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从“放不放”到“怎么放”的全网讨论,本周不少省市地区迎来了第一波学生秋假。要如何接住这波来之不易的假期红利,让其真正惠及孩子与家庭?近日,浙江众多景区推出的“秋假专属免费游”,为春秋假落地提供了一份具有启发意义的“解题思路”。
据报道,台州神仙居景区、雁荡山八大景区等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出邀约,可享受门票免费,最多可带2位家长同享优惠;宁波雪窦山和台州天台山景区,则面向本省中小学生和1名家长提供优惠……景区的创新探索,固然是为了给亲子游消费再添一把火,但透过从需求出发的市场逻辑,这也启示着我们,春秋假要真正落地,离不开对不同家庭需求的精准回应。
春秋假的初衷,是让孩子们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季节流转中感受成长。但现实中,“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矛盾,让不少双职工家庭陷入“托管难”的困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假期陪伴缺失,也让春秋假的意义打了折扣。这当中家长与孩子在时间节奏上的错位,无疑是核心痛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孩子放假“谁来陪”“怎么陪”进行回应。
春秋假,必须依赖家长全程陪伴吗?相比于其他方式,这当然是提供更可靠安全保障、增进亲子情感、强化家庭教育的最优解,但若实在没有办法、没有条件实现,相关单位和机构也应提供另一种选择,而不是把问题都一股脑地丢给家长自行解决。
比如广东佛山让学校成为托管主力,推出学校组织的校外实践、家长主导的亲子出游以及校内托管三种模式,精准对接家长需求,为孩子提供“兜底”托管。再比如,山东无棣县的“童心缘”公益托管项目,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单位,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不同家庭的实际状况总是千差万别,唯有多想一步、多做一点,才能让他们卸下“托管焦虑”。
要回答“怎么陪”的疑问,就需要丰富配套服务的具体内涵。学校可以延续春秋游传统,结合本地文化资源设计特色活动,比如带领孩子走进乡村博物馆、探访非遗工坊,让假期成为乡土教育的延伸课堂;也可以联合志愿者组织,开展课业辅导、兴趣拓展等公益服务。此外,对春秋假的监管工作也要紧随其后。以浙江杭州为例,今年4月当地教育局发布通知,明确要进一步加强春秋假托管、进一步优化春秋假安排、进一步规范春秋假收费。
春秋假不是额外负担,配套举措也不是附加考验,说到底,这是各方协力托举教育、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用温暖贴心托住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以细致入微接住家长们的焦虑,当春秋假真正从“教育政策”升级为“社会工程”,更多成长的养分将惠及每个家庭,滋养每颗童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评论员 张帆 责任编辑 刘春春 编辑 戴艾岑 审核 张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