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不断与历史褶皱
崔志亮
漫步西湖断桥,眼前景象令人恍惚:无数“白娘子”衣袂飘飘,竟与身着袈裟的“法海”并肩合影,笑语盈盈。名为“断桥”,桥身从未断绝;而桥上所承载的千年传说,其间的爱憎、是非与恩仇,却在时代的流变中,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实则深刻的“不断”之态。历史的褶皱在这里被轻轻展开,露出里面纵横交错的纹理。
这一幕若让鲁迅先生看见,不知会作何感想。他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痛快地写道,法海是镇压自由、干涉真情的象征,最终躲进蟹壳是“活该”的结局。那种快意恩仇的朴素正义,属于一个求解放、破旧立身的时代。而今天,这对传说中势同水火的冤家,却在游客的镜头前达成了戏剧性的和解。这并非简单的遗忘,更像是文化记忆在消费时代一种顽皮的存续方式。黑白两极之间,一片广阔的灰度空间就此展开。
这不仅仅是旅游景观的浅层变化,更是文化记忆在时间长河中的创造性转化。我们站在断桥上,实则站在一个特殊的文化节点上——这里既有对传统故事的现代重构,也有历史评价的微妙变迁。白娘子与法海的“同框”,恰是观察中国文化如何在传承与创新、记忆与重构之间寻找平衡的绝佳窗口。
一、传说的流变:文化记忆的自我更新
白蛇传说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文化记忆不断被重塑的历史。从唐代《博异志》中魅惑害人的蛇妖,到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里的志怪角色,再到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深情的白娘子,这一形象随着世道人心的变迁而不断被重新诠释。及至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热播,白娘子已完全成为美丽、善良、忠于爱情的完美女性象征。法海的形象也同样经历了从降妖护法的高僧到多管闲事的封建卫道士的转变。
每个时代都在这个古老传说中,注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偏好。今天的西湖边,“白娘子”们花几十元租用一套仿古服饰,在断桥残雪的美景中留下倩影。商业化的旅游体验,无疑冲淡了传说原有的悲剧色彩。鲁迅笔下“西湖的水,白娘子的泪”的悲情,在游客的欢声笑语中似乎已被稀释。这种文化记忆的“祛悲剧化”现象,引发了不少人的忧虑: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理解能力?
然而,若我们换个视角,会发现这或许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将记忆分为“存储记忆”与“功能记忆”,前者是潜藏的原始材料,后者是被激活并赋予现实意义的部分。白娘子与法海的“同框”,正是功能记忆的生动体现——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在保留故事框架的同时,赋予了它新的、轻松愉快的时代内涵。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获得生命力的一种方式。断桥不断,断的或许是某种僵化的叙事,而不断的,是文化适应现实、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塔的倒掉与重建:物质载体的象征变迁
雷峰塔的倒塌与重建,更是文化记忆物质载体的象征性变迁。1924年,年久失修的雷峰塔轰然倒塌,鲁迅将其视为封建压迫终结的痛快隐喻,“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而2002年,以铜骨结构重建的新雷峰塔拔地而起,成为俯瞰西湖的新地标。这一倒一立之间,不仅是建筑的物理变化,更是社会文化心态的深刻转型。
倒塌的雷峰塔,是一个“破”的符号,承载着打破旧世界的革命激情;重建的雷峰塔,则是一个“立”的象征,既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复兴,也紧密关联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形象的塑造。它不再代表封建压迫,而成为承载多元意义的复杂符号。文化符号的意义,就这样如同时尚的轮回,在历史的褶皱中被打包、存放,又在新的时代被解开、熨平,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三、跨越传说的思考:历史评价的灰度空间
从白蛇传说的流变延伸到更广阔的历史评价领域,我们会发现类似的重新诠释过程。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迹,在当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语境中,其评价确实面临新的挑战。当我们在历史教育中强调民族团结,如何看待历史上这些曾与某些少数民族政权浴血奋战的英雄?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价值评价两个层面。从历史事实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是不容否认的史实,他们的行为在当时代表了对自己所属政权和文明的忠诚。从价值评价看,他们所彰显的忠勇、气节与牺牲精神,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升华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世永远景仰。简单地将他们从民族英雄的谱系中抹去,无异于将孩子与洗澡水一同泼掉,是一种粗糙的历史虚无主义。
真正的尊重历史,是进入其深处的褶皱,理解当时的语境与局限,同时汲取其中永恒的精神价值。 这正如我们看待“断桥不断”的景象——我们不必否认历史上“断”的叙事曾有的合理性与感召力,也同样可以欣赏今日“不断”的和解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与包容。
四、抚平还是展开:我们如何面对历史的褶皱?
作为六十年代生人,我们亲身经历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转型,见证了国家由贫弱走向富强的伟大历程。这种经历让我们深知,文化传统需要与时俱进,但民族精神不能失去根基。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敢于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要有开放胸怀,善于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回到西湖畔,当白娘子与法海在游客的镜头前微笑合影,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的遗忘,而是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让古老传说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让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它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充满智慧的创新性发展。
“南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古诗原本带有讽喻意味,但在今天,我们或许可以赋予它新的理解——文化正是在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与重构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西湖的水,不再只是白娘子的泪,更是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映照着时代变迁的活水。在这活水中,我们既看到历史的倒影,也看到未来的曙光。
五、在不断的重构中,继往开来
有些历史问题,可以放下,但不可忘记。放下的,是历史的包袱与仇恨的循环;不忘的,是历史的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在这放与不忘之间,中国文化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断桥不断,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历史的褶皱层层叠叠,其中既封存着过往的记忆,也孕育着新生的可能。
我们面对历史褶皱的态度,不应是试图将其彻底熨平以求单一的“正确”,而应是小心翼翼地展开它,审视其复杂的纹理,理解每一道折痕的由来。白娘子与法海的同框、雷峰塔的重建、对民族英雄精神的再诠释,无一不是这种“展开”与“重构”的实践。这是一种充满文化自信的实践,它相信我们的传统足够厚重,经得起时代的演绎;相信我们的精神核心足够坚韧,能够在多样的表现形式中历久弥新。
人也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到西湖,指着雷峰塔与断桥,讲述他们理解的白娘子故事时,这个千年传说必将继续演变,继续生长。它会如同西湖水一般,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正是在这不息的流淌与不断的重构中,我们真正地继往开来,成就其超越时空的不朽。
2025年11月10日于虞河右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