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在分两次完成了对古赵国文化的探访后,我们便决定继续沿袭原有宗旨:不进收费景区,门票不花一分钱,去寻觅古齐国文化的足迹。
淄博,曾是齐国都城,历时800余年。时光从这里缓缓而过,带走一代代、一辈辈的人,也留下一寸寸、一丝丝弥足珍贵的过往。淄博,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们寻觅齐文化足迹的第一站。
【行程】
周村——齐盛湖——海岱楼——牧羊村
【游】周村,一座活着的古商城
周村,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齐鲁文化的起源城。
从隋朝开始崛起,周村便成为了丝绸重镇,到唐宋时期已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元朝,伴随着成吉思汗对亚欧大陆大的征伐和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畅通,周村丝绸重镇的角色地位更加显赫;明清时期直至民国初年,周村商埠达到了黄金鼎盛阶段,蚕丝、丝绸、纺织等货物,一时雄冠山东乃至中国北方市场。
提起周村,许多人都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是烧饼。那传承了600年,薄脆喷香的烧饼,让周村闻名遐迩的同时,也成为了周村的味觉名片。
然而,周村的魅力却是从舌尖一直延伸到街巷,青砖黛瓦的古商城才是它真正的灵魂底色。
作为中国古商业文化的优秀代表,周村古商城也叫大街,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明清原貌和历史本色。
步入其中,青石板路串连起一个个老字号,复刻出一座活态的明清市井,仿佛瞬间穿越,置身于明清时期的商埠市井之中,耳畔依稀还有马蹄哒哒、算盘声声在回响。
很快,天下闻名的“瑞蚨祥”三个大字涌入我们的眼帘。这不是北京大栅栏中的百年老字号吗?
然而,直到此次来到周村,我才知道,瑞蚨祥是发源于周村大街的清代万蚨祥;于1876年在济南开设第一家分店,取名瑞蚨祥昌记布店;之后,孟家又豪掷八万两白银,在北京前门开了瑞蚨祥绸布店,并不断开设连锁分店,成为繁盛至今的民族品牌,位列中国八大祥之首。
这也让我联想到周村与丝绸的不解之缘。汉代《史书》记载:“三服官,主做天子之服在齐地”,说明了当时的齐国代表了全国纺织业的最高水平,周村古商城正是古代齐国丝绸文化的主要传承地和生产地。
随后,一块块闪亮的商号匾额出现在街巷两边,这里有传承百年的老字号商家,有流传千载的传统文化,无一不在默默讲述着齐鲁大地上的商业传奇。
在众多商铺中,有一家门楣处书写着大大的”希尔顿“、”555“,着实与众不同。
1904年,胶济铁路开通,周村成为中国最早自开商埠后,外资企业纷纷入驻,英美烟草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它们的入驻也为当时的周村注入了一缕国际元素,使之成为名副其实国际商贸城。
这里还藏着明清商埠的繁华印记,钱庄、票号等鳞次栉比,被称为“清代中国的华尔街”。
从前的时光很慢,车马很慢,思念和亲情只能靠信件传递,大清邮局成为了百年前通讯的最佳选择。
虽然饱经岁月的洗礼,但仍有一部分辉煌被“封印”在如今的周村古商城内。慕然回首,一幅古色古韵的景象呈现在眼前,虽然已没了昔日的繁华,但仍显得宏伟瑰丽。
穿行于纵横交错地街巷,便置身于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筑的包围之中:门楼、店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无不是青砖绵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漆门格窗; 旗幡、店号、匾额、楹联,还有街道两旁比比皆是的碑刻、石雕等,无不默默的传递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使人们感受着古老商城的繁荣。
中国的古城古镇颇多,商业繁盛的也有不少。但像周村这样,能将这份热闹延续千年之久的却并不多见,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且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中国活着的古商业街”和“中国商业街市博物馆”。
但不得不说,古商城内同质化的痕迹也很严重,故而我想另辟蹊径,只说说那些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看点。
- 看点一:旱码头,近代中国最早自主开埠第一城
沿古商城的主干道大街一路向前,一座古色古香的“旱码头”牌坊立于眼前。
旱码头,是过去周村的别称。古时周村并没有水路,但商号、染房、丝绸业发达,商贾云集,商贸流通首屈一指。
到明末清初,周村作为商业名镇,便与中国南方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特别是在1904年,经清政府批准自行开埠,比青岛还早一年,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实行自主开放的内陆城镇之一。这一举措极大推动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登盛时期,商号、作坊达到5000余家,成就了“潍坊济南日进斗金,不及周村一个时辰”的传奇,也再次奠定了其“金周村”、“旱码头”的美誉。
眼前这座雕梁画栋的“旱码头″牌坊,并非文物,而是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剧组,当时投资兴建的。虽然谈不上古董,但历经了三十年的风雨,至今仍然矗立着,见证着周村新时代的变迁。
牌坊下建有一座传统戏台,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华丽的承载者,更是古商城的标配,犹如散落在角落里的镜片,折射着周村商业发展与文化融合的光辉。
如今,古商城外新建起了旱码头石牌坊,引来一泓碧水,使得周村愈发秀美。
- 看点二:今日无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税区
在”旱码头“牌坊下,两条街巷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块六角形石碑,上面书写着“今日无税"四个金色大字。这才是周村最吸引我的地方。
清代刑部尚书李化熙辞官回乡后,为发展家乡经济,自己承担了全部市税,并在街口立下“今日无税”碑,使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税区”。
如今,天下无税碑后的墙体上,还镶嵌着乾隆到访周村时所赐的“天下第一村”五个字。
周村古商城经济的繁荣全都得益于没有税收。今日无税碑对清朝时期的周村商户来说,意味着免去了繁重的税收,创造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自由贸易的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富贾商人,周村成为了“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的工商重镇,而它的神奇传说也让立碑人李化熙流芳百世。
- 看点三:鲁商文化,齐风留下的古韵
来周村,邂逅鲁商、儒商。山东商人被称为“鲁商”,也被称为“山东商帮,最早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儒商中的重要分支。周村古商城是齐文化重商精神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鲁商的发源之地,也是儒商的诞生之地,也是淄博商业文化的代表,更是齐风留下的古韵。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鲁商一直践行着“厚道、诚信、开放、包容”的经营理念。漫步周村古商城,处处都是当年的繁华记忆,处处都有儒商的痕迹。在这里,一本本泛黄的账本,一个个包浆的算盘,还原了鲁商纵横天下的密码 。
一把看似简单的“良心尺”,诠释出讲诚信、重义轻利、勤俭持家的鲁商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深入骨髓。
与“良心尺”齐名的还有“还金处”,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为赵运亨的商人在周村贩卖生丝。有一天,他在路边捡到一个褡裢,发现里面竟然装有200两银子。为了等待失主,他饿得肚子咕咕叫,还耽误了生意都没离开。失主到来后非常感动,想给他一半银两作为答谢,但他却分文不取。于是,失主在此设下还金处,以纪念这位拾金不昧的周村商人,这一故事也激励着一辈辈齐鲁商人。
- 看点四:魁星阁,品味魁星点斗
魁星阁位于街市的南端,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是周村现存最完整的寺庙古建筑群之一。正门两侧墙壁上书写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劝人向善,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古建筑,百余年来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作为一个所谓的文化人,怎么也得去拜谒一下魁星。魁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是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这里我邂逅了这位主管文运之神,他赤发蓝面,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如打弯钩,一手捧斗,一手执笔,即用笔点定科举时中举之人的名字,即所谓“魁星点斗”。
- 看点五:状元巷,抬腿迈过高升门
周村也有一座状元府,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已经辟为状元文化博物馆。不过,要买门票才能参观,所以,我们并未入内。
而是,走进了旁边免费开放的状元巷。
状元巷内,专门设立了一座高升门,寓意学业步步高、财源高升、官路畅通,吸引游客纷纷专门到此打卡。
迈过高升门,来到一个小小的状元广场,随处弥漫着浓郁的状元文化,就连墙上的砖雕也描绘的是高中状元时的场景。
小广场上,有一面超级漂亮的彩绘墙,在一片清灰色中格外跳脱。望着它,我猛然间觉得,这面墙很像周村。周村是一座被时光眷顾的地方,即便生了华发,添了皱纹,但眼角眉梢依然保留着动人的风情。
【游】海岱楼,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
离开周村,驱车来到齐盛湖,顿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放眼望去,湖光粼粼,长亭卧波,栈道廊桥,亭台楼阁,河湖溪流,一步一景。
齐盛湖的美,是清润的,是灵动的。
齐盛湖,取齐国兴盛之意,是一座以齐文化为底蕴,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的城市绿肺。
一座高达九层的仿古汉风楼阁,巍然屹立在齐盛湖畔,它不仅抢占了整座公园的制高点,而且还鹤立鸡群般地成为了齐盛湖的点睛之笔。
抬头仰望,只见最高的重檐下悬挂着“海岱楼”的黑底金字匾额。
海岱楼,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其历史渊源深厚,曾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的故居,后历经多次修缮,终以如今的模样傲然屹立于齐盛湖畔,成为了淄博的城市地标,俯瞰淄博大地的日新月异。
走过白色拱桥,来到海岱楼脚下,只见其一层檐下悬挂着的却是“钟书阁”的匾额,不禁心生疑惑。
这时,“中国最美书店”六个大字映入眼帘,也让我恍然大悟。当海岱楼遇见钟书阁,海岱楼获得了新生,成就了一段“书香入海岱,潮起钟书阁”的佳话。
海岱楼钟书阁,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的钟书阁,在国内的第42家店,也是全国连锁店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店和唯一建于独栋建筑的文化综合体。对于我这样的自诩读书人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不可错过的。
这里的书铺天盖地,书架如一把把通天梯,依着楼阁格局层叠而上,直达二楼回廊。外加顶端的镜面设计,不禁可以拉伸空间感,而且突出了极富线条美的立柱式书架,它指引着我的视线,带来极致的纵深体验。
站在不知该叫书架还是镜子,亦或镜面书架前,骤觉光影流转,穹顶的玻璃天窗滤进天光,与书架间的暖灯交织,将整座书城晕成通透的琥珀色,超治愈。
木质书架带着温润的肌理,古籍区的线装书泛着暗黄的光泽,新书架上的畅销书则透着鲜活的墨香,古今文脉在此无声交融。
缓步穿行,脚下的玻璃栈道下,藏着淄博的人文印记,齐国故都的车马图、陶瓷纹样隐约可见,步步皆是古今对话。
转角处,印着齐文化符号的书签、绘着海岱楼剪影的笔记本,将书香与地域风情凝于一物。
这里一层一特色、一角一文化,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时尚元素与古典美学的碰撞,属于淄博全新的文化标签已跃然纸上……
登临海岱楼三层,公园齐盛湖美景一览无遗。齐盛湖的碧波,一叶叶小舟掠水而过,远处的稷下亭若隐若现······
凭栏远眺,海岱楼的飞檐与齐盛湖的水光相映,楼内书香氤氲,楼外湖光山色,人文与自然在此完美契合。
钟书阁的雅致书香,它不仅是读书人的精神栖息地,更是淄博人文气韵的鲜活载体。离去时,衣袂间似仍沾染着墨香与湖风,满心皆是不舍与回味,均化作最美好的祝愿:齐盛!
【食】牧羊村,进淄赶烤人间烟火气
一个沉寂多年的城市,一夜之间因烧烤出圈。于是,我们也开着车“进淄赶烤”。
早就听说过三十年老店牧羊村的大名,它因味道地道、价格亲民而走红,是最早火出圈的淄博烧烤店之一,也成为了游客“打卡淄博”的必到点。为了避开一桌难求的尴尬局面,我们专门选择了不当不正的下午四点钟,且避开了总店,外加老天爷眷顾,下起了雨,让我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方得以赶上这次”烤“。
由于下雨,大院内是不行了,只能改在室内。烧烤店内布置十分简洁,但不失时尚,最令我意外的是,满屋的简易矮桌,配上马扎、矮凳子,总觉得不像是吃饭,倒像是野炊。
入乡随俗,我们也挤在人堆里,坐在小马扎上,学着别人的样子,自己取蘸料,自己动手,在小烤炉上将肉串烤得滋滋冒油。
然后,托起一张散发着麦香的小饼,卷上一棵水灵灵的大葱,夹上两串蘸过灵魂蘸料、冒着油的烤五花肉,霸气一撸,完美完成”赶烤“一刻。
【独白】
来到淄博,真没想到,一张小饼、一把小串、一座楼、一座古商城,就能收藏下齐文化的厚重与烟火气。
左手历史烟云,右手人间烟火。是对淄博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描述,最准确的概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