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行的北京与上海黑龙江兵团战友欢聚无锡行第四天来到锡惠公园观光游览。2025年11月4日8:30,陈龙师傅驱车带大家来到无锡市城西的锡惠公园。这里是一座集自然山水、文物古迹与休闲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园林。
锡山门大合影(摄影:冯赣勇)
战友们抵达锡惠公园青山西门后首先在园中的锡山门留下了一张大合影,之后,漫步进园观光。来前记者曾经在网上攻略了一下,得知这座公园占地90公顷,因锡山与惠山之间开凿有映山湖,故将两山连为一体。
走进锡惠公园(摄影:冯赣勇)
追溯历史:早在战国时期,惠山一带就是楚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春申涧据传是其放马饮水处。东晋时建华孝子祠,南北朝时“历山草堂”改建成惠山寺,唐宋时期留下了古经幢、金莲桥等众多古迹。
观光小火车(摄影:冯赣勇)
该园于上世纪的1958年开始全面开发整理,1959年正式命名为“锡惠公园”。园中主要由天下第二泉、寄畅园、惠山寺等景点组成。除此之外,民间音乐家,著名的《二泉音乐》的曲作者阿炳的墓地也位于园中。
自娱自乐的景象(摄影:冯赣勇)
我们进园后顺着山下的观光栈道漫步而行,途中,在林中的几座亭子内,都看到了在此自娱自乐的许多中老年游客,他(她)们开心地吹拉弹唱,开心快乐的景象,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惠山茶会牌楼(摄影:冯赣勇)
大家顺路而行,经过“惠山茶会”的牌楼,来到一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泰伯殿”一观。泰伯殿又名至德祠,是祭祀吴国始祖泰伯的殿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知县吴培源等购愚公谷中炼是阁基址奉檄特建。
泰伯殿(摄影:冯赣勇)
泰伯是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他三让王位,断发纹身,奔至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被尊为吴文化的始祖。孔子在《论语•泰伯》中对其评价极高,称其“可谓至德矣”,这也是“至德祠”名称的由来。
园中花卉(摄影:冯赣勇)
殿内供奉着泰伯、仲雍、季札之像,悬挂有“至德无上”匾额,还以“断发纹身”“荆蛮义归”“泰伯建城”“开发江南”为主题展示泰伯开吴的史迹,柱上悬有楹联,南北壁间分悬八块隶书木屏录《史记》有关史实。
阿炳之墓门首(摄影:冯赣勇)
离开泰伯殿继续前行不远就是位于一片绿茵茵茂盛林中的“阿炳之墓”。墓地隐于惠山东麓之中,面积不大却格外清幽。进入一个小木门就是墓园小院。只见墓墙与翼墙构成形似音乐台的主体,墓碑上题刻着“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之墓”。其中“华彦钧之墓”四字由杨荫浏先生题写,笔力沉厚。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联立。
阿炳之墓墓碑(摄影:冯赣勇)
阿炳原名华彦钧,1950年12月病殁后,原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地附近,文革期间墓地遭到破坏。1979年5月,其残碑被寻得,1983年,墓迁葬至现址。1986年,阿炳墓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阿炳铜像(摄影:冯赣勇)
墓前有阿炳怀抱二胡站立的铜像,由钱绍武雕塑。站在墓园中冥想,《二泉映月》的凄婉与悠扬在林间回荡。墓旁那块状如道士斜卧的天然石,默默守护着这位民间音乐家的灵魂。此时,耳畔仿佛响起泉水叮咚与琴弦呜咽交织的旋律,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感慨艺术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永存人心。
锡惠胜境留影(摄影:王国坚)
拜谒过锡惠公园中的阿炳之墓,大家从锡惠公园的秀嶂门出来,再进入上有“江南第一山”与下有“锡惠胜境”门楼的锡惠公园古华山门,首先观赏园中的又一个著名景点:寄畅园。
走进古典园林(摄影:冯赣勇)
这里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不可不访。入园便见假山林立,曲径通幽。园内的“八音涧”堪称一绝,利用天然的山石、流水与植物,营造出“泉声四达”的意境。
亭台楼阁(摄影:冯赣勇)
流水顺着曲折的涧道而下,撞击着岩石,发出清越如乐的声响,时而如古筝轻弹,时而如琵琶浅唱,故名“八音”。涧旁的长廊依势而建,廊下设坐,可供游人休憩赏景。
凌云阁(摄影:冯赣勇)
园内的嘉树堂、明瑟楼、凌云阁等建筑错落有致,与池水、山石、花木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画卷。坐在池边的石凳上,看锦鲤嬉戏,赏睡莲初绽,感受着“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趣”的惬意,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
惠山寺留影(摄影:冯赣勇)
惠山寺与天下第二泉是锡惠公园中的两个重要景点。战友们结束寄畅园的游览,出园漫步不远就来到惠山寺。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寺内保存有唐宋石经幢、金刚殿、香花桥、日月池等众多古迹。
御碑亭(摄影:冯赣勇)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12次到无锡,其中11次都游览了惠山寺。他对惠山寺的自然、人文风貌印象深刻,留下了许多诗篇、题额和传说。至今,惠山寺内还留有乾隆的御笔石刻的御碑亭。
乾隆题刻碑(摄影:冯赣勇)
战友们在锡惠公园观赏的最后一个景点,就是享有盛名的“天下第二泉”,顺着青石铺就的小径蜿蜒向前,两侧古木参天,新叶缀满枝头,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天下第二泉(摄影:王珏)
行至半途,已闻泉声潺潺,似丝竹低语。转过一道月洞门,便见二泉澄澈如镜,分为上池、中池和下池。上池呈八角形,石壁刻有“天下第二泉”五个苍劲大字,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涌出,清冽甘醇,相传为唐代陆羽品定。
第二泉题刻留影(摄影:黄巧妹)
俯身细看,水底卵石可数,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与亭台,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泉在画中,还是画在泉中。池旁的二泉亭古朴典雅,亭柱上的楹联“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道尽了此处泉与茶的不解之缘。静坐亭中,听泉声叮咚,闻茶香袅袅,只觉尘心尽涤。
第二泉留影(摄影:冯赣勇)
沿二泉拾级而上,便步入惠山的怀抱。山路不算陡峭,却步步皆景。道旁的花朵缀满枝桠,与苍翠的松柏相映成趣。行至半山腰,忽闻松涛阵阵,抬头望去,成片的古松依山而立,枝干遒劲,松针苍翠,风过处如万马奔腾,又似琴弦轻拨。驻足远眺,无锡城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京杭大运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缠绕其间,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灵动尽收眼底。
惠山古镇(摄影:冯赣勇)
圆满结束锡惠公园的观光走出公园古华山门,穿过惠山古镇出来到景区出口,回望“惠麓钟灵”的匾额不禁感慨万分。锡惠公园的美,不仅在于山水的灵秀,更在于人文的厚重。二泉的清冽、惠山的松风、阿炳的琴声、寄畅园的雅致,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江南牧歌,让人沉醉其中,久久难忘。这份源于自然与岁月的清欢,终将成为人们心底最珍贵的记忆。
惠麓钟灵(摄影:冯赣勇)
2025年11月5日,北京与上海兵团战友欢聚无锡行进入尾声。上午十点,大家来到最后一站巴城老街一游。巴城古街位于江苏昆山巴城镇,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水乡老街。
巴城老街牌楼(摄影:冯赣勇)
巴城老街是昆曲的重要传承地,有昆曲长廊、古戏台、朱晞古琴馆等文化载体。此外,老街上还有多个文化展馆,如玉峰古文物展览馆、蟹文化博物馆、江南木雕馆等,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珍品。
昆曲长廊一角(摄影:冯赣勇)
走进老街标志性建筑的一座独具江南韵味的大牌楼。顺路沿河而行就是昆曲长廊,内中有6尊与昆曲相关的人物雕像,展现了昆曲的发展历程。龙云崌茶楼是百年老店,临窗可赏景,还能欣赏昆曲表演。崇宁寺、临河长廊等也是老街的特色景点。
老街街巷(摄影:冯赣勇)
漫步在老街的街巷中,脚下是花岗石铺就的街道,宽不足两米,仅容三人并肩。街道两旁的民居与商铺,屋檐向中间微微挑出,构成了独特的“一线天”景致。老街沿杨林塘而建,面街枕河,粉墙黛瓦,斑驳的石岸与错落的河埠头,无声地诉说着水乡的过往。
石拱桥(摄影:冯赣勇)
横跨在杨林塘上的廊桥与石拱桥,是进入老街的必经之路,也是点睛之笔。站在桥上眺望,河水清冽,沿着街沿屋角缓缓流动,舒徐委婉。
花街牌坊(摄影:冯赣勇)
巴城老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高雅艺术,也在于那弥漫在街巷中的、温暖而真实的烟火气息。看似杂乱交错的小巷里,仍有原住民漫不经心地做着小买卖,更多的时候是聚在一起话家常。小猫小狗三三两两,在巷子里、小桥边玩耍。古宅内传出低吟浅唱,小巷中回响评弹小调。
运河船来船往(摄影:冯赣勇)
这里夜市当年电视剧《北上》拍摄的外景地之一,到处都能看到与《北上》相关的文字介绍的标志。当漫步疲惫时,不妨寻一处茶馆或咖啡馆小憩。人们可以去古韵十足的飞鸟茶馆坐坐。在《北上》的取景地之一的某处,坐在窗边,看运河船来船往,感受岁月的静好。
老街大合影(摄影:冯赣勇)
当日11:30,北京与上海兵团战友欢乐无锡行,结束了巴城老街的观瞻,在巴城老街小镇上的蟹城舫海天蟹庄,用了一顿阳澄湖大闸蟹的丰盛午餐。午餐后,上海战友王国坚、黄巧妹、王金魁、刘凤等两位夫妇驱车长途跋涉,送记者一行到上海虹桥车站,乘G24高铁返京。至此,为期五天的兵团战友欢乐无锡行的聚会圆满落下了帷幕。(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