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培炳
微信版第1831期
绩溪县东邻浙江昌化(今属杭州市临安区),中隔天目山脉。为高山深壑所阻,无路可通,必须绕道歙县昱岭关前往,或翻越其它高山峻岭。宋宝祐(1257)间,始在逍遥峡谷凿开巉岩,辟成险道,经此前往杭州可缩短行程二三天,人称“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绩溪境内路段起自伏岭镇虹溪桥,1957年前,北向道口上嵌有一石刻“徽杭道口”之横额,为名儒耿介所书。往东跨“江南第一桥”进入逍遥谷,穿过“江南第一关”,攀登逍遥栈道“小心坡”,翻越雪堂岭、蓝天凹,下至浙溪田岭脚下(永来村),行程40华里,由此经浙溪峡谷往东,越皖、浙分界栈岭关,至昌化县颊口上徽杭驿道(今徽杭高速公路),直达杭州。

绩胡(家)公路通车前,虹溪桥是古道上的商业重镇,有“忙不忙,三日到余杭”的俗语。古道在此与纵贯绩溪东境的登源古道相交,往南经伏岭、北村、龙川、仁里、湖里等名村,通往旧时绩溪重镇水陆码头临溪。往北至磡头。往西与伏岭、扬溪、尚田、旌德的横向古道相连,远至宁国府与省城安庆。故徽杭古道有“径通江浙”“路达徽宁”之谓。
原始古道 在逍遥岩栈道未开辟的唐宋时,人们前往杭州的近径为从下岭前村后迂回曲折而上,进入赤石坑谷口分横坞与直坞:横坞往东有山路越施寺岭,至黄茅培接徽杭古道。此为老徽杭古道,又称“赤石坑古道”。逍遥岩栈道开辟后,这条长约20华里的古道荒芜了。直坞向东纵深约4华里,北侧有山道翻越桐坑源降至桐坑源。
老古道所经的逍遥山脉之北有高山峡谷,这是远古造山运动中形成的一条山坑,俗名“造石坑”。在造山运动中滚下许多山石积于山坑中,石带赤色,故称“赤石坑”。山谷长约14华里,源头是社母娘娘尖东部山脉的前山尖。其又分出南北两支脉:南脉为逍遥岩,至人面石尖、三扇东门尖,均壁立千仞;北脉沿桐坑降西行,突起一高峰名社母娘娘尖。赤石坑就介于逍遥峡谷和桐坑源山谷之间,是登源河支流赤石坑水发源地。
社母娘娘尖以古时山上有社母娘娘庙而得名,高程1305米,山势巍峨,直刺云天。
人面石尖和社母娘娘尖是赤石坑的两扇大门,古道往东迂回曲折而上,进入谷口地势较平缓,溯山涧前行,经舍基,枫树湾,中途往南有羊肠小道,越过高逾千米的施寺岭进入高山谷地施寺。古寺已在兵燹中废圮。早年有山民来此垦荒种植,衍成几户人家的施寺村。谷地西南直下临千丈悬崖,即“滴水石”,下为逍遥岩栈道“江南第一关”腹地。太平天国时,太平军就是经赤石坑越施寺岭,从滴水石垂索而下,抄民团后路破了“江南第一关”。从施寺道路下至黄茅培。“下岭前-赤石坑-施寺岭-黄茅培”这条古道,可说是原始的徽杭古道。
时隔数百年了,当年商旅招朋引伴、穿行在山道中的热闹已不再,唯有沉静的大山在絮絮低语。至今山道中还留有古石板、古石阶、舍基遗址。舍基,是在中段古道的开阔地,用草棚、木栅栏搭建而成的简易客栈,是为过往客商提供歇脚、临时吃住的落脚点。
悠悠路史 现今之徽杭古道俗称逍遥岩古道,究其建筑史,有文字可考当追溯到宋代。“七十二垱”之巅,路后有攀岩石刻,记录了宋宝祐间,大石门胡旦捐金用工开凿,削石为蹬,在绝壁上开辟新路,成为通杭捷径的历史。后经历代扩建、维修、保护,形成了今日之规模。
民间至今流传着“神犬探路,胡梅林修路”的故事。胡梅林即胡宗宪,在杭州为官多年,常来往于徽杭古道,他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对古道进行扩建,奠定了今日“徽杭古道”的规模。他养的一只通灵性的大头神犬,施工时就按神犬所走的足迹选择更理想的线路,炸开巉岩,拓宽路基,铺上石阶,绝险处构筑栈桥,建成栈道;劈开张风凹堑口,构成关隘。胡宗宪登临关上,赞为江南险绝,遂题名“江南第一关”。
太平天国间,侍王李世贤曾在民团手中攻下该关,关隘遭毁。同治二年社会人士重修。民国期间,伏岭下人邵在炳、邵之华与程怀邦等发起募修,荆州人胡商岩经理其事,“凡六阅寒暑,使羊肠蚁穴一变而成坦途。并建石拱亭于关内,以供行人憩息。”
民国32年,徽商胡元堂又捐巨资,并向上海、南京、芜湖等地徽商劝捐,集资2万多元,大修古道磨盘石至岩口亭路段,重整岩口茶亭。
此外,还有当地民众长年养护维修古道流淌的汗水,亦应铭记。如伏岭邵氏以祠产维修毁损路段,发动村民以“捐路板”方式捐助,集腋成裘,以成善举,并造多处茶亭、路亭。还有祝三、黄毛培村都成立“路会”,“祝三路会”定每年农历“十月半”为修路日,发动民众上逍遥岩义务修路。
古道大门 从虹溪桥“徽杭道口”东行至逍遥岩口,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拱顶嵌着镌有“江南第一关”字样的石额,俗称“岩口桥”。为清光绪年间鱼川村人周恒顺及旅外徽商捐资兴建。
1969年“7.5”洪灾将该桥冲毁。1993年,旅台徽商胡泉波捐资5万元,重建新桥。凹上村郎云根献出珍藏20多年的旧桥额,“江南第一桥”仍嵌在东向桥体上。
越过该桥,桥头有座三个拱门的路亭,从前紧靠路亭后是一茶亭,俗称“岩口亭”。与岩口桥同时建,为来往行人无偿供应茶水,也可安排行人住宿。茶亭前紧靠桥头有座三门路亭,内置石凳供人憩息。东、西、南三面拱上方书有横额,分别为:“路达徽宁”“东南险要”“径通江浙”。
1969年洪灾,江南第一桥和桥头的三门路亭均被冲毁,四年后,台胞胡泉波、胡观德、汪仲民、邵秋人等又筹资万元,在桥头依旧样重建,仍名“岩口亭”,成为徽杭古道的大门。
穿过大门进入峡谷,那美景和传奇接踵而至, “三扇东门”奇景与传说、泗洲庙的灵验、磨盘石的神秘、饮马潭的碧玉、观音洞和扦脚石的奇特、关公三劈石的硕大、与西湖相通的鳗泥潭及逍遥谷中的老君洞和山泉瀑布等,等待您的揽胜猎奇,尽情欣赏!

古道雄关 观音洞以上,山体陡峭几近90度,道路在峭壁上开辟,凿成石磴台阶,拾级而上如登天梯。初次攀登,不敢向外观望,只能小心翼翼扪壁而行。走完千级石阶,上面一关门屹立,如天门洞开。这里原来是山体上突出的一处山崖,挡住了前路。宋代初辟险道时,在此凿成垭口,古称“张风凹”,以示山势险恶、垭口招风之意。行人经此爬上爬下,勉强通行,异常危险。明代胡宗宪扩建古道,将垭口扩宽,架石于上,构成关隘。
当关远望西方,万山叠翠,俯伏脚下,逍遥谷外,村落星星点点,隐隐约约。千级石阶像巨蟒逶迤于绝壁之上,真乃“人从丹壁千盘上,路入青天一线通”。向东眺望,山谷幽深,岚烟缥缈,如梦如幻。伫立关口,山风习习,凉意宜人,大有凌空驾云、飘飘欲仙之感。
当你欣赏那神、奇、险、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存,联想当年击鼓飞镝、硝烟弥漫、喊杀连天、悲壮动人的战斗场景和神秘诡异的传说,会自然而然引发思古之幽情,顿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与诗意。
1934年12月,红军抗日先遣队第十军团,在师长寻淮洲带领下转战浙西,12月5日凌晨,奇袭江南第一关,国民党军弃关逃命,一举突破天险,经伏岭、扬溪、尚田,胜利攻克旌德县城。1945年,皖南游击队也在“江南第一关阻击战”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古道遗存 关内路后有一石拱亭,可供行人憩息、避雨,为民国20年邵在炳捐资建造。亭在高崖之下,紧濒雄关。亭内穹顶上刻有建亭史实,亭门额上刻书“履险如夷”四字,人称“险夷亭”。后面石墙嵌有《重修逍遥岩古道碑记》大理石碑刻。
险夷亭左侧有一花冈岩构筑的小庙,高不过6尺,小庙不供佛像,而是昭示了一个血肉凝成的故事,有石刻碑文记述了“二程庙”的由来。民国21年胡桂森捐资建造。
“逍遥栈道”是在逍遥岩陡峭的岩体上吊索而下,开凿一排石孔,将花岗岩条石插入孔中,上铺石板成栈桥,下面悬空,路外置石栏杆保护。人在上面行走,仰视头顶,悬崖如高檐耸出,危危欲坠;俯看下方,深壑万丈,让人胆战心惊,逶迤攀升,峻险异常,故称“小心坡”。此石筑栈桥不怕火烧,不怕风雨侵蚀而腐坏,坚固耐久。它凌空驾虚,虽经受了数百年风雨,仍岿然屹立。

越过“小心坡”,走过一段平缓的石板路,来到“七十二垱”,那方倾斜的“天镜石”,面对着“佛祖灵山”下的“如来佛掌石”,就像置身于仙境和天界。再走一段横培路,即到“施茶亭”,行旅可休息、饮茶、吃冷饭,在凉亭迎受山风吹拂。还可让远途旅客借宿,避免夜行危险。茶亭系清嘉庆年间伏岭下邵承方捐建,历经邵氏后裔多次修缮。
“七十二垱”的路后,巨崖如墙壁耸立,高约数十丈,崖壁上方有一凹口,可见涓涓细流从凹口沿崖壁滴沥而下,人称“滴水崖”。若春雨过后,高崖上滚滚巨流奔腾直泻,成为“逍遥飞瀑”。滴水崖之上有一高山谷地,宋代以前就建有僧寺,称“施寺”。后来有山民来此垦荒,栽茶种黍,搭棚居住。太平天国战乱中焚毁,只剩下荆棘丛生的屋基和砖瓦破片。
施寺脚(漏米窿)以上,岭路绕过“之”字形弯,走一段路即为黄茅培村。伏岭善士邵飞凰父子在古道中途建“一得亭”并房舍,并捐田三亩作为施茶费,繁衍生息,遂发展成今日之邵姓聚居村。
古道之巅 攀上雪堂岭,经雪堂茶亭到岭巅山凹,这是徽杭古道的最高点,海拔高程逾千米。伫立岭凹,翘首天穹,白云蓝天近在咫只,故称“蓝天凹”。
蓝天凹位于山岭之巅的十字路口,徽杭古道自西向东越岭而行,下岭即岭脚下永来村,进入浙溪田盆地,东往颊口上徽杭古驿道(今徽杭高速公路),直通杭州;北有小路至逍遥村,可往荆州乡佛教圣地小九华;南越庵基岭进入大鄣源,通向鄣山大峡谷;东南沿山路向上攀行,可上清凉峰。蓝天凹地处皖浙两省的分界处,也是军事要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永来村
徽杭古道如今成了全国十大徒步旅游最佳线路之一,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国保单位,4A级景区,蜚声于全国,博得国际友人的赞誉。
(作者系绩溪县卫健委退休干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