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2025年11月11日,由中国东方航空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环球网提供媒体支持的“从上海到世界:中外视角共探全球城市文化赋能新路径”活动成功举行。活动汇聚了亚非欧拉四大洲的智慧与声音,来自中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喀麦隆、德国、塞尔维亚、巴西等国约20位学界专家、业界领袖与媒体代表,通过专题研讨与沉浸式文化参访,共同探索全球城市文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案。
会上,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明和中国东航新闻发言人、品牌管理部总经理刘晓东、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出席大会并致辞。整场大会围绕“跨界视角”和“多国视角”展开,与会嘉宾聚焦上海样本探讨“城市文化赋能”的多元路径,共同为如何让上海故事更好地融入全球叙事建言献策。
跨界赋能:上海融入世界文明交流的发展机遇、理论与实践
在主旨演讲环节,学界、业界代表分别从“国际关系与国际传播”“航空+文旅”“世界中国学”和“科技考古”等角度,提出对城市文化赋能的前沿思考。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张骥指出,全球城市和企业需要在中国参与全球秩序的构建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和发展空间。一方面,要更好呈现“四个面相的中国”:传统中国的文化创新、社会主义中国的当代实践、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以及融通世界的中国;另一方面,要开始思考如何呈现世界的文化、传播世界的文化,提供中国对世界的重新阐释。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总经理公丕才系统阐述了“航空+”战略如何赋能城市文化新未来。他介绍,东航不仅联合上海博物馆打造了全球首个“空中博物馆”主题航班,还推出“Shanghai Pass”等文旅产品,推动“旅客”向“游客”再向“常客”的转变,实现“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基于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实践经验指出,从近代到现代,上海在中国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上海始终是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一个窗口。他指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助力上海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则带来了一场关于“丝路考古大探秘”的分享,展示了其团队如何运用前沿科技,让沉睡千年的历史“开口说话”。他指出,通过创新打造全球首套“移动考古实验室”,以前沿的分子与AI考古技术重走丝绸之路,将向全球公众持续展现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史诗。
多国共话:上海作为实践样本的产业解读、传播观察与美学叙事
在主题研讨环节,多国嘉宾围绕文旅产业、赛事运营、区域国别等多重维度,从上海本地视角出发,探讨了区域、全球城市在文化表达、传播与融合中的创新路径。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单蒙蒙基于翔实数据分析了全球旅游业与航空业的复苏态势。她提出,应高度重视国际航线与出入境旅游的互促关系,通过加密传统航线、开拓新兴目的地网络,不仅实现“从上海到世界”,更要推动“从世界到上海”,以航空通达性带动文旅经贸的全面繁荣。
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华群详细介绍了如何以国际顶级赛事为媒,赋能全球城市文化新叙事。她结合F1中国大奖赛启动仪式融入上海“一江一河”景观、ATP1000网球大师赛特许商品融入海派文化元素等具体案例,解读了将城市赛事IP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创新路径。
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副教授何塞·爱德华多·罗萨林(José Eduardo de Salles Roselino Junior)分享了他三次到访中国的亲身经历。他指出,巴西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迅速增长,赴华机票搜索量同比增长216%,社交媒体成为跨文化互动的重要窗口。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高安德(Alexander Garton-Eisenacher)通过对比中欧绘画中截然不同的美学原则,阐释了美学是通往文明核心的窗口。他进一步提出,文化传播应通过营造体验空间,像磁铁一样吸引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副研究员马济民(Salvador Marinaro)重现了拉美文人笔下的早期上海形象。他提出,拉美文学作品中上海“大都会”的繁忙码头和现代交通,提供了理解上海世界主义特质的独特视角。
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项目部主任杨佳结合自身国际传播实践,提出有效的城市叙事应善于将国际受众的“外部”体验,转化为能够主动传播的“内部”故事,从而更生动、立体地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雅温得第一大学副教授莱昂-马里·恩科洛·恩乔多(Léon-Marie NKOLO NDJODO)提出,中国城市在超现代发展中仍保留传统肌理,形成“历史与未来和谐统一”的“中国式后现代”,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印尼项目助理研究员阿迪·普里亚马兹基(Adhi Priamarizki)系统回顾了中印尼文化教育交流的成果。他建议设立专项奖学金,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加强直航与文化产品供给,将旅游热度转化为深度理解。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菲利蒲(Filip D. Filipović)则从在上海生活的成长经历出发,指出中塞民间交流始于青田华商,而今需推动上海企业、高校与媒体加深与塞尔维亚的合作,实现全方位的“走出去”。
在理性讨论之上,本次活动还采用“主题研讨+沉浸式参访”的模式。当天下午,中外嘉宾走进上海博物馆,切身感受上海作为文明交流互鉴典范城市的魅力。整场中外交流活动不仅为全球城市探索文化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也为持续推动城市文化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