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吉岭,很容易让人想到它闻名于世的红茶。不过我当初去大吉岭,主要是为了逃离炎热的加尔各答。我在2005年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印度文化事务中心(ICCR)的资助,赴德里大学交流。2006年暑假我从东南部的班加罗尔一路南下到金奈(曾经的马德拉斯),又向东北方到加尔各答。原计划在加尔各答待三天,可是两天后在几乎蒸发一切的烈日下几欲熔化,深刻领会到了梵语里“热力”(tejas)的含义。于是我临时改变行程,跳上火车,迫不及待地奔向大吉岭避暑。
一到大吉岭便身心俱舒,远山含黛,流云如织,草木芬芳,莺啼燕啭。车马慢,行人也慢,人们说话的声音低缓,面上都带着淳朴的笑容。这里的房子大都依山而建,我要去的旅馆在半山腰。我拉着行李箱沿着狭窄的山路向上走,不时看到颜色鲜亮的房舍点缀其间。大吉岭从上世纪初起就是加尔各答的英国上层人士的避暑胜地。时至今日,依然留存有不少西式风格的洋楼和别墅。
奈保尔在《幽暗国度》里曾写到殖民时代另一处更负盛名的避暑胜地——西姆拉,它是加尔各答总督府的夏日办公地,曾云集一众英国名流,是吉卜林笔下充满故国情思的浪漫之地。但是当奈保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踏上这片土地时,他眼中是泥泞的街道,萧条的市镇,一派衰颓与没落,不复昔日繁华。所幸大吉岭的旧式建筑大多改成了旅馆,黄昏时分,点点灯火亮起,像是萤火虫一般挂在山间,既不过分喧嚣,也不会太冷清。我住的旅馆貌似也是小洋楼改造的,墨绿色的外墙在暮色中仍很显眼。旅馆不大,地面上的花砖,旧吊扇,百叶窗,都很复古。办好入住手续后,接待员跟我说房间里的热水器用不了,晚上需要洗澡的话跟他说一声,服务员会送热水。入夜,当我看到服务生拎了一大塑料桶的热水上来时,莫名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古代的客栈里店小二送热水,可惜没有古人沐浴的大木桶。
第二天我特地早起去看茶园。据说19世纪中叶,英国人从中国移植了第一棵茶树,在大吉岭培育红茶,有赖于这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产出了与中国祁门红茶、斯里兰卡红茶齐名的大吉岭红茶。大吉岭常年阴雨连绵,薄雾朦胧中,漫山遍野的茶树随山势高低起伏,茶树的嫩叶上还挂着晨露。茶树的翠绿与林木的深绿、远山的墨绿相映成趣,似是上天随意点染的一幅水彩画。
山路上行人很少,偶尔碰到一个年轻的当地姑娘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还问我是不是尼泊尔人。我笑笑说:“不是,我是中国人。”心想这是我在印度第一次碰到有人把我当作尼泊尔人,一般都以为我是日本或者韩国游客。可能是因为这里尼泊尔人多吧。走了两个多小时后,我觉得有点渴,四处张望想找个小卖部,看到不远处有一间小屋,就想去问问路。刚走到小屋门前,一对和善的老夫妇走出来向我问好,说他们是在这里种茶的,还邀请我喝当年新产的红茶。这是我第一次喝大吉岭红茶,没想到是在它的原产地,就在茶园里。茶杯中金黄色的茶汤缓缓升起,馥郁的茶香味浮动在鼻端,像是蜂蜜混合兰花的香味。刚入口舌尖有红茶特有的微苦,接着是充溢口腔的清香,再入喉是挥之不去的甘甜。连喝几杯后,热情的老奶奶拿来一个笔记本让我写留言,我随手翻了翻,发现了不少前人写下的有趣的话。有个西方游客写道:这是他第一次喝茶叶泡的茶,以前都是用茶包泡的;没想到茶叶泡出来的茶这么好喝,以后再也不喝袋泡茶了。也有东方游客写道:自己以前喝抹茶居多,原来红茶的茶叶是这样的,喝起来别有风味,以后也想尝试喝红茶了。谁能想到一间朴素的茶人小屋的笔记本承载了五湖四海游客的感想。我也像其他游客那样写下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我喝过很多种红茶,但大吉岭依然是最特别的。”
和热情的老夫妇道别后,我往回走到市中心去吃午饭。大吉岭在被英国殖民统治之前曾先后被锡金和尼泊尔占领过,当地的饮食和我国西藏地区很相似。我特地找了一家很有特色的藏餐馆,吃到了藏式馍馍(Momo)——猪肉馅包子和藏式汤面。这是我第一次在印度吃到如此正宗的中国面食,不管是外形还是调味都是久违的中国味道。特别是汤面,在阴雨天吃到这么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汤面,游子的心和胃都暖了起来。
喝过一次大吉岭红茶后我意犹未尽,又想体验一下英式红茶,于是按照旅游书上的介绍找到了种植者俱乐部(Planters’ club,上图),这是殖民时代英国人喝茶聚会的茶室。茶室依然留存着旧日风貌,一栋两层的西式小楼,主色调是清新的薄荷绿。墙壁上的羊角装饰,露天茶座的老式藤椅和略褪色的木方桌,墙角的旧式家具,廊柱上缠满的绿色藤蔓,集合在一起就像是旧时光老胶片里的画面。遥想当年英国的绅士小姐们俨然这片土地的主人一般,衣冠楚楚地在这里谈笑风生,那时谁又能想到日不落帝国的旗帜也有降下的一天呢。如今陈设依旧,茶香依然,却少了高高在上的贵气,像我这样的普通游客花几十卢比就可以点一壶茶和一盘点心。侍者送茶来时,一并拿来两个银质小罐,一罐装糖,一罐盛牛奶。香槟色的茶汤中加入糖和牛奶,混合出特殊的香味,入口先是甘甜,之后茶香似乎更加浓郁,余韵悠长。喝茶之时眺望远方山景,我想起一百年前有一位中国少女曾经来到大吉岭,由此登上喜马拉雅山南麓,又去参访了北方邦境内的祇园精舍(佛陀说法处)遗址,并写下诗句,其中传诵最广的就是:“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这位见识非凡的少女就是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百年之后,同样西行的我,在她曾踏足之地,想起她和她的诗,颇有几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慨。
山中不知岁月长。在大吉岭的山中漫步实在太过惬意,我每天随意游荡,看空山新雨,看松间明月,看石上清泉,看出岫轻云。有一天我尝试了一条新路,走了一段后看到指示牌,说往前走可以通往一座峰顶,到那里就可以俯瞰大吉岭了。沿着蜿蜒的山路七弯八绕,在走到路的尽头时一个转弯,眼前豁然开朗,山路一侧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寺庙。大吉岭因为被锡金和尼泊尔统治过,所以在宗教上深受藏传佛教影响,建有多座藏传佛教寺庙。我没有刻意去找,想着在山中肯定会看到,果然就这样不期而遇了。
这座寺庙名叫菩提亚·巴斯蒂(Bhutia Busty),建于19世纪,是当地著名的佛寺之一(下图)。它的外观是很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的样式,屋顶上竖立着几个宝瓶,莲花形状的金色佛幢。墙面是红白两色,以白色居多。窗棂和屋檐则是土黄色。屋檐下和横梁上均有颜色鲜艳的藏式彩绘。寺内的一组佛传故事壁画也和我在西藏寺庙里看到的很相似。壁画描绘佛陀故事,由出生、出家、成道、涅槃几部分组成,设色富丽,层次分明,主要情节位于画面中心,比如在佛陀出生这一主题中,中心位置就是佛母摩耶夫人站在无忧树下,佛陀自胁下生出。其余部分则绘有天神、僧众、宫殿和祥云等,画面动静相生,神态逼真,一眼望去,气象万千。庙中的神像也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比如苗条的弥勒佛,凶神恶煞的大黑天和婀娜多姿的度母。藏传佛教的弥勒佛(藏语称“强巴”)造像身躯高大雄健,面容肃穆庄严,与我们常见的汉传佛教开口大笑的大肚弥勒形象迥异。这是因为前者的弥勒佛造像主要沿袭自印度,部分融入了藏地风格;而后者则本土化了,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布袋和尚”是五代时期的高僧,法号“契此”,他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又手提布袋,被称为“布袋和尚”。因他慈悲为怀,多行善事,在民间很受爱戴,被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后世遂以他为原型塑弥勒佛像。大黑天是密教(Tantric Buddhism)中极重要的护法神,其原型应是印度教的湿婆神,他的形象多为三面四臂或六臂,颈带骷髅链,手持三叉戟,脚踏异教徒或象头神。大黑天在藏地广受尊崇,几乎每个寺庙都能看到,民间也多有供奉。这座寺中的大黑天是六臂,通体青黑,面容现忿怒相。与它形成对比的是一侧的度母。度母是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的化身,她眼如莲花,面容秀美,神情安详。
大吉岭也不是只有佛寺,因为历史上多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宗教很多元。除了藏传佛教之外,还有印度教和基督教等。我在下山的路上就看到了一座基督教的教堂。规模不大,样式也很朴素。主体建筑有点英国乡村别墅的风格,三角形砖红色屋顶,鹅黄色外墙,上下两排各有三个拱形花窗。左侧是塔尖高耸的钟楼。教堂周围是密密匝匝的灌木和各色花卉,夜色中远远望去仿佛童话中的场景一般。
大吉岭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是绝佳的漂流地。从没有漂流经验的我在离开大吉岭之前决定体验一下。那天难得的艳阳高照,我和两名西方游客在教练的带领下坐上木筏,穿好救生衣后,听教练简要介绍了安全守则和划船的动作要领。我原以为漂流就是坐在木筏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听教练讲了才知道漂流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划船的。教练一声“出发”,我们的小船顺流而下。当逆流而上时教练会高喊“Forward”(前进),我们就吃力地挥桨向前。当水流湍急时,我们会随着教练的指令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避开礁石险滩。就这样伴随着教练喊号子一般的指挥,木筏在高峰溪谷间一会被抛起来,一会又坠下去;一会险险擦上岩壁,一会堪堪避过巨石。漂流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浪头什么时候到,也不知道它会有多高。我正享受飞流直下的愉悦时,突然一个浪头打来,从头到脚都被浇湿了。没过多久,我们好不容易划过一段逆流,胳膊酸得不行,正想休息,水流一个转弯,一个更大的浪头袭来,我和同伴们都被喷得满头满脸的水,大家互看一眼,哈哈大笑。两个多小时的漂流结束时我们几个全身上下都湿透了。还好终点有洗澡和换衣的地方。我报名时特意和旅行社的人说了我当天下午要坐火车,他们很贴心地让司机先送我回旅馆,让我及时坐上了返程的车。
大吉岭是我在印度旅行中待得最久的地方,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喝大吉岭红茶,第一次写喝茶感想,第一次吃到地道的中国面食,第一次住送洗澡水的旅馆,第一次漂流。这里是最接近传说中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的地方,按其描述被推定为大吉岭附近,喜马拉雅山下。也有说在我国云南迪庆)的地方。而在我心中这里好像佛教中的乾达婆城(Gandharva),即“香城”。它有花香,果香,茶香,檀香,草木香,饭菜香,最难得的是热情的面容和亲切的笑容下的心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