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晴朗,随妹夫上班的车到了附近的小镇格伦科夫(Glen Cove),下车后就在镇上溜达(他去上班),计划随后步行回去(地图标识需37分钟)。这是半个多月来,“禁闭”在美丽(寂寞)的生活小区第一次真正与“社会”的密切接触。
上午不到9点,早餐店、杂货店已经陆续开门,街上的行人不是很多,只看到一个流浪汉在商店门口踱步抽烟。深秋的凉风、和煦的阳光和金灿灿的枫叶,交织成温馨浪漫宜人的市区环境。街道的路面不宽(约4车道),但很整洁,路两边的停车位三三两两停泊一些卧车,路面上时不时有汽车通过,看不到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在人行道上一座立式的大时钟前拍个照(钟的上方写着“1668 CITY OF GlEN COVE”,时针已经停摆),以示“到此一游”。进了几个店铺,就餐的、购物的、闲逛的,一切井然有序,悄无声息,尤其是排队购买东西的人,都保持着半米左右的距离。眼前的一幕,让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夏威夷时见到的情景,陌生的人与人之间,都很友好,很文明,很自觉。瞬间,对“美丽国”的感知又回到了几年前的良好印象。
其实,美国是一个很“矛盾”的国家。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一,面积与中国相当(濒临太平洋和大西洋,自然环境更优越),人口却只有四分之一强。按道理说老百姓的生活应该是非常富裕的,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贫富悬殊非常之大,多数老百姓并没有什么积蓄,挣了钱就得花掉,“寅吃卯粮”很普遍。美国财政部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前几天就公开说,美国股市72%的钱被10%的人赚走了,其他28%的钱被40%的人获取,还有50%的人是负债的。尽管如此,社会福利保障机制还比较完善, 最低生活标准保证基本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今年10月1日以来的联邦政府“停摆”,对依赖社会福利券获得食品的“穷人”影响不小,但整个社会的“运转”还比较正常(国人是很难想象的)。“三权分立”,两党制约(扯皮),最大的问题是影响国家治理的效率。在国内经常听到的“举国一致”、“凝心聚力”、“同心同德”等,在这里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多社会现象,我们看不惯,干着急!任何事物又都有“两面性”,美国的所谓“民主自由”,对防止公权力的滥用和调动激发每一个公民的创新思维和与众不同的“创造力”,起到的作用总的看却是“积极”的。只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个性”不受约束,“自由”得到保护,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实实在在地说,退休养老,综合各种因素考量,在中国的优越性更多一些;如果收入比较宽裕,会开车,语言沟通没有大的障碍,在“异国他乡”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在小镇上闲逛了近一个小时后离开,凭借来时乘车途中的“记忆”,自信满满地往回走。没想到出市区第一个岔路口就错开了,走了2-3公里,越走越不对劲。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清扫马路的高个子黑人,立即上前,用蹩脚的英语问路,得到的回应倒是很“认真”,可能是双方“理解”有误,又继续向前行进,经过一个很长的上坡路,仍然没有看见“熟悉”的路标。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发现右前方20多米处的公交车站路牌下,有一个扎着马尾辫30岁左右中等身高的男性正在候车,看模样像是南美人,于是再次上前问路。由于翻译软件准备不足,住地地名也没有记住,交流起来非常吃力。小伙子却不厌其烦,非常耐心地找出其手机上的“工具”,点到“Chinese”处,然后凭借猜测“吾意”,打出中文字幕,我则用“yes”或“no”回应,可还是没有准确的“答案”。着急忙慌间给妹妹打通电话,又经过“几个回合”,终于搞清楚回家的地点。接下来的“操作”行云流水,他挥手拦住了一辆出租车,在手机上点了几下,就示意上车。我让妹妹再次与其通话,才明白是要用车送我们回去,说是钱已经付过了,问多少钱(“how much” ),他摆摆手就是不肯说。无奈,只好与其握手,连声说,“thank you very much”,就乘车离开了。约十来分钟顺利回到了家里。
想想这一个上午的“折腾”,自信,迷茫,无助,素昧平生的路人热情帮助,有“教训”,获经验,更多的是“感慨”(事后听说,此类的“雷锋式”的助人为乐,经常可以遇见)。这就是纽约长岛格伦科夫小镇“半日游”的实况展示,特记录于此,与朋友们分享。2025.11.1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