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 曹歌)荆州古城的文旅热潮,正在演绎一场“听劝”引发的城市蝶变。当“千年一城满风华”活动从国庆延续为周末常态,当市民建议通过“荆州听劝”平台源源不断转化为文旅新项目,这座千年古城展现的不仅是文化魅力,更揭示了一个现代城市治理的真理:真正的繁华,始于对民意的真诚倾听与快速响应。
“听劝”,是治理智慧融入荆州文旅的“完美循环”,本质是政府治理思维的革新。
从“管理者”到“倾听者”的转变,打破传统行政的单向决策模式。东门、南门、北门活动常态化,正是对市民“周末也要热闹”呼声的即时回应。这种“有劝必听、落地执行、再听再改”的闭环,构建了政民互动的良性生态。相较某些城市“闭门造车”式的文旅策划,荆州用实践证明:市民的集体智慧,才是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库。
劝与听的辩证法催生城市活力。而这种活力背后,离不开市民角色的转变和创造力的激发。
在“荆州听劝”平台上,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这种角色转换激发了惊人的创造力。本地人比很多专家都更懂城市的文化基因,他们提议的古城墙光影秀、楚文化市集等创意,既保留了历史底蕴,又注入了现代体验。更可贵的是,政府通过“现场劝”“上台劝”等创新形式,将民意收集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当市民看到自己的建议变成现实,这种“被尊重感”会转化为更强的城市认同感,形成文旅发展的持久动力。
“听劝”机制背后的治理现代化,启示荆州实践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听劝”成功不在于简单的“征集意见”,而在于建立了制度化的响应机制:专门平台确保民意通道畅通,“劝进度”公示构建信任,快速落地强化政府公信力。这种机制创新,解决了传统治理中“听而不取”“取而不行”的顽疾。正如“千年古城风华盛,一砖一瓦总关情”的标语所示,当政府真正把市民视为城市的主人,古城便不再是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成为与时俱进的活态文化空间。
从荆州的经验看,城市的繁华从来不是规划图纸上的宏大蓝图,而是千万市民意愿的共振。当更多城市像荆州一样“听劝”,迎来的将不仅是文旅产业的繁荣,更是治理现代化与市民社会的共同成长。“听劝”的启示很简单:俯身倾听的政府,才能托举起真正有温度的城市繁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