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区西南郊,日喀则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里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展示了日喀则神奇的自然地理、悠久的人文历史、灿烂的民俗文化——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5年10月5日早上,我乘坐火车从拉萨来到日喀则。中午,打车前往日喀则博物馆,这里位于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拾级而上,登临平台,博物馆的建筑外观酷似桑珠孜宗堡,红白相间的墙面极具西藏传统建筑特征,三个主题展览分别位于一层和二层的四个展厅里。
1.神奇的自然地理
日喀则藏语为“喜喀孜”,大意为如愿以偿的庄园。这里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群峰耸立,冰川密布,江河纵横,草原辽阔,森林茂密。
日喀则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南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大约六亿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经过大陆板块碰撞,几次造山运动后,古海洋逐渐退去,青藏高原不断隆升,成为“世界第三极”。
日喀则市高大山脉的摇篮,被誉为“千山之宗”。这里境内隆起多条呈东西向弧形分布的山脉,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部的冈底斯山脉、中部的拉轨岗日山脉纵横排列,宛如三条巨龙,横亘于高原上。
在日喀则境内耸立着五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从高到低依次为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在定日县加吾拉山口,可以看到五座壮美的雪山,成为全球登山爱好者的终极朝圣地。
2.悠久的人文历史
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日喀则境内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在山林之中,过着狩猎、采集和游牧生活,食椰果,裹兽皮。经过漫长岁月,他们学会制作工具,逐渐形成群居的部落。
在日喀则市定日县的苏热河和吉隆县藏布河岸边的阶地上,地质工作者采集到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品,器形有刮削器和尖状器等,以砾石器为主,少见石片石器。
距今1万至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日喀则境内出现多处早期岩画遗存,分布于定日盆吉、吉隆它日、桑珠孜区尼日山、南林木县等地,技法多样,题材丰富。除此之外,还有“扎西宗”石构遗址和“日玛”立石遗迹等。
距今3000年左右,西藏历史进入早期金属时代,在日喀则境内出现众多小邦,包括娘若香布、娘若切噶尔、归努布、藏蕃、象雄等。这里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表面有黑色陶衣,经过打磨,光亮有泽。
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划分卫茹、约茹、叶茹、茹拉、苏毗茹五个军政区和象雄万户。其中,日喀则境内归叶茹和茹拉管辖。吐蕃政权灭亡后,吐蕃赞普后裔白阔赞及其子赤扎西孜巴贝曾在这里建立政权。
1990年,在日喀则日市拉孜县曲玛乡查木钦村北墓地1号墓的东西两侧,发现两尊石狮,雕刻技法粗糙。头部方正,双目深陷,双耳竖立,嘴巴微张,下唇略带胡须,两侧有内卷的鬃毛。
公元11世纪末期,藏传佛教萨迦派在日喀则境内兴起。公元13世纪中叶,萨迦派领袖萨班·贡噶坚赞前往凉州,与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商议西藏归附事宜。随后,元朝开始管辖西藏,建立萨迦地方政权。
萨迦寺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坐落于日喀则市萨迦县本波山的脚下,用象征文殊菩萨的红色、象征观音菩萨的白色和象征金刚手菩萨的青色来涂抹寺墙,所以萨迦派被俗称为“花教”。
明朝时期,日喀则群雄并立,影响着西藏地方政局。贡塘王系偏居吉隆,萨迦法王退踞萨迦等地,夏卡哇家族崛起于江孜,仁蚌巴势力一度架空帕木竹巴地方政权,辛夏巴势力在桑珠孜建立第悉藏巴政权。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日喀则地区涌现出唐东杰布、勉拉顿珠、强巴·郎杰扎桑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为推动西藏文化、艺术、医学、交通等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兴建的桑珠孜宗堡、扎什伦布寺、白居寺等为日喀则和江孜古城的形成奠定基础。
清朝至民国时期,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六世班禅东行觐见乾隆皇帝,九世班禅远赴内地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奔走呼号。在面临危难的时候,日喀则各族人民积极配合中央政府,同仇敌忾,保家卫国。
1904年7月5日,英军分三路进攻江孜,一路进攻城区,两路猛攻宗山。藏军坚守城堡,经过三天鏖战,由于孤立无援,最终全部殉国。他们用血肉之躯,永远激励着后人,把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浸透在殷红的山墙上。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2月19日,十世班禅启程返回西藏,于1952年6月23日回到扎什伦布寺。
1959年,平叛胜利后,日喀则进行民主改革。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开展发回窜斗争,确保了边境安宁。从此以后,日喀则各族干部群众开始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为今日的繁荣奠定基础。
3.灿烂的民俗文化
这里通过日喀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了当地人淳朴的民俗生活和灿烂的文化成就,包括戏曲、歌舞、说唱、藏医、唐卡、雕塑、木匠技艺、节日娱乐、天文历法等。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和说唱形式表现故事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音乐、唱腔、面具、服饰显示了藏戏深厚的文化根基。公元15世纪,日喀则高僧唐东杰布创立蓝面具藏戏,成为主要流派,一直流传至今。
日喀则天文历算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流行着天数记法、滴水计时法、大拇指测影法等古老的时间观测法,以及布敦大师绘制的“地圆”图、努班桑杰益西发明的“赤土”观测仪、萨迦寺编制出台的第一部西藏历法等都为西藏传统天文历法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