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湖岸,秋风荡漾。岸边,武汉内河最后一座汽渡码头正在迎来它的文旅“新生”。
近日,黄陂区木兰乡“渡口咖啡”项目正式开工,将依托木兰湖畔汽渡口,打造“人车共渡”的慢游新场景。环湖自驾的游客可以坐在车里品着咖啡,闲览湖光山色。
这里是湖北省第三家、武汉市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4年,超160万人次游客或泛舟湖上、御风徐行,或登岛探险、露营观星,或悠闲漫步、环湖骑行。沿着木兰湖岸,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度假地”。
走过传统文旅景区发展的路子,木兰乡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空间布局、文化深度、体验设计等多方面,重构文旅新生态。
美丽的木兰湖。
■ 每扇窗风景都不一样
100余家民宿坐落“湖北民宿第一乡”
沿着木兰山盘山公路蜿蜒而上,隐匿于深林的樾和林泉悄然浮现。来自河南的陈女士是这里的常客,她有时在森林疗愈室静坐,有时漫步山间,与风鸟对谈。“这不只是打卡地,也是能让生活慢下来的地方。”她说。
木兰湖畔,湖岸蜿蜒曲折,串联起一百多幅各具特色的湖汊美景。斜阳耒筑·木兰以“艺术+民宿”为定位,借无边泳池融湖入画,勾勒出动静相宜的度假体验。住客可“看海”、泛舟、垂钓、采摘,享受多变湖景。
视野再纵深至木兰川,木兰药谷营地与森林共生,竹海、杉林、艾草为山居野趣平添一份疗愈特色,“晨起采药当神农,夜卧星河听本草”的诗意变为现实。坐拥成片梅花山与百亩樱花园的木兰花谷,花开时连成一片粉色花海。随着季节变换,花谷的花与果交替绽放、成熟,游客在大片花海中恣意玩乐,在果园里享受采摘乐趣。
目前,木兰乡全乡已有100余家民宿如星辰洒落山湖川之间。樾和林泉屡获“黑松露奖”,斜阳耒筑跻身黄陂唯一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木兰药谷获评“邮路里的最美民宿”,还有啦哩啦谷、湖光山舍、湖庐度假别墅、耕读客栈、周家小院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已形成了环木兰湖民宿集聚群。
“我们坚持引导民宿品牌化、精致化、集群化发展,真正实现‘每扇窗都是风景’。”木兰乡相关负责人说。
游客在位于静谧深林的樾和林泉民宿感受慢生活。
■ 多元投资持续注入
新锐业态串联全域“度假网”
“黄陂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之地。”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刘萌说。
今年7月,刘萌在木兰乡落地建设北大校友博物馆及16个微博物馆民宿集群。该项目将与国家二级博物馆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荆楚文化基因库湖北考古博物馆等文化资源联动,在木兰乡形成独特的“文化+”度假线路。
斜阳耒筑团队在木兰乡的投资规划也不断“加码”。他们用5年时间创建了艺术民宿品牌“斜阳耒筑”,在此基础上,又开启“艺术+”度假新线路,着手打造渡口咖啡轻度假、四千院民宿新组团、芦子河艺术村落等新业态。
仅在7月,木兰乡便集中签约9个农文旅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3.45亿元,覆盖美学民宿、文化博物馆、艺术聚落等类型。单一景点正向枝蔓相连的“度假网络”进化。
木兰乡主要负责人介绍,木兰乡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国家生态乡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等多项殊荣,文旅底蕴十分丰厚,“我们将持续推进木兰山、湖、川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品质,让‘山的厚重、水的灵秀、川的烟火’成为每一位游客心中的诗意乡愁。”
100余家民宿坐落“湖北民宿第一乡”。
■ 村民变身为“新旅人”
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在啦哩啦谷民宿,48岁的村民雷水清有了新身份——咖啡师。“村咖”开业在即,雷水清一有空就端起杯子练习拉花,“我要做出精品,给客人端出一杯满意的‘村咖’!”她信心满满地说。
雷水清等3位村民是在民宿的支持下学习专业咖啡制作的。雨霖村村支书陈晓丽介绍,开业3年来,啦哩啦谷每年都会增加火锅店、咖啡店、手工店等新业态,并给村民提供岗前培训。“村民不仅收入年年增长,也成了思想随着时代更新的‘新旅人’。”陈晓丽说。
74岁的李凤兰家在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景区,她家的老宅子里今年来了不少“拍电影的”。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今夏成为短剧热门取景地。
大余湾。
“今年以来,大余湾景区已经接待了40多个短剧剧组,高峰期古村一周内进场和预备进场的拍摄团队达到了5组。”大余湾景区负责人卢千说,“许多村民出租老屋增收,周边农家乐生意也随之红火。即使在6—8月传统淡季,村民月均增收仍超5000元。”
旅游经济的发展让木兰乡7000余人吃上了“旅游饭”,带动发展辖区种植养殖专业户117户、家庭农场29座,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企业达19家。木兰乡精心培育打造的“水果冬瓜”在山姆会员店、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商超售卖,“木兰湖金果”“牧童蓝莓”“青石桥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在大型商超销售火爆,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互促共进。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李婷 通讯员张纯)
【编辑:丁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