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飞机就脱了羽绒服,三亚这28℃的冬天也太爽了!”
东北游客王大爷举着椰子的照片,刚发朋友圈就收获一堆点赞。
进入11月,北方早已寒风萧瑟,三亚却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海滩上躺满了晒太阳的游客,海鲜排档座无虚席,连景区门口的共享电动车都得靠“抢”。
这波秋冬旅游热,可比往年来得更猛更特别。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游客变了:不只有东北人,还有“带娃大军”
以前说起秋冬去三亚,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东北老铁迁徙”,但今年的游客构成明显不一样了。
三亚机场数据显示,11月以来,来自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的航班客座率稳居第一,其中三成以上是带娃出行的家庭。
成都家长李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国庆人太多没敢来,现在秋假正好错峰,带娃挖沙子、看珊瑚,机票比国庆便宜一半。”
除了家庭客群,还有不少“银发族”选择长租旅居,在三亚租个海景房,每月房租才3000多,比在北方交取暖费还划算。
这种“多元化游客结构”,让三亚的旅游热从“脉冲式”变成了“持续火”。
商家开窍了:不靠海鲜宰客,靠“小而美”吸金
说起三亚旅游的老毛病,“海鲜宰客”“高价门票”曾是槽点重灾区。但今年去三亚的游客发现,商家们彻底换了思路。
在亚龙湾附近的海鲜市场,明码标价牌挂得比招牌还显眼,称重时还主动去皮,老板笑着说:“现在靠口碑吃饭,拉个回头客比宰一刀强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小众玩法”的兴起。以前大家都挤着去天涯海角、蜈支洲岛,现在不少游客直奔陵水的分界洲岛浮潜,或者去保亭的热带雨林徒步。
当地村民也抓住商机,推出“渔家乐体验”,带游客出海捕鱼、赶海挖螺,人均100多块钱就能玩一下午,比景区门票还抢手。这种“亲民化、个性化”的服务,成了三亚旅游的新名片。
幕后逻辑:“避寒经济”撞上“假期红利”
三亚秋冬旅游升温,可不是单纯的“天气好”那么简单,背后藏着实打实的经济逻辑。
旅游专家解释,这是“避寒需求”和“假期供给”的完美契合。北方进入采暖季,寒冷天气让“避寒游”成为刚需;
而11月恰好是不少地方的秋假、年假集中期,加上国庆后的旅游淡季,机票酒店价格相对亲民,正好刺激了出行需求。
航空公司早就摸透了这个规律,今年提前增加了运力,光北京到三亚的每日航班就从15班加到22班,即便如此,周末的机票还是经常售罄。
酒店也玩起了“灵活定价”,工作日价格比周末低30%,还推出“住三送一”的长租套餐,既吸引了旅居客,又平衡了客流。
提醒一下:这些“坑”现在不用怕了
虽然三亚越来越规范,但第一次去的游客还是得留意。
以前怕被出租车绕路,现在打开导航直接跟司机说“按导航走”,大部分司机都很配合;买海鲜别信路边“拉客仔”,直接去正规市场,记得索要发票;想玩水上项目,先在旅游平台比价,比现场购票能省不少钱。
从“靠天吃饭”到“靠服务吸金”,从“单一客群”到“全民追捧”,三亚的秋冬旅游热,其实是旅游市场成熟的缩影。
不管是想避寒晒太阳,还是带娃亲近自然,现在的三亚都值得一去。
毕竟,在北方裹着棉袄的时候,能在三亚穿着短袖吃海鲜,这才是秋冬最惬意的打开方式啊!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