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长城村落篇】
翼城之地 借“翼”腾飞
——山海关区北营子村的展翅高飞之路
有山、有海、有长城,在中国690多座城市中,秦皇岛是将“山、海、城”这三种资源展示得最为集中和明显的城市。
在这里,山海文化和长城文化正日益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资产,实现着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
《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系列报道,立足秦皇岛“山、海、城”三位一体的独特性,希望通过历史纵深、人文温度与当代传承的融合叙事,立体展现山海之间、长城脚下,文化与经济的活泼互动与生动融合。
今年5月,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在此前后,先后有多批在北戴河培训的河北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到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参观学习。来自全省各地的近千名村党支部书记,几乎都会问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锁一个问题:为啥能把村子整这么好?
“一年干成一件小事儿,三年就变成一件大事儿。也没多想别的,一点点儿这么干下来,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李成锁总是一脸真诚地笑着回答。
继续刨根儿问底儿的人才知道,他所谓的一点点儿干,已经干了25年。
借地势之“利”
带头探索“美丽经济”
北营子村,原为山海关古城“一体两翼、前拱后卫”军事城防体系中的北翼城。村里很多人是当年清朝守长城官兵的后裔。也正因为此,这里的村民总共230人,其中就有149人是满族。
位于北营子村村北的北翼城城门遗址是长城爱好者必到的打卡地(资料片)。
村庄往南1.4公里就是山海关古城,往北1.5公里则是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山”的角山景区。地处两大热门景区的中间点,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天然具有端起长城旅游“金饭碗”的优势。
然而长期以来,土里刨食的封闭保守心态在村里占上风。2000年,35岁的李成锁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那时候,村委会主任是村里的“主官儿”。2000年左右,村子是个啥模样?“村里的路连一辆农村的排子车都过不去。”老百姓一句简单的话就漏了底儿。当时,北营子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集体欠账高达6万余元,村民收入不足2000元。
泥瓦匠出身的李成锁是村里脑子相对活泛一些的。他盯上路上跑得飞快的车轮子,和妻子一起跑起了运输。夫妻俩起五更、睡半夜,两个儿子扔在家里,常常半夜饿得光着屁股起来到村里的小卖部找吃的。虽然辛苦,但眼瞅着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
“不能让父老乡亲就这么眼巴巴地干瞅着啊,怎么能让村里人都富起来?”李成锁开始琢磨,地里的玉米变不成“金疙瘩”,还能种点啥?
恰逢山海关区这时把栽种大樱桃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2003年,区政府免费给农民20余万株大樱桃苗木。2004年,区政府又给种大樱桃的农民每亩地补贴150元。借势而为,李成锁带领全村种起了大樱桃,村里的大樱桃种植面积很快达到200亩。红得发紫的山海关大樱桃一天比一天名气大。借樱桃之“翼”,北营子村实现了第一次腾飞。老百姓打心眼儿里感激领着他们在地里种下“红宝石”的人。
2014年,李成锁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第二年,河北省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利用5年时间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李成锁二话没说,带头拆了自家500平方米的烧砖厂房。妻子心疼得直哭,几天吃不下去饭。但正因为他带头,村里的各种私搭乱建很快被打扫一空,原来连一辆农村排子车都过不去的村路变宽了,栽花种树、见缝插绿,村庄处处形成小景观,一下子变得漂亮起来。
美丽本身便是财富。但如何让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却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每天眼看着一车一车的游客从村路上一晃而过,就不能让他们留下来歇个脚、吃个饭,住上一晚?李成锁想到了民宿。他觉得,这是一个能让村里人都富起来的新路子。
敢为人先的李成锁领着一大家子住进了临时搭建起来的简易棚,带头将自家老宅院装修改造成了精品民宿。
借文化之“和”
筑牢共有精神家园
民宿建起来了,但是光凭吃喝和地利之便,就能让路过这里的游客停下脚步?正当李成锁犯寻思的时候,区领导找来了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
“你们村都有啥?”见面第一句话专家就问。“说实话?”“当然说实话。”“啥也没有。”“啥也没有?”没想到恰恰是这样的回答,挑起了专家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偏偏在候选的三个村中选中了最没有名气、历史文化资源似乎也最少的北营子村。
专家引来一众历史文化、文旅产业方面的专家为北营子村的发展“把脉”。在专家们的帮助下,2017年,秦皇岛市第一家经过专家认证的正式村史馆在北营子村落成。借文化之“翼”,北营子村开始自己的又一次腾飞。
北营子村史馆。
老百姓一开始不理解——建个村史馆,有啥用?慢慢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来了,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专家来了,燕山大学和东北大学的教授们也来了……一批批尊贵客人的到来,让老百姓逐渐认识到村史馆的价值。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了解到村子的由来和重要地位。
从长城修建到榆关抗战,从山海关解放到新时代新农村……村史馆里,北翼风云、北营过往、汉风满韵如过电影般一幕幕回放,讲解员一遍遍讲述抵御外侮、复兴河山的壮丽诗篇。通过传承长城文化,不仅村民们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外来游客也被一种共有的根脉意识和不息的长城精神所感染和激发。
游客在村史馆“闯关东第一村”内容前驻足。
文化之“和”带来政通人和。人事和谐、民心和乐,渐渐地,北营子村开始处处迸发出奋进争先的活力。
借长城之“翼”
强村富民展翅高飞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新时代更具有激发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重要意义。
2019年,感受到国家启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李成锁开始带领村民挖掘整理村内长城历史文化遗存,着手打造以长城文化展示、生态旅游观光和民族风情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游。2020年,北营子村(北翼城)文旅项目成为山海关区旅游发展大会的重要项目。
2023年开始,秦皇岛市沿长城一线打造“长城党建示范带”。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突出长城文化和满乡风俗,在市、区两级组织部门的支持下,北营子村高标准建设以党员红色驿站和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文旅党建新阵地,实现了组织建设、长城文化、村域产业和党群服务的全面联动。
同一年,经过多方奔走,北营子村争取到各级资金支持3000多万元,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要节点性配套服务—“长城人家”项目。污水管、自来水管、天然气管道“三管入地”等基础设施改造,让村容村貌又提升了一个层级。
目前,村里已经有“及坞”“砖舍”“和美小院”等特色民宿近10家。“借助美团、携程等网上平台,旅游季和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基本都达到了满房状态。”“及坞”民宿“90后”主理人赵佳星介绍。借长城之“翼”,北营子村强村富民的崭新大路已铺展开来。
游客走过北营子村的“和美小院”。
去年5月,村中“满韵”十足的“满堂红”大院开门迎客。既有箭弩骑具、满族刺绣、满文书法等特色文化展示,又提供接地气、富有烟火气的“八大碗”“荤锅”等特色美食,“满堂红”是一个集文史展览、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大院。借“满韵”之翼,北营子村开始不断丰富自己的长城文化旅游新业态。
重阳节这天,北营子村中的“满堂红”大院举行热闹的饺子宴。
来到北营子村的各地村党支部书记,跟李成锁熟些了,往往会唠上这么一句知心嗑儿:“都知道农村的干部不好干,烦心事儿一件连着一件,你咋就能干好?”“咱这儿的老百姓好。”李成锁总是夸村里的老百姓。
人心换人心。其实,真心为老百姓着想,凡事儿想在老百姓前边儿的人,老百姓又怎么会不捧着他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如今,北营子村人均纯收入已经从不到2000元增加到2万余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河北省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今天的北营子村里,亮红色的凤凰展翅圆形图标分外抢眼。这村标的造型灵感来自古代瓦当上的图案,是“翼”字的变形,寓意村子展翅高飞。
站在今天的北营子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向北望去,沧桑古朴的长城沿巨石嵯峨的角山蜿蜒而上,山脚下,雄伟厚重的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正敞开怀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给了北营子村展翅高飞的新机会。依托长城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北营子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手记
找到属于你的翅膀
一个昔日连排子车都难通行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展翅腾飞的“全国文明村”。走访中,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耀眼的荣誉,而是这个村庄用二十五年实践揭示的发展真谛:每个村庄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翅膀。
北营子村的腾飞之路,正是不断寻找和展开翅膀的过程。它找到的第一对翅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处山海关古城与角山景区中间点。借地势之“翼”,北营子村开始探索“美丽经济”。
它找到的第二对翅膀,是深埋的历史文脉。在专家帮助下建起的村史馆,让这个“啥也没有”的村庄挖掘出深厚的长城文化和满族风情。借文化之“翼”,北营子村筑牢了精神家园,更吸引了八方来客。
它找到的第三对翅膀,是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借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翼”,北营子村发展文旅产业,让古老的军事要塞焕发新生。从“及坞”民宿到“满堂红”大院,每一处新业态都是这对翅膀上有力的羽翼。
亮红色的“翼”字村标,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庄的蜕变密码:乡村振兴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对翅膀。
文、图/记者:卢纪锋 江学科
编辑:李志财
见习编辑:张程程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