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纳中南部的丘陵雨林里,藏着个叫阿散蒂的部落。
外界管他们叫“黄金部落”,这话真没掺水分。
走在首府库马西的集市上,满眼都是黄金的影子。
金器匠人把金箔敲得比纸还薄,缝成巴掌大的胸兜;姑娘们往乳木果油里掺金粉,抹在额头锁骨上,太阳一照亮堂堂的;就连小孩蹲在地上玩的弹球,都是纯金打制的,蹦起来叮当响。
第一次见这场景,谁都会忍不住惊叹,这哪是用黄金,分明是把黄金当普通石头用啊。
黄金不是奢侈品,是阿散蒂人的“日常标配”
阿散蒂人对黄金的感情,外人怕是很难真正理解。
外界总传“他们的女性内衣都镶金”,其实是个误会。
那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内衣,是叫“dikini”的胸兜。
少女成年礼时,母亲会亲手给她系上,用棕榈纤维做底,外面贴一层不足0.1毫米的金箔,还錾刻着家族徽记。
阿散蒂人觉得,黄金贴在胸口能挡邪灵,这胸兜既是守护,也是身份的证明。
与其说这是饰品,不如说是他们的“软甲”和“通行证”。
毕竟在部落里,黄金从来都不只是贵金属,更像是一种身份符号。
小孩的童年也离不开黄金。
库马西有条“金玩具巷”,孩子们手里都拿着微型小锤,在炮弹壳改造成的砧板上敲金粒。
这些炮弹壳是1896年英国殖民军留下的,没想到成了阿散蒂孩子代代相传的“童年工具”。
他们把金粒敲成豌豆大的圆球,玩撞圈子的游戏,赢来的金珠攒够十颗,就能熔成刻着自己乳名的戒指,从此有了参与家族金矿开采的资格。
如此看来,阿散蒂人的“金感”,打小就练出来了。
黄金在阿散蒂的王权里,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
部落的最高酋长叫“阿散蒂赫内”,迄今已经娶了八十多位妻子。
这可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每一场婚姻都是一场政治联盟。
酋长迎娶的妻子,来自掌管金矿的氏族、负责祭祀的氏族,还有垄断贸易的氏族。
婚礼上,新娘的嫁妆会有一条金腰带,新郎家族则回赠更重的金颈圈。
双方亲友还会把金粉撒向新人,象征“沐浴祖先的恩泽”。
很显然,这些婚姻成了黄金流通的枢纽,也让酋长府邸的金器越积越多。
而妻子们也凭着佩戴金饰的重量划分等级,管金库的、管贸易的,各司其职,黄金就这样把整个王权体系串联了起来。
从殖民掠夺到区块链,黄金部落的现代转型
阿散蒂的黄金故事,早就和世界紧密相连。
14世纪开始,曼丁戈商队穿越撒哈拉沙漠,用盐砖和串珠换走这里的金砂。
葡萄牙人来了之后,直接把这里命名为“黄金海岸”,阿散蒂的金矿就此进入全球贸易体系。
但和殖民者的掠夺不同,阿散蒂人一直把黄金视作“祖先的呼吸”,部落法典规定,金矿所有权属于整个“阿散蒂联盟”,不是某个人的私产。
这种“黄金公有制”和酋长的“多妻私有制”并行,构成了部落最特别的社会结构。
不过,坐拥这么多黄金,阿散蒂人并没有都过上富裕日子。
在库马西郊外的奥布阿西,加拿大矿业公司开了个露天矿坑,昼夜不停开采。
矿工们每天在井下干八小时活,挣的钱却赶不上国际金价短时间的波动。
更让人揪心的是,炼金用的氰化物污染了河流,附近村落的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
本来想黄金能带来好日子,没想到反而陷入了“资源诅咒”,这大概是阿散蒂人没预料到的。
无奈之下,阿散蒂王宫推出了“黄金共富”计划,和国际公司谈判,争取到一部分利润注入社区基金,用来建学校和诊所。
同时还鼓励金匠合作社绕开大公司,通过电商把手工金饰卖给欧美设计师,溢价能翻好几倍。
2023年巴黎时装周上,“阿散蒂伦理金”火了一把。
模特佩戴的dikini胸兜用回收金箔制成,售价不低,却标注着“不含一克新采矿金”。
这步棋走得挺妙,既保护了环境,又让传统工艺有了新出路。
更让人意外的是,2024年加纳政府和阿散蒂王宫联手搞了个“金链计划”,用区块链技术给每克手工金做了唯一的数字指纹。
消费者扫一下首饰背面的二维码,就能知道金饰出自哪位金匠、用的是什么原料、还资助了哪所乡村小学。
阿散蒂赫内说,黄金是他们写给世界的信,区块链是不让这封信迷路的邮票。
古老部落的传统信仰,撞上数字时代的新技术,这种组合还真让人期待。
阿散蒂的黄金故事,讲了七百年还没结束。
对他们来说,黄金不是用来炫耀的奢侈品,而是一部写满历史、信仰和亲情的族谱。
每一枚金铃是祖先的心跳,每一根金丝是生者与逝者的牵绳。
从殖民时期的掠夺,到现在的生态困境,再到用区块链技术寻找新出路,阿散蒂人一直在和黄金打交道。
毫无疑问,黄金会枯竭,金价会涨跌,但人与金、人与土地、人与祖先之间的纽带,只要故事还在继续,就永远不会断裂。
这大概就是“黄金部落”最动人的地方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