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曾去过无锡惠山,在那里买过一套小“泥人”。“泥人”圆浑拙朴,色彩鲜艳,喜庆吉祥,尤其是“大阿福”,令人爱不释手。可惜,后来因数次搬家,“泥人”早已不知所踪,但惠山却印刻在我的记忆中。不久前,我再次去无锡,办好酒店入住手续,放下行李,我们夫妻二人便迫不及待地前往惠山。
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
我们居住的酒店离惠山不远,前台服务员介绍,出门右转,沿着通惠西路前行800米左右即到。9月初的天气,依然骄阳似火,暑气蒸人,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游兴。妻打着遮阳伞,我摇着纸扇,走到古华山路口时,一时不知往左还是向右,问路口等绿灯的青年,说前面都是惠山。说话间绿灯亮了,随即过了马路,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惠山古镇,就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
后来知道我们走的不是景区正门,而是映月里广场处的边门。这里浓浓现代风情,雕塑喷泉,西餐咖啡,甜品饮料,“萌玩时代”,一家家店铺时尚新潮,建筑或仿古,或西式,可谓亦古亦今,亦中亦西,风情别具。走过宝善桥,迎面有一祠堂,只是大门紧闭,是没到开放时间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右手边是“迎岚”,一条古色古香的长廊,我们走进“迎岚”,走向古镇。
惠山景区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原为锡惠公园和惠山老街,2017年两处合并,组成惠山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分为历史文化街区、锡惠名胜区、文物古迹区、山林保护区。
边走边上网查资料:惠山寺历史久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距今有1500余年,曾列“梁溪十大丛林”之首。唐宋时期盛极一时,僧舍多达1048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南朝江淹,唐王武陵、郎士元、张继、皮日休、陆羽,宋苏东坡、秦少游,元赵孟頫,明唐寅、沈周,清纳兰性德、陈维崧等。
惠山因寺庙而兴起祠堂建筑,是中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祠堂建筑群,涵盖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多个姓氏、118处祠堂建筑。祠堂文化、名人文化、泉茶文化、泥人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享有“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之美誉。
当年来惠山,泥人博物馆是去过的,还去过哪些地方,业已模糊,或者说眼前的惠山,早已不是30年前的惠山,自然需要重新认识,那就从祠堂文化开始。
我们游览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恩绶祠,还有范文正公祠、张中丞庙以及惠山祠堂群中独有的墓祠合一的“贞义单姬祠”。“贞义单姬祠”为江苏省明代不可移动文物,砖木结构,是为纪念单姬守贞而建。参观了顾可久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顾可久为官耿介刚直,曾两次遭受廷杖,是明代有名的刚直之臣,著有《洞阳诗集》《唐王右丞诗集注说》《李杜诗体略》等诗作;虞薇山先生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虞薇山先生名荐发,字君瑞,祖籍丹阳。宋末元初,他在惠山创办了“薇山书院”。宋亡后,他效仿伯夷、叔齐之气节,不受元之俸禄,一心传承儒家文化,对明代文化兴盛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被后人誉为“宋季完人”“守先待后”“学者津梁”……
公祠、宗祠、名人祠等祠堂移步可见,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民居的精巧与祠堂建筑的庄重,那些碑刻与楹联,我看得尤其仔细,这是历史记忆传承,也是书法艺术与地方史的完美结合……
惠山的众多书院也一一打卡,如紫阳书院、二泉书院、丰知书院、锡麓书堂、行知书院……面积不大的惠山,书院众多,可见千百年来,惠山人对文化的重视。
惠山古镇值得一游的地方实在太多,好在我们在惠山足足有三天的时间……
我有点想当然了,三天里三进惠山古镇,河边茶坊的服务员见到我们笑着打起招呼:“又来了,喝茶吗?”然而即便走马观花,还是挂一漏万,难以“面面俱到”,就说在锡惠公园,走到登山口处又折返,这里除了登山,还有阿炳墓……烈日炎炎,不堪其热,心想上海到无锡不远,等天气凉快点再来就是。不过那天傍晚寻找饭店就餐时,在一无名巷口看到一面红墙上挂着个铃铛,墙上有五个字:惠山解忧铃。骤然童心萌发,我快步上前摇了一下,一阵“丁零当啷”的脆响,不由哈哈一笑,一路马不停蹄的疲惫,霎时随着铃声飘散尽净……
山在园中,园在水中
来惠山,自然要去寄畅园。其实,我们在无锡的第一天下午,就已经到过了。当时,一路走马观花,不知不觉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正想着往左还是往右,抬眼看到了“锡惠胜境”,走过去一看介绍,里面有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随即去服务中心购买门票,不料被告知:寄畅园下午两点半关门。此时已近三点,有些后悔,没做功课。
第二天一早,酒店用罢早餐,我们没有按照计划去南长街,调整了一下,先往惠山。仍旧由映月里广场处步入,已然轻车熟路,直奔寄畅园。
寄畅园又名凤谷行窝、秦园,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无锡唯一的一座明代古典园林,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
寄畅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山麓别墅类型园林,总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规模不大,却是移步换景,最出名的三个景点是八音涧、锦汇漪和知鱼槛,分别以自然天籁、山水借景和哲学意境著称。
考虑到时间关系,我们直接来到八音涧。这是一座由黄石间土堆砌而成的土石山,山石嶙峋,错落有致。石洞蜿蜒曲折,低矮狭窄,我这等个头似乎无法进入。我近前拍了张那块“八音涧”石头的照片,而后弯下腰凝神静听。八音涧全长有36米,惠山泉水经此流入寄畅园。水流潺潺,敲击着石头,发出金、石、丝、竹等八种音色,被誉为“会唱歌的山涧”。
水流“细声静气”,缓缓流淌,倾听良久,没有听到想象中的“击打乐”,也不闻美妙“歌声”。站起身不由得想,是未深入洞内的缘故?又想,也许是雨后,尤其是暴雨之后,“八音涧”才会唱起动听的歌谣吧。
带着些许遗憾,我们移步知鱼槛。
太阳早早升上了天空,火辣辣地灼人。这次在无锡旅游的几天里,气温一直居高不下,树荫下也是热气蒸人。这不,才走了这么些路,已是汗流浃背。我们在知鱼槛坐下喝茶小憩。泡好茶的水杯,放在包里随身带着。
知鱼槛是一座方形水榭,三面临水,其名出自《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此处为赏鱼观景的好地方,据说康熙、乾隆南巡时也曾在此休憩品茗,并留下了诸多墨宝,如“山色溪光”“玉戛金枞”。
眼前,一池碧水;远处,绿意盎然。介绍说寄畅园的假山与惠山自然衔接,有“山在园中,园在水中”的精妙意境,是江南园林理水、借景的典范之作。
身处如画美景中,感觉人也凉快了许多。知鱼槛与锦汇漪相距不远,我们随后起身前往。锦汇漪是寄畅园的核心水景,“锦汇漪”三个字寓意“汇集园内锦绣景色”。
锦汇漪面积约2.5亩,呈葫芦形,与知鱼槛遥相呼应。锦汇漪分南北两个区域,相互交错,锡山龙光塔的塔影倒映池中,形成“山池塔影”之景。或许是时间不对,偌大的水面平静无波,只见鱼儿游弋,未见塔影晃动。
寄畅园处处有景,有故事。“凤谷行窝”也是不容错过的一个地方,这是寄畅园的前身,为秦金最初的居所。我不清楚里面陈设的明式家具以及字画、瓷器是不是当年的真迹,但两侧柱联我读了两遍:“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端的是景中有文,文显其景,回味再三,感慨不已。
秉礼堂、碑墙、嘉树堂、凌虚阁、卧云堂等景点,也一一走过,只是未多做停留。我们须加快节奏,接下来要去参观惠山寺和天下第二泉,午饭后得赶往南长街。
向寄畅园外走时,经过一座假山,见一位中年男子向同行的两位女子介绍:看,这就是“亲嘴石”。其中一女子进出假山两次,没有找到亲嘴的石头。我退后几步,发现假山顶上数块两两相对的石头,还真像一对对亲热的情侣。不禁问这位男子:“你怎么知道这是亲嘴石?哪里有介绍?”男子笑笑:“听来的。”我点点头,心想,这也许是哪位“驴友”在寄畅园发现的又一个新的景点,说不定当年假山的设计者或工匠别出机杼,暗藏一个个故事等待后人发现、发挥呢……
作者简介: 魏福春(凡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上海市区县报十佳新闻工作者、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1983年起先后在《萌芽》《电视电影文学》《小说界》《作家天地》《当代人》《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短篇小说》《小小说大世界》《三角洲》《金山》《红豆》《揶城》《岁月》《今日中国》《检察日报》《解放日报》《文学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小小说、散文随笔等千余篇。40余篇小小说分别被《高中语文读写指津(小说卷)》、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集《如有来生》(中文版英文版)《微型小说月报》《微型小说选刊》《语文教学与研究》《青年博览》《新读写》《新智慧文集》《民间故事选刊》《喜剧世界》《中年读者》《特别文摘》等报刊杂志转载、收录。著有小说、散文集:《梦开始的地方》《飘逝的夏日》《书房里的香水百合》《办公室里的男孩与女孩》《门口有只小白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