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摄
在大众旅游市场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路径?连续八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的句容市,正通过深度挖掘小众文旅资源,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从“隐秘角落”到“网红打卡点”的蜕变
句容的答案藏在那些曾被忽略的“隐秘角落”里。春天里,一座红色山体的小山走红社交平台,另一个角度的赤山被周边市民重新发现;被誉为“小武功山”的九连尖,以其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正成为徒步爱好者圈内口口相传的秘密天堂;边城镇的“望仙潭”矿坑,凭借湛蓝湖水和周边新兴的“福喜茶铺”,在社交媒体上意外走红,成为年轻人追捧的“蓝眼泪”。还有让人身在田野、心在自由的折光咖啡、荒野咖啡、云崖牧场、鱼鳞坝水库……
这些自然秘境,与句容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宝华山千华古村的明清市井生活复原、得撒石磨豆腐村的传统工艺体验、江苏农博园的现代农业科教研学,以及茅山深厚的道家养生文化,共同构成了句容文旅的独特肌理。而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的,是总长365公里的“句容福道”慢行系统。这条绿色脉络,为句容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提供了物理基础。
基于这一网络,句容正着力打造三大主题线路:户外探险线串联九连尖、“蓝眼泪”等自然秘境;文化体验线整合千华古村、石磨豆腐村等文化资源;康养休闲线则以茅山景区、茅山湖度假区为核心,链接周边民宿、酒店、度假村等,旨在为游客提供从“快进”到“慢游”的全新体验。
配套升级:让“小众”不失“便利”
发展小众旅游,“野趣”不能以牺牲“舒适”为代价。句容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追寻原生态体验的游客,也能享有便捷的基础服务。
交通是首要环节。在依托南京地铁S6号线带来客流的基础上,句容正探索开通旅游旺季的“景点直通车”或定制公交,解决从交通枢纽到景点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优化各个“小众”点位的导航定位、道路条件、停车位置等因素,为“自驾游”提供更多便捷。
住宿体验是关键。在指导品山客栈等等级民宿发展的同时,句容也在引导社会资本,在九连尖、九龙山等小众资源点周边,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的特色民宿。目前,全市已形成茅山、宝华山、仑山湖3个民宿聚集区,不定期组织民宿学习、培训,提升服务接待水平,将“过境地”变为“停留点”。
服务细节决定体验。以美食为引领,当地正推动将“句容福八碗”、句容老字号等植入线路沿途,并确保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在主要线路上的有效覆盖,让游客在探索秘境之余无后顾之忧。
精准传播:从“流量”到“留量”
资源与配套俱备后,如何让“养在深闺”的风景被更多人看见并认同?新媒体是破圈的关键。通过与旅游达人合作,在网络平台为九连尖、“蓝眼泪”等打造易于传播的标签,句容正成功吸引长三角年轻客群的关注。
然而,一时的“流量”并非终点。句容的更深层策略,是通过深度体验将游客“留下来”。例如,在得撒石磨豆腐村,游客不仅是参观者,更能成为豆腐制作的参与者;在茅山,传统的道家文化也被转化为可体验的养生课程;在茶博园,茶叶不仅是枝头的嫩叶,更是游客手中翻炒的“茶青”。这种从“旁观”到“参与”的转变,创造了不可复制的旅行记忆,这正是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的核心。
句容的小众旅游发展,本质上从“美丽颜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过程,是一次从依赖传统景区到创新驱动全域旅游的转型升级。通过系统性地资源深耕、线路串联、配套升级与体验创新,句容不仅将“隐藏的风景”转化为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更让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滕飞 张梦雪 王雍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