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复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鲁国旧地被称为东鲁,蒙山位于鲁国东鄙,被称为东蒙。蒙山三峰突出,曰龟蒙、云蒙、天蒙,龟蒙以北的土地就是鲁定公十年齐国归还鲁国的“龟阴田”。蒙山在东鲁之东境,东鲁人称之为东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蒙山。
天宝四载秋天,李白、杜甫在兖州同游,“行歌泗水滨”,两人却没有一首以蒙山为题单独成篇的诗歌,不禁让人怀疑对孔子眼中“登东山而小鲁”的蒙山,“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难道不感兴趣?自称“余亦东蒙客”的杜甫也没有登过蒙山?
其实,开元二十八年冬,李白初到东鲁就说及东蒙,在《题任城县厅壁》中自述:“白探奇东蒙,窃听舆论,辄记于壁,垂之将来。”开元二十八年之前,杜甫父亲杜闲任职兖州司马,“东郡趋庭日”,登兖州城楼遥望泰山而作《望岳》,对蒙山也应有知,后来自称“余亦东蒙客”。他们没有专写蒙山并独立成篇的诗,粗览李白、杜甫诗歌者以为李杜诗文中的“东蒙”是东鲁一带的泛指,不敢确定他们到过蒙山。
李白、杜甫真的没有登过蒙山吗?
持否定态度者,是基于李白、杜甫没有专写蒙山诗歌而缺乏底气的臆测。其实,李白、杜甫不仅到过蒙山,而且不止一次。
天宝五载,杜甫初入长安,写有《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知君此计诚长住,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诗中“故人”是道士元丹丘,杜甫说元丹丘是故人,即指在隐居蒙山时相识,亲见元丹丘佩戴“含景苍精龙”,一种道家却恶防身的青龙符,用之则可登仙。看到元丹丘隐居东蒙时的佩戴之物,说明杜甫登过蒙山。“王母昼下云旗翻”一句,用齐郡函山的青紫鸟是王母娘娘的使者一典,意谓元丹丘隐居玄都坛,函山使者频去探望,齐郡函山即现今的济南玉函山。
如果这样说不够充分的话,还有杜甫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昔游》中的诗句可证:“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伏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回忆天宝四载秋天与李白同赴蒙山寻访董炼师,“同志”显然是指与李白一起访道求仙。诗中董先生指董炼师,道家《六典》载:“道师修行,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舆地纪胜》记载:“董奉先,天宝中修九华丹法于衡阳,栖朱陵后洞。”杜甫晚年出三峡向洞庭湖时作《忆昔行》中说:“秘诀隐文须内教,晚岁何功使愿果。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洒柁。”由这两首诗可见,杜甫晚年一直惦记董奉先炼师。在《昔游》一诗中,杜甫清晰记得行游蒙山时的情景:“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晨溪响虚駃,归径行已昨。岂辞青鞋胝,怅望金匕药。”这是唐诗中为数不多的蒙山诗句,而且出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晚年杜甫之手,弥足珍贵。
天宝元年,李白与元丹丘由玉真公主推荐而入京。魏颢《李翰林集序》说“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李亦因之入翰林”,元丹丘被任命为西京大昭成观威仪。李白被赐金放还,在朝廷任职虽有三个年头,其实不足两年时间。元丹丘更不愿受朝廷羁绊,先于李白一年脱离长安,东游齐东海滨,又到蒙山与董炼师一起隐居修仙。天宝四载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行歌泗水滨”,正是元丹丘和董奉先在蒙山隐居时,两人共赴蒙山寻访。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天宝四载下”中说:“公初遇元逸人及董炼师,盖皆在此时……公客东蒙,与太白诸人同游,所谓‘同志乐’也。”回到兖州访城北范隐士,杜甫写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有“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所谓“余亦东蒙客”,就暗含蒙山寻访元、董两位道士,而不是“我也是东鲁之客”简单意思。
是年秋天,李白在兖州城东石门送别杜甫之后,先后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两首诗,其中“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尤其为后世评家称道。与此时相差无几,元丹丘离开蒙山西赴华山,李白为其送行,具体地点详考无据,但在东鲁送行应属确凿,或在兖州,或在蒙山之麓,写下《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这首歌行体的送别诗与李白其他送别诗不同,以致诸多版本的李白诗集没有将其编入送别卷,而归入歌行卷。以歌行作送别,李白此诗是首创,后来岑参也作此类诗词。说李白这首歌行体是送别诗,其“密钥”即藏在“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两句中。前句说元丹丘在长安被唐玄宗委以西京大昭成观威仪之职,出入皇家九重宫阙,极尽荣华富贵,但元丹丘却不愿留恋此等光辉,辞官到东海之滨寻仙,在蒙山与董奉先隐居,才有李杜蒙山寻访之行。显然,李白到过华山,看过华山与首阳山之间黄河的滔天气势,诗中的歌行体语句才写得如此不同凡响,特别是“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在李白众多黄河诗句中也属独树一帜,历来备受称道。元丹丘“东求蓬莱复西归”停伫地即蒙山。前大半段李白立足元丹丘将赴的华山云台,展开华山、黄河气势的歌行,最后两句以期望与元丹丘一同升仙来收束,诗中多次引用道教典故,几乎成为一首游仙诗。
元丹丘是李白终生的道友,李白赠诗逾十首之多,比李白敬仰的贺知章、孟浩然要多得多。李白初入长安诗名大盛,就源于李白被贺知章称是“谪仙人”而“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孟浩然自由隐逸,一生不仕,李白极为崇拜,“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即使如此,李白赠贺知章的诗只有两首,赠孟浩然的诗也仅三首,对元丹丘的赠诗则贯穿着李白从蜀中到当涂的生命历程,《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以歌行体呈现,在十余首赠元丹丘诗中别具一格。
元丹丘到华山云台后不久,又到终南山子午谷玄都坛隐居。此时杜甫入长安求仕不久,听说元丹丘行踪而写《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杜甫也用歌行体以寄元丹丘,诗体沿袭李白。效仿李白以歌行体诗寄赠友人,杜甫这一诗是最早的,两人两首同体裁的诗写给不同地方的同一个人,可以说接力之诗,对受赠者元丹丘而言,可谓“双璧”。李白、杜甫、元丹丘三位友人,蒙山、华山、终南山三座名山,兖州、长安两处地方,唐诗“双曜”赠诗双璧,这些元素集于一体,不啻无意而成的唐诗纪事佳话。
可能是因送别元丹丘,李白想起了另一位好友、元丹丘的从弟元演,次年春天李白在兖州写下长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详叙两人在洛阳、太原、随州、梁宋四聚四分,情深意切。诗中有“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之句,前句谓朝廷爵禄不可期待,后句谓年纪已大还归东山。其中“东山”实指蒙山,非东晋谢安再起之“东山”意思,以蒙山代指寓家的东鲁,李白在此句中将“东山”一词回呈“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东山”的本义。
蒙山,是李白单独探奇的山,是与杜甫同访道友的山,是寓家之意的山。岂能说李白、杜甫未登蒙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