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大名”是小时候读古典名著《水浒传》,书中多次提到了大名府以及在城里生活的“好汉”,像卢俊义这样土生土长的大名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的大名是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地带的一个小县城,虽名为“大名”,但长期以来却不为更多人知晓,反而有点寂寂无名,远不如历史上的大名府那般引人注目。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近些年,大名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大名历史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彼时属卫国,名“五鹿”,战国时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东晋时期的前燕于公元360年设置贵乡郡和贵乡县,这是大名设置郡县的开始。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武阳郡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节度使田悦反唐称王,改魏州为大名府,此为大名府名称之始。
到了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为抵御契丹南侵,大名府被设为陪都,称“北京大名府”,人口达百万,是北宋的重要军事重镇和繁华都市。金朝时,刘豫从大名迁都于汴梁,大名称为北都;元朝在此设大名路,为省级行政机构。
明建文三年(1401年),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大名府,让其之前一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了人们永远的记忆,同年,明朝又在卫河北岸艾家口重建大名府城。现在,人们看到的关于大名古城的历史遗迹多是明朝以后的了,即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在这里不断地邂逅惊喜。
有人说,现在的古城模样都差不多,连城墙几乎也是一样的。这种说法可能有一点道理,但肯定有失偏颇。就像当下不同城市的建筑物,从宏观上看差别不大,可从细节方面还是有很多不一样。因此,即使是后来再建的古城,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作为游客必须有一颗包容乐见的心,懂得欣赏和甄别。
我每到一个古城都喜欢到城墙上面走一走。大名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初年,历经600多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经过修缮后的城墙焕发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漫步其上,脚下的青砖,不远处的古城,小时候读过的《水浒传》,让人浮想联翩,遐思不已。
走在大名的土地上,一路都是历史和现代交织的美妙风景。
在大名故城遗址博物馆,大名,这座沉睡600余年的千年古城仿佛被人们唤醒了。作为一座集历史、文化、考古、教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大名故城遗址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多媒体展示、虛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全面展现了大名故城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社会变迁,整个参观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沉浸式历史之旅,感觉非常震撼。
走进大名石刻博物馆,在一片仿宋式建筑群中,我看到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五礼记碑,据考证,此碑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碑。这通碑原是唐碑,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梁子美为讨好皇上,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碑首精雕八条巨龙,碑额阳面正中为宋徽宗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八字,简称“五礼记碑”。碑身两侧为柳公权墨迹,碑阴刻唐“何进滔德政碑”,碑文改刻为“御制五礼记碑文”,因而称“唐宋碑”。梁子美磨碑时,可能是因碑楼掩盖,两侧柳公权写的字才保留下来。历经千年的侵蚀,这些剩下不多的字迹,仍可辨出刚劲秀丽的柳体风格。
中国大运河流经大名,大名运河曾经是南北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与历史变迁。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人工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杭州)、京杭大运河(从南边的杭州到北边的北京)、浙东运河(从杭州途经绍兴到宁波入海口)三部分构成,纵贯南北,全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
大名大运河博物馆集文物展示、文化传承、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闲为一体,形象生动地向来到这里的人们展示了千年前的大名运河盛景。
百闻不如一见,久闻大名,终得一见,一见难忘,图文记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