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风,还带着山亭山区特有的清冽,混着松针和泥土的气息,吹在骑行服上凉丝丝的。那时候我和一群骑友,总爱趁着周末往山亭跑,翻过上郭村的坡,绕过翼云湖的弯,每次骑行的重头戏,从来不是终点的风景,而是东江路口那个不起眼的鲜猪肉摊——那是我们骑行路上最解馋的“能量补给站”,也是舌尖上最难忘的乡土滋味。
记得第一次路过时,是个初秋的清晨,刚爬完一段陡坡,腿酸得打颤,远远就闻到一股醇厚的肉香。循香望去,路口老槐树下,一个蓝布搭起的简易棚子,木板上整齐码着新鲜的猪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泛着温润的油光,排骨一根根码得整齐,骨缝里还带着淡红色的筋膜,一看就是刚宰杀的土猪。摊主是个皮肤黝黑的大叔,手里攥着把锋利的屠刀,见我们一群人推着自行车过来,笑着吆喝:“刚杀的土猪,排骨九块一斤,薛城来的骑友吧?多买点回去炖,香得很!”
这话一下戳中了我们的心思。那时候薛城市场的排骨已经卖到十五块一斤,还是饲料猪,肉质松散,炖出来的汤寡淡无味。而东江这排骨,九块钱一斤,还带着土猪特有的紧实感——土猪在山里吃野菜、玉米长大,运动量足,排骨上的肉不算多,但每一丝都紧紧贴在骨头上,用手轻轻一按,能感觉到肉质的弹性,还能闻到淡淡的肉香,没有半点饲料猪的腥气。骑友老杨当即拍板:“给我来三斤!回去给孩子炖排骨粥!”我也跟着买了两斤,旁边的骑友们你一斤我两斤,不一会儿,半扇排骨就被抢得差不多了。
大叔称肉的动作麻利,用粗麻绳一捆,递到我手里还带着余温。一路骑行回家,那股肉香透过麻绳渗出来,混着风里的桂花香,勾得人肚子咕咕叫。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把排骨冲洗干净,冷水下锅,加几片姜、几段葱,不用放过多调料,就撒了点盐和几粒花椒。大火烧开撇去浮沫,转小火慢炖,咕嘟咕嘟的声响里,肉香一点点漫出来,先是淡淡的,后来越来越浓郁,顺着厨房窗户飘到楼道里,邻居大妈都敲门问:“你家炖的啥呀?香得我家孩子都扒着门缝看!”
炖了一个多小时,掀开锅盖的瞬间,蒸汽裹挟着肉香扑面而来,呛得人直打喷嚏,却舍不得移开脚步。土猪排骨的汤色是奶白色的,清亮不浑浊,排骨炖得软烂却不散,用筷子一戳,肉质就能轻松脱骨。咬一口,瘦肉紧实弹牙,带着淡淡的咸香,肥肉部分则软糯香醇,油脂都融进了汤里,一点不腻口。汤汁更是精华,舀一勺喝下去,鲜得眉毛都要飞起来,带着土猪特有的甘醇,没有添加剂的齁咸,只有食材本身的纯粹滋味,像极了小时候外婆炖的排骨汤——那时候外婆家也养着土猪,每年杀年猪时,炖一锅排骨,全村都能闻到香味。
后来次数多了,我们和猪肉摊大叔也熟了。他告诉我们,这土猪都是山里农户自家养的,一年到头就养一两头,不喂饲料,只吃玉米、红薯和地里的野菜,长得慢,但肉质好。“我们山亭人大集上买肉,都爱抢肥肉,”大叔一边给我们切排骨,一边笑着说,“炼猪油炒菜,拌面条,香得很!倒是你们这些城里来的,专爱买排骨和瘦肉,正好互补。”每次去山亭大集,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猪肉摊前,大叔忙着给大爷大妈们称肥肉,案板上剩下的排骨和瘦肉,大多被我们这些骑友和城里来的食客买走。那些肥肉,在山里人的厨房里,会变成清亮的猪油,炒出喷香的家常菜,而排骨和瘦肉,则成了我们餐桌上最解馋的美味。
有时候我们不急着回家,会在大叔的摊位旁多聊会儿。看着他给排骨去血沫,给瘦肉切块,听他讲山里的趣事:哪家的土猪下了崽,哪家的玉米熟了用来喂猪,哪家的老太太又来买肥肉炼猪油……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在猪肉摊和我们的骑行服上,肉香、笑声、自行车的铃铛声混在一起,成了东江路口最鲜活的画面。那时候的骑行,一半是对自由的向往,一半是对这口土猪香的期待,仿佛翻山越岭的疲惫,都能被一碗炖排骨治愈。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直到BRT通车的消息传来。那是2010年前后,BRT线路延伸到了山亭,宽敞舒适的公交车沿着新修的公路行驶,把薛城和山亭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从那以后,每次去东江路口,总能看到不少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背着布袋子,拎着菜篮子,从BRT车上下来,直奔猪肉摊和山亭大集。“听说山亭的土猪排骨好吃,还便宜,坐BRT过来才几块钱,比在薛城买划算!”一位大妈一边挑选排骨,一边和同伴念叨。
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循着香味而来,山亭大集上的土猪肉成了“香饽饽”。曾经没人抢的排骨和瘦肉,如今也成了抢手货,价格慢慢涨了起来,最后和薛城市场的价格不相上下,都是十五六块一斤。猪肉摊大叔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棚子换成了固定的摊位,还添了电子秤,但他依旧坚持卖山里农户的土猪,笑着对我们说:“价格涨了,但猪还是原来的猪,都是山里养的,味道错不了!”
确实错不了。即便现在价格和薛城一样,我还是爱往山亭跑,要么骑行,要么坐BRT,就为了买几斤东江的土猪排骨。回家炖上一锅,还是小时候的做法,不用复杂的调料,只用盐、姜、葱,慢火炖一个小时,那股醇厚的肉香依旧能飘满整个屋子。咬一口排骨,肉质还是那么紧实弹牙,汤汁还是那么鲜香甘醇,和小时候外婆炖的味道一模一样——那是饲料猪永远替代不了的滋味,是藏在山里的纯粹,是刻在记忆里的乡愁。
如今,骑行的队伍换了一批又一批,东江路口的老槐树长得更粗了,猪肉摊大叔的头发也添了不少白丝,但那口土猪排骨的香味,却十五年如一日,留在了我的舌尖上,留在了每一次骑行的回忆里。有时候吃着炖排骨,总会想起十五年前的清晨,一群骑友围着猪肉摊,笑着挑选排骨,风吹过老槐树,肉香漫满路口的样子。
那不仅仅是一口排骨的香,更是山野的馈赠,是乡土的温情,是骑行路上的快乐时光。它让我明白,最动人的美味从来不在繁华的酒楼,而在寻常巷陌的烟火气里,在岁月沉淀的回忆里。就像这东江的土猪排骨,用最朴实的滋味,温暖了十五年的时光,也成了我舌尖上永远抹不去的乡愁与牵挂。每次再去山亭,路过东江路口,依旧会停下脚步,买上几斤排骨,不为别的,就为重温那一口藏在骑行路上的、小时候的味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