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周末的露营地多了几只狗,酒店搜索里“宠物友好”成了高频筛选项,小红书上“带宠去旅行”相关笔记近两年几乎翻倍。但中国的携宠出游热,还只是一个“热在网上、难在落地”的半成品
放眼全球,欧洲、日韩已经把携宠旅行做成了完整产业链:有标准、有规则、有服务、有体验。相比之下,中国的需求已爆发,但制度和供给还在追赶。要搞清中国未来可能走向哪条路,先看看别人到底是怎么把“小众尝试”变成“稳定市场”的
市场概况
过去被视为“小众行为”的携宠出游,如今正被全球市场迅速推向主流。Grand View Research测算,2023年全球宠物旅行服务市场规模约19.6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到37.3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9.7%。多家行业媒体对此反复引用,这意味着“宠物旅行”已从传统旅游的附属需求,演化为增长路径明确的独立消费场景
用户侧行为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PETS International与Yummypets对3,000余名宠物主的调研显示,72%的受访者每年至少携宠出游一次,40%每年会出游2—4次。更重要的是,这一比例在欧洲和北美相近,说明“带宠旅行”不是由文化特例驱动的,而是成熟市场中普遍、稳定的生活方式,市场需求已从兴趣化走向习惯化
随着需求趋于常态化,用户关注点也开始升级:从“目的地是否允许携宠”,转向“携宠旅行能否顺畅、愉快、不添麻烦”。Mars与TripAdvisor推出的“Pet Travel Hub”就指出,开放空间、宠物友好酒店、目的地配套设施等“体验质量指标”,才是影响决策的核心因素。换言之,携宠旅行不再倚赖个别政策口子,而变成对城市治理能力、市场供给结构和目的地设计能力的系统考验
对比之下,中国目前仍停留在“需求增长快、整体占比小”的阶段。Dragon Trail Research在2025年对1,022名大陆居民的出境游调查显示,“携带宠物旅行”仅占1%,远低于放松、文化、美食等传统需求。这意味着携宠出游在整体旅游结构中仍属边缘
但这并不等于“需求不足”。从核心逻辑看,中国的携宠旅行处于“需求已出现,但生态承接不足”的过渡期:规则不统一、服务不成体系、公共空间缺乏稳定吸纳能力。这与需求薄弱是完全不同的命题—一旦制度更明确、供给更完善、空间管理更成熟,中国具备复制日韩经验、让携宠出游从边缘走向常态的客观条件
综合上述全球与中国的数据,可以归纳出三条清晰信号:
- 第一,需求规模已被验证,携宠出游不再依赖“爱宠人士的小众冲动”
- 第二,需求结构正在分层,用户从“能不能带”升级为“带得好不好”
- 第三,体验因素将重塑文旅格局,住宿、交通、目的地与配套服务都面临重新布局
*国际经验
- 北欧:制度先行,公共空间友好度支撑稳定体验
北欧的核心优势在于“制度清晰”与“公共空间友好度高”两者相互强化。以芬兰为例,宠物可在明确规则下乘坐地铁、电车、市郊列车,并能进入大量城市公园和步道。住宿端同样具备高友好度,赫尔辛基约82%的住宿允许携宠入住,在欧洲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这种“规则透明+空间开放”的治理方式显著降低了携宠出游的最大成本—不确定性,让宠物能够自然融入城市空间,使携宠旅客能够稳稳预期“能去哪里、能住哪里、怎么操作不会出问题”
北欧模式展示的是:当规则和空间一致友好时,携宠旅行不需要依赖补贴或营销,自然能够普及
- 西欧:商业体系成熟,宠物友好成为目的地竞争力
与北欧的“制度友好”不同,西欧更强调“商业系统”的成熟度。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城市将宠物友好作为旅游服务体系的标准配置:慕尼黑、苏黎世的宠物友好酒店占比约71%,柏林约64%。这意味着携宠旅客无需“去寻找例外房型”,而是能够像普通旅客一样,在大量可选项中比较价格、位置与服务。旅游平台与国际酒店集团也将宠物友好纳入目的地营销,如万豪、Skyscanner在城市指南中直接标注“可携宠酒店”“宠物可入餐厅”等内容,使宠物友好不再只是服务,而是城市品牌的一部分
西欧的路径说明:当企业和目的地把宠物视为稳定客群,携宠旅行就能转化为商业收益,从而推动整个体系不断扩容
- 日本:在严格秩序中发展出“高体验·高溢价”的宠物旅游
日本在空间密度高、规则严格的前提下,却成功将携宠旅行做成了“产业链化的细分市场”。调研显示,96.3%的日本宠物主希望与宠物一同旅行,高达84%的用户愿意为携宠旅行支付溢价。基于此,日本没有放宽公共空间限制,而是通过“目的地+产品体系”进行深度开发:宠物专用温泉、专属怀石料理、宠物旅拍、带庭院与洗护区的主题房型等,使宠物成为旅行体验的核心参与者。配套的交通与住宿规则亦清晰可操作,使旅客在规划过程中不必反复试探边界
日本经验表明:即便在严格城市环境中,只要产品精细化到“宠物能得到什么体验”,携宠旅行仍能形成可溢价、可复制的产业链
- 韩国:以城市生活方式为中心的“高频·短半径”携宠模式
韩国的特点在于把携宠出游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是定位为长假式的度假行为。KTO统计显示,超过70%的韩国宠物主已有携宠旅行经历,越来越多城市被正式指定为“宠物友好目的地”。疫情后,“带宠露营”“宠物咖啡馆”“一小时近郊旅行”等轻量化场景快速扩张,成为年轻群体的周末标配。营地、咖啡馆、民宿也因此把宠物设施作为核心卖点
为支撑高频需求,KTO推出了全国范围的“宠物友好设施指南”,从卫生、分区、流线管理等方面提供统一标准,使携宠行为能够在城市常态运营中被稳定吸纳
韩国路径说明:当携宠出游被嵌入日常消费场景,它就不再依赖大型目的地,而可以成为一种“可复购的城市生活方式”
*国内携宠出游的现实约束
中国养宠家庭持续增长,携宠出游在小红书、携程、同程等平台的热度明显上升,但与日韩、欧洲相比,整体仍处于“需求已爆发、体系未跟上”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三类结构性短板
- 政策体系碎片化,不确定成本高
国内携宠出游的最大障碍不是“不友好”,而是“不确定”。不同城市、不同交通方式、不同景区和酒店的规则差异极大:有的地铁可装袋携宠,有的完全禁止;景区有的拒绝,有的模糊默认;酒店缺乏统一标注和流程。结果是,宠物主花大量精力“查规则”,企业因监管边界不清晰而不敢投入,携宠旅游难以形成规模化供给
- 服务供给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国内携宠供给主要依赖民宿的少量友好房型、景区偶发开放、露营地个别区域等“松散供给”,缺乏像日本与北欧那样的宠物友好酒店、分区管理步道和成套目的地产品。这使得目的地难以形成清晰品牌,也难以承接快速增长的年轻携宠家庭需求。携宠旅行仍停留在“能不能成行”,尚未进入“体验好不好”的阶段
- 社会共识不足,公共空间摩擦风险高
携宠出游能否主流化,取决于社会是否将其视为“正常需求”。但当前牵引绳、疫苗、清洁等基础规范执行不一,加上部分宠物主与公众之间的认知差距,使携宠行为在地铁、商场、景区等高密度空间中容易引发冲突。在缺乏成熟治理经验的背景下,公共部门倾向“禁止优先”,进一步固化制度惯性,使携宠出游始终难以成为被广泛接纳的城市行为
*中国市场未来的路径选择
中国的携宠出游正处于“需求抬头—体系滞后”的关键拐点。参考北欧、西欧、日本与韩国的成熟经验,中国未来的路径选择可从制度、供给与场景三条主线展开,从而逐步把携宠旅行从当下的“边缘需求”推向“可持续市场”
- 统一规则体系
携宠出游要真正普及,首要任务是降低“不确定成本”。目前跨城市、跨交通方式、跨景区的规则差异明显,宠物主常常需要花大量时间“查规则”而不是“做准备”。借鉴欧盟经验,中国需要逐步形成基础性全国指引,包括公共交通携宠规范、景区准入标准和酒店标注体系。当规则从局部尝试变为明确框架,企业才敢投入,携宠行为也才有可能从偶发变成常态
2.扩展服务供给
当前国内携宠供给仍集中在民宿友好房型、部分景区尝试性开放、露营地局部承接,难以支撑快速增长的需求。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补齐“住—行—玩”三类承接能力:专业化宠物友好酒店、具备分区管理的景区步道与活动区、以及可标准化复制的宠物文旅产品(餐食、拍照、洗护等)。当供给形成体系,携宠出游才能从“能不能”进入“好不好”的阶段
- 强化城市运营
相比跨城旅行,中国更容易率先跑通的是“城市休闲化”携宠场景。宠物友好咖啡馆、露营地、1—2小时近郊步道已初具规模,是最适合快速复制的高频入口。通过商圈友好分区、公园宠物活动区、周末市集等运营方式,可在城市中先形成可复购的携宠生活方式,为更大范围的旅行生态打基础
- 公共空间治理升级
携宠行为能否主流化,取决于社会管理是否接受“宠物作为正常公共空间使用者”。未来治理重点不是全面放开,而是让携宠“可进入、可分区、可管理”。随着牵引绳、疫苗、清洁等规范执行度提升,公共空间冲突会减少,携宠出行的社会摩擦成本也能逐步下降
结语
中国携宠出游的需求侧已经抬头,但体系端仍在补课。未来能否从“小众”迈向“常态”,关键取决于规则是否更明确、供给是否更成体系、城市能否更好吸纳宠物这个新增的“公共空间使用者”
对文旅行业而言,携宠出游不仅是一个细分市场,更是一项检验城市治理能力与服务体系成熟度的新指标。接下来,中国将走向哪一种模式,值得持续关注
资料来源:Grand View Research、PETS International & Yummypets、Travelnuity、欧盟委员会官网、CoCo Gourmet(Biophilia Inc.)、Travel Voice、Asia News Network、Korea Tourism Organization(KTO)、Dragon Trail Research、PressAcademia Procedia、互联网公开信息、宠物投研院整理和分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