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第三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儋州分会场重点项目第八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在儋州海花岛举办。
去年12月8日,在第二届东坡大会期间,第七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举办,大会论文汇集精编,今年10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快意雄风海上来——第七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固化学术成果,扩大研究影响。
本届研讨会以“儋州之于苏东坡”为主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掘海南东坡文化的深厚底蕴,梳理东坡居儋文化的思想与艺术成就,特别是系统挖掘儋州这块土地,儋州这里的民众,为东坡平生功业的儋州集大成,作出了怎样的铺垫和贡献。儋州百姓所给予的精神慰藉与情感认同,是东坡先生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完成思想蜕变的重要前提。儋州,以其宽厚博大的胸怀,成为这位文化巨匠漂泊生涯中最后的精神家园。
本次学术研讨盛会由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学术指导,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主办,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承办,海南省东坡文化旅游促进会、海南东坡文化教育基金会、海南文化研究院、海南省社科院地方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海南省研学旅游协会、海南省研学游推广中心、儋州东坡书院、海花岛苏东坡历史文化艺术馆等协办。
图为研讨会会场。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首席顾问、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儋州籍老领导戴青云宣布开幕并致欢迎辞。他说:东坡居儋,这里超越政治身份与地域隔阂,儋州百姓发自内心的善良与包容,使得苏轼由衷地发出了“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的感叹,进而将自己认作儋耳人,还想学说儋州话。这份由儋州百姓所给予的精神慰藉与情感认同,是东坡先生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完成思想蜕变的重要前提。儋州,以其宽厚博大的胸怀,成为这位文化巨匠漂泊生涯中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
戴青云代表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和儋州乡亲致欢迎词
海南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张君玉出席并致辞。她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勇担使命,在理论研究与阐释上展现新作为。要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并自觉将其融入传统文化研究之中。今天我们深入研究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绝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更在于鉴往知来,为当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汲取深厚的精神滋养,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我们要立足“十四五”重大成就,紧扣“十五五”发展目标,深入挖掘东坡文化中与当前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相适应的思想精髓,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咨政报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
张君玉代表海南省社科联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方永江先生出席并致辞。他高度评价海南省苏学研究专家学者以“新闻调查+学术研究”双重视角形成的“学术扎实、实践生动、现实关怀强烈”的学术研究风格。海南省苏学研究相关组织和个人连续多次获评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和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荣誉称号,就是最好的证明。海南的苏学研究为全国苏轼研究树立了榜样,值得各苏轼遗迹遗址地兄弟研究机构学习。
方永江代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致辞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新生代表各地东坡文化研究组织致辞。
研讨会面向全国征集收到110多件论文,经严格编审,选取31篇收入论文集清样本。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有八位学者作现场交流。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历史学教授黎雄峰所作《儋州之于东坡——以苏东坡与黎子云交往研究为例》, 黎子云第三十四世孙、海南省基层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黎玉石所作《黎子云与载酒堂——东坡居儋的文化根基与地理标识》,首次集中挖掘研究东坡居儋期间亲密朋友黎子云的身世,系统梳理黎子云家族为东坡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的重要例证。
戴青云《“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从东坡居儋文论看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武国强、曾明《东坡居儋时期思想内核升华探究》,吴冠南《苏东坡“居儋十六论”之治国理政理念研究——以〈论始皇、汉宣、李斯〉为例》,陈智勇《东坡居儋:中华文化新地标》,秦纪明《穿越千年的精神灯塔——苏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等论文,从治国理政的高度与新的学术角度,提出重要论据与新的观点。田立伟《东坡三州贬谪养生智慧研究》,李本亭《苏轼居儋交游及文化影响研究》,万燚《美国汉学家何瞻论苏轼的儋州谪居》等文章,以不同的视野分类研究东坡居儋思想文化。高中桥《海南当代苏学研究概论》等,系统梳理了历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等海南苏学研究的经历与成绩。
我国著名苏轼研究专家诸葛忆兵、董希平、谷曙光、罗宁、王友胜、阮怡等应邀参加研讨会,分别作为研讨主持和点评专家,形成历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究会最高学术力量,为会议学术水平提升以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贡献了智慧,得到各地苏轼研究学术组织的高度赞扬。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本届研讨会具有“五化”的特色:一是在地化。此前多届研讨会,重视全国各省区学术研究和学者队伍的平衡等因素,有时刻意减少本地专家的发言数量。此次集中于居儋研究,论文编审选定也完全集中于东坡居儋思想文化领域,重点是挖掘和梳理黎子云等儋州民众对东坡多方面的关爱和支持,深刻展现东坡所说“风土极善,人情不恶”的感受,以及东坡居儋实现“平生功业”集大成的客观因素。二是实践化。此次会议发言以及论文集收录的文章,都特别注重应用实践,既有纯学术的、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又有密切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实际的应用理论。三是差异化。应邀作为研讨主持和点评专家的六位教授,都是我国目前活跃在苏轼文化研究与传播一线的权威;而作为大会交流发言的学者,有些甚至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样高端的学术活动。他们带来的特别是黎子云家世研究等方面成果,严格意义上说,距离规范的学术论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其中的史料、族谱和后世传承的历史研究是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这种差异,既有利于地方学者经专家点评,大幅度提升研究能力,又有利于各位专家接触社会基层学者的风貌,从新的视角感知东坡文化研究的外围状态。四是融合化。此次研讨会,有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和各地苏轼研究组织负责人,对于整合和汇集苏轼生平研究成果、交流各地近年苏轼文化研究与社会应用实践经验,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五是年经化。作大会主旨发言的,不仅有八零后、九零后的中青年学者,而且有新世纪的研究生,形成新的梯队。这对于千年苏学的传承与弘扬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李公羽作大会总结
多次出席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的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黄河文化研究所)陈智勇博士认为,此次学术研讨有四个方面特色,超出往届:一,学者具有全国业界的知名度。多位全国一线苏轼研究专家,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指导和点评,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三位副会长出席。二、论文具有居儋研究的精准度。全部入选论文均以东坡居儋思想文化为主线,全面深入挖掘传承东坡居儋思想,特别是以黎子云后裔研究专家为核心成员的黎氏学者,携专题研究黎子云的论文与会,从历史人文角度,论证“儋州之于苏东坡”,提出并全面梳理儋州风土、人文对于东坡实现居儋功业的基础作用,展示儋州土地和人民的文化功绩。三、代表具有全国各地的粘合度。东坡行经十多个城市的东坡研究组织负责人、学术专家协同与会,形成各地东坡文化与居儋文化的高度整合。四、会务组织连续七届的熟练度。苏学会以连续举办七届东坡居儋会的成熟经验,将会议组织得更为科学、高效。
会上,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向儋州市旅游文化投资发展集团公司、东坡书院、苏东坡历史文化艺术馆、儋州市东坡学校赠送李公羽新著《苏东坡与澄迈》和海南省旅文厅主编、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快意雄风海上来——第七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向东坡书院等单位赠送学术著作。
参会专家学者考察了儋州东坡桄榔庵纪念馆、东坡书院、东坡同心小站、东坡历史文化艺术馆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