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文旅】
滇池波光潋滟,西山青黛如画,咖啡的醇香与古村的炊烟,在这里交织成“旅居云南”的生动写照。日前,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旅居云南”城镇旅居建设试点名单,昆明市西山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和创新探索成功入选。从百年彝村的炊烟袅袅到滇池畔的国际咖啡飘香,西山区正以一场“旅居+”的实践重新定义着新生活。
咖啡飘香 国际嘉年华点亮旅居经济
8月的滇池湖畔,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在这里上演。这场以“与全球共萃、与万物共生”为主题的国际性文化盛宴,首次实现滇池东西岸全域联动,集结20多个特色活动、80余场精彩演出。
作为昆明文旅的“现象级IP”,本届嘉年华在规模与空间上实现双重突破。全球招募的咖啡车数量达到去年的3倍以上,超百辆咖啡车沿滇池绿道铺展开来,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滇池东岸聚焦“与世界、与艺术、与土地、与生活”四大维度,打造“昆明艺文高地”。来自泰国、印尼、越南、新加坡的咖啡师们已布置好特色展位,云南保山、普洱的咖啡庄园主带着新鲜烘焙的豆子静候知音。
滇池西岸则以“与未来”为核心,构建年轻力消费场域。西岸有咖音乐节迎来柳爽、野生菌乐队、莫西子诗乐队现场助阵,在主舞台区引爆夏日狂欢。去年首届活动吸引65万人次参与,拉动消费近亿元,今年进一步深化产业赋能效应,推动咖啡产业链与文旅消费链深度融合。
古村新生 传统村落焕发现代活力
位于西山区团结街道的乐居村,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彝族传统村落。今年7月,“旅居云南——我们都是推荐人”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此举行,让这个古村落成为西山旅居建设的又一亮眼名片。
身穿民族服饰的彝族阿婆,挑着竹篮里自家制作的土特产和新鲜水果,在村口售卖;外来游客则提着刚买的咖啡、面包,或漫步闲逛,或驻足与阿婆攀谈。这幅和谐画面背后,是西山区对古村落的精心保护与活化利用。
西山区政府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企业化运作对濒临消亡的古村展开抢救性保护,修缮数十栋古宅,探索“古宅认养+活化利用+庭院经济”机制。乐居村如今已打造出“一院一品”的民族文化建筑群落,成为昆明“旅居经济”的标杆样本。
文旅融合 多元场景丰富旅居体验
西山区旅居建设的魅力,不仅源于大项目的支撑,更在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7月12日,“骑聚碧鸡相约西岸”西山区民俗文化活动暨农文旅骑行打卡活动在观音山社区举行。300余名骑行爱好者参与其中,沿着20余公里的骑游路线,穿越37个特色打卡点,体验“运动+民俗”的全新旅居方式。
面对“旅居云南”建设的新机遇,西山区已做好充分准备。据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云南旅居人数达280.3万人,同比增长45.4%,越来越多的人到云南来旅居,感受一种“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美好。
近年来,西山区紧扣“山水都市品质区”的功能定位,依托“山水相依、景城一体”的独特自然资源禀赋,把乡村旅游新业态及旅居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事。走进位于西山区的乐居古村,彝族阿婆在村口摆卖自家水果,新村民在民宿露台上品尝现磨咖啡,等待夜晚仰望星空。
而在十几公里外的滇池湖畔,咖啡的醇香与动感的音乐交织,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师与游客共同举杯,感受22℃的湖风轻拂。传统古村与国际潮流,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在这里交错,却共同构成了西山区旅居建设的独特气质,成为“旅居云南”的完美注解。
记者:杨梦奇
本期编辑:毕群
本期 责编 :沙兰梅
审核:李金蝶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