验与时尚元素
让每一次相遇都充满惊喜
这个秋天
如果你还在寻觅心动目的地
不妨就到光福吧
来一场与光相拥的治愈之旅
来源:吴中发布
编辑:星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