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西北部,可访古看展,可登山徒步,是一片十分适合周末游玩的区域。如果出于访古参观目的前往,承恩寺、法海寺、田义墓是模式口三大必去景点。特别是田义墓,作为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太监墓,有太多的传奇值得探寻,尤其地宫里面那位跨越时空的“访客”。
太监田义墓
我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宦官史,大约在奴隶社会晚期到封建社会早期就出现了宦官。1996年中国最后一个宦官孙耀庭在北京广化寺归西,结束了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宦官史。
而田义墓的主人田义,是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历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阶正四品。他可以说是明代太监中的一个“异类”,在宦官形象普遍负面的明代历史中(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田义却以其忠诚、廉洁著称,甚至敢于对皇帝的弊政提出劝谏,因而深受万历皇帝赏识。他去世后,万历皇帝悲痛不已,并赐予其超规制的墓园。
田义墓所在石景山西北部,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现在辟为石景山石刻博物馆,由墓园展区、宦官文化陈列室和田野石刻展区三大部分组成。
石景山石刻博物馆
墓园展区为博物馆的核心区域,中轴线上依次是门楼、石像生、华表、棂星门、碑亭、显德祠、寿域门、石供桌、墓碑、宝顶等。
其中神道入口的神道门额枋上刻有 “司礼监掌印太监田公神道” 十二个楷书大字;
神道两侧的文臣武将石翁仲按一品官规制雕刻;
两门两柱的棂星门是精华所在,顶端雄狮守护着火焰宝珠,东西两侧照壁上分别有 “太师少师” 图、“岁寒三友” 图等精美雕刻。
三座并立的砖石碑亭是一大亮点,中亭内有万历皇帝命令田义镇守南京的谕旨,东西亭内的碑文分别记述田义的生平和功绩,可见田义曾经深受皇家赏识。碑亭内的石质盘龙藻井,生动细腻,展现了明代高超的石刻技艺。
地宫与干尸
除了地面的遗址建筑,田义墓的地宫原本也是对外开放的,并且我去之前就知道地宫里陈列着干尸。惯性思维让我以为,田义墓地宫里的干尸,自然是田义本人,后来才知道并不是。
当天到了景点门口才知道原来有两个地宫,田义墓地宫因为渗水停止开放,另一个存有干尸的地宫正常开放,工作人员告知两个地宫形制类似,并不影响参观。之所以田义墓有多个地宫,是因为田义去世后有多位太监追随他葬于墓侧,因此形成了一片太监墓群。
而陈列在此的干尸,出生于明末,去世于清初,出土于距离田义墓几公里开外的石景山玉泉路。由于此地为博物馆,明代地宫温度湿度皆适宜,因而被“迁来”展示。干尸名为黄拙吾,作为最近康熙野史的疑似“瓜主”,比田义墓更为传奇,阴差阳错成了田义墓最大的参观亮点。
墓室内的黄拙吾,被安置于双层恒温玻璃柜中,只剩骨架,覆有黄布,游客隔着围栏只能看到他的上半身。相比看似朴实无华的单间墓室,一旁墙上的展板介绍则精彩很多,大致信息是——
2006年出土于石景山区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地,男性,身高1.73米,左脚生有六趾,出土时指甲尚保存完好,皮肤尚有弹性。其棺材的前挡板上写有 “皇清诰授中宪大夫黄拙吾之灵柩”,为四品官员。专家考证其为生于明末,葬于康熙后期的汉人。其额前有清朝剃发痕迹,下葬时家人却按照汉族习惯将其头发挽成发髻。
随葬品除了有用于判断时间的康熙通宝,干尸随身衣物7层,随葬衣物11件,奇怪的事这就来了。黄拙吾作为四品文官,却身着象征一品武官的麒麟补服,还有四爪蟒袍,更惊人的还属其穿在身上的一件五爪金龙袍!经鉴定,这些袍服并不是民间戏服或者仿制品,都是货真价实的正品。然而专家翻遍史料,都没有找到清初关于“黄拙吾”的只言片语,他就像凭空出现一样。
黄拙吾谐音“皇出于吾”?
关于其身份围绕的谜团实在太多,学界众说纷纭。由于黄拙吾史书上根本查无此人,四品官员并非小官,清代距离现在也不远,不至于任何蛛丝马迹都未留下。而联系最近盛传的康熙与洪承畴的关系,让人发现“黄拙吾”三字本身就像一个意味深长的化名,谐音“皇出于吾”,隐喻皇帝出于吾家,或许是为了掩盖真实身份。
黄拙吾容貌复原图
其汉人身份(汉人发髻下葬)、明末清初人士、逾制的服饰陪葬猜测其应与皇家关系密切、复原容貌神似洪承畴、洪承畴公开的墓地为空墓、六个脚趾(明朝史料记载洪承畴有特制的适合六指的靴子,脚趾畸形又在清廷为官本身概率奇低)等诸多巧合,都让人怀疑干尸的真实身份莫不是洪承畴?
洪承畴画像
还有太多的蛛丝马迹交叉印证,篇幅有限不便展开。总之,历史的空白提供了大家太多想象的空间,但是在没有没有确凿的历史文献或科学证据公布之前,一切都只能停留在猜测阶段。
岁月流转,这具承载着未解之谜的干尸已成田义墓园的焦点。专程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凝视着这具跨越时空的遗骸,试图从龙袍的纹路、发髻的样式里,探寻那个被历史掩盖的秘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