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南的省会郑州,人们总会觉得那是全省最亮的一颗经济明星,可要是说发展潜力和将来的发展空间,一座名气不大却悄悄冒出来的城市正在崭露头角,焦作这座城市,曾经因煤炭出名的资源型地方,现在已经完成转型,在区域格局中占据着独特的竞争优势。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毗邻,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隔河相望。全市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2万。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五千年的文明史,三千年的建城史,古称山阳、怀州、怀庆府,三国时期政治家司马懿、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晚唐诗人李商隐等历史名人在此诞生,“竹林七贤”在这里结交好友。太极拳发源于此地,至今传承近400年,已传播到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6亿多人习练,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名片。
焦作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它因为煤而兴盛,也因为煤陷入困境,1898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开凿煤矿,这里变成了河南省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在全省最先使用自来水和电灯,有河南第一个发电厂,第一所矿业大学,第一条铁路,随着资源逐渐耗尽,焦作成了全国首批资源枯竭类城市之一,转型成必然之路。近些年来,焦作一直走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道路之上,从“黑色印象”转向了“绿色主题”,2023年其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全省第五位,高质量发展整体绩效位居第一位,这座城市不仅是经济转型升级做的好,还是一个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市等等。
焦作在我国南北交汇处、东西结合部,是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郑州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与郑州、洛阳隔黄河相望,具备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给其融入区域发展大局赋予了良好条件。焦作是河南米字形高铁网接受郑州大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并且还能向晋东南地区辐射,成为连接中部地区和山西的门户。
黄河穿越焦作南部,太行山矗立于其北部,如此地理环境不但赋予了焦作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致,还影响着城市的整体格局,焦作属华北地区极为罕见的富水区域,境内的河流颇多,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就有23条,引沁渠、广利渠两处人工渠道也包含在内,充沛的水资源给工农业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焦作北面的太行山东麓存有大约500平方公里的山前岗地和砾石倾斜平地,这里地质十分坚固稳定,地层耐力非常大,并且紧邻矿点及水源还有交通干线与城镇相伴,是极佳的工业用地选择。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焦作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整个河南省发展的大布局中的地位,提出打造现代化河南建设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示范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城市、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生态宜居示范城市、共同富裕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郑州都市圈加快建成,将使焦作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成为豫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拥有中国(焦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焦作海关、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是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这些开放平台为焦作走出去融入世界提供了便利条件。
焦作经济转型发展中势头迅猛,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涨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涨7%,出口总值增涨 2% , 投资、消费、出口增速都比全省高些,特别是科技支出增速高达61.7%,居于全省之首,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82%,位列全省第三位,这说明这座城市很重视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焦作经济转型的鲜明特点,曾经煤炭工业一枝独秀的焦作,如今形成了多产业并存的局面。全市煤炭工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从原来的81.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5.2%,拥有41个工业门类中的37个,六氟磷酸锂、钛白粉等21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全球第一,手机摄像头马达、无碳复写纸等13个工业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到30多种,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添加剂四大板块,基本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生态体系。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焦作经济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锂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并牵头制定国际标准。龙佰集团在新能源材料如磷酸铁、磷酸铁锂以及石墨负极等众多领域展开密集布局,其磷酸铁产能迅速进入全国前五位。中原内配集团从燃油发动机气缸套业务向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方向迈进,目前已下线交付了114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这些龙头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并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焦作经济发展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焦作在河南省第一个建立了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常态化府院联动机制”全省推广,并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举办“万人助万企”活动,解决4988个涉企问题,被评为“万人助万企优秀省辖市”。2024年焦作市场主体突破33万户,再创新高,市场肯定了焦作的营商环境。
焦作交通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快捷。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8285公里,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路为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焦作有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条铁路线,其中,太焦高铁于2020年12月12日正式通车运营,与现有郑焦城际铁路连接,实现郑太高铁全线贯通,意味着焦作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从此坐上高铁就能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
公路建设出成果,焦作形成焦郑、焦晋两条高速公路,通车长度72.8公里,沿黄高速武陟到孟州段,长垣至修武高速,郑州到焦作高速,沁阳到伊川高速全部归入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当中,这会加强焦作同郑州以及洛阳都市圈之间的联系。国道234焦作到荥阳黄河大桥建成通行,使黄河两岸的联系更紧密一些,郑焦融合发展的步伐变得更快一点,全市的公路总里程达到4953公里,其中公路密度达121.6公里/百平方公里,均高出全国和省里平均水平近一倍。
到2025年,焦作市计划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5亿元以上,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其中高速公路建成150公里,新改建提升干线公路80公里、农村公路130公里。焦作正积极推进“12346”交通工程,“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加快中原(豫北)大宗物资综合物流枢纽二期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焦平高速和沿太行焦作段两个续建高速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焦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和国道207温县至孟州段等四个项目”。
客货运服务不断改善,焦作发展多式联运和网络货运,“公转铁、散改集”,推进客货邮融合,货运方面,焦作大力发展纯电重卡、氢能源货车,要使重型载货车辆绿色替代率超50%,还要加快更新新能源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和城市公交车动力电池,客运方面,焦作优化公交线网,开展出租车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扩展电召热线功能,做到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完善旅游直通车网络,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
焦作属于河南省科教大镇,高等教育资源较多。河南理工大学是焦作最高学府,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如今这所大学已发展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高水平大学,为焦作乃至全国培育了众多人才。河南理工大学在工程、安全科学等范畴有明显优势,给焦作产业转型赋予科技与人力支援。
焦作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河南理工大学形成密切的市校合作,二者联手的合作项目合计达315个,这种合作促使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焦作创建了新的焦作新材料职业学院,更新教学模式,强调实操实训,为当地新材料产业培育专门人才,这所职业学院成立符合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焦作成效显著。积极融入全省“两城一谷”,与河南省科学院共建沁阳科创园,建立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成立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试验站等;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按照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设备、团队出技术的模式探索出一条企业出题、团队答题、成果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沁阳模式”。目前共转化科技成果45项,累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0余次。
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持续更新,焦作实行“焦作英才计划”,用清单化形式招引高精尖人才,“千博万硕聚怀川”行动发掘科创人才的“水库”,在2024年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活动中一万多中职毕业生全部拿到技术能力证书。给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建立市县乡三级“人才服务专员”,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之家”,各类项目申报、孩子上学甚至住房保障等事情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办理,做到近者悦而远者来的情况出现。
焦作旅游资源丰富,有诸多自然人文景观。八百里太行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焦作,九曲黄河出山入川来到这里,在大山和大河的怀抱中诞生了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3家5A级景区、46家A级以上景区。由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个园区组成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云台山景区因独特的峡谷地貌及水景景观,成为全国十大人气景区,春赏山花、夏看天瀑、秋观红叶、冬览冰挂,四季各有不同。
焦作人文景观价值较高。全国19座释迦牟尼舍利塔之一的五代御塔妙乐寺塔、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群雍正帝治黄行宫嘉应观、千里黄河大堤左岸零公里起点,嘉应观是“万里黄河第一关”,也是清朝治黄历史见证;人民胜利渠是中国第一个引黄灌溉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治黄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成为焦作旅游的一大特色资源。
太极拳文化是焦作的一张旅游名片,焦作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向往的地方。2005年国家武协命名焦作为太极圣地。2020年太极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推动太极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陈家沟太极拳牵手大咖国际成为文旅融合标杆。
工业遗产旅游成了焦作的新亮点,以前的煤矿工业遗址变成了旅游打卡地,采煤沉陷区被改造成了生态植物公园,缝山国家矿山公园里有个巨大的不锈钢弯月形“手术针”,它竖立着,象征着缝合采矿给山体造成的裂痕,这是焦作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绿色生态城市转型的一种标志,岸上小镇民宿生意火爆,工业遗址变成打卡景点,这些新事物给焦作旅游带来了新的生机。
2024年上半年,焦作文旅融合发展交出漂亮的数据:接待游客达到45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22.5亿,两项数字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5.7%,焦作朝着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目标努力着,正构建“一核牵动,两极带动,三带联动”全域旅游新格局并力求创新推进“文旅+百业”,开展旅游“串珠成链”三年行动,一条条从云台山为主导,串联黄河流域,太极拳文化,北部山区及中心城区等地段资源形成的各色线路纷纷登场,一个个重磅级的文旅项目正在落子布局当中。
焦作成功转型,给我们带来启示,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并非取决于它曾经拥有什么,而是看这座城市能否抓住现在,规划未来。这座“煤城”用行动告诉我们,只有依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繁荣发展,你认为焦作的明天会更好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看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