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2日,“中国有个曾家山——‘邂逅红叶・舞动非遗’媒体采风活动”在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举行,来自中央、省、市级1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及网络达人齐聚,沉浸式感受“红叶+交通+非遗+民宿”的多元融合发展魅力,见证曾家山以文旅产业为核心、交通建设为纽带、非遗文化为底蕴的经济蓬勃发展态势。
陈平摄
交通为脉,畅通产业发展通道
走进曾荣路改建工程(二期)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崭新的沥青路面平坦宽阔,标线清晰醒目,车辆有序通行,工人正在抢抓工期进行道路配套设施施工。
“以前从汉王洞大桥这里到荣乐养生谷路窄弯多,开车需要30分钟,交通压力特别大,遇上堵车的时候,通行更是困难。”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施朝惠介绍,现在只需要1分钟就能跑完以前半小时的路程。
据了解,该路段全长1.295公里,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40公里。路线起于白羊栈,与在建道路形成交叉,向东延伸至任家梁,最终与荣乐养生谷既有道路顺接。
曾荣路为曾家山文旅产业发展打通了关键脉络。这条连接区域核心景点与外部市场的交通干线,不仅缩短了曾家山与广元市区及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更构建起“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让红叶观赏、非遗体验、民宿度假与农产品销售形成联动效应,极大提升了产业发展效率与辐射范围。
陈平摄
“这次来曾家山,首先关注到曾荣路的建设情况,路面平整宽阔,既方便游客通行,又能让大家随时欣赏沿途风光。”四川新闻网记者李全民表示,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升了景区的可达性,更体现了当地对文旅发展的用心。
红叶为媒,筑牢生态产业根基
曾家山的红叶,既是生态名片,更是产业基石。采风团一行穿行在山林中,漫山红叶或热烈似火,或温婉如玉,在阳光映照下流光溢彩。红叶与青山、村落相映成趣,构成“红叶+乡村”的独特景观,记者和达人们用镜头定格这份原生态之美的同时,更捕捉到景观背后涌动的产业活力。
陈平摄
“曾家山的美,是不可复制的,它的四季都不同,空气很清新,拍照特别出片儿。”在李家镇林海雪苑,广元融媒体中心记者孙红玲漫步在树林中,不时按下相机快门,将漫山红叶定格在镜头中。
作为曾家山文旅产业的核心IP,红叶景观不仅彰显了当地优良的生态禀赋,更成为撬动文旅经济的核心支点。近年来,当地以红叶资源为依托,持续优化观赏路线,完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漫山红叶如火如荼,层林尽染间勾勒出一幅生态与产业共生、非遗与文旅共舞的发展画卷。
民宿为桥,承载乡村增收动能
走进李家镇竹林湾儿、领秀恋山等民宿,只见青瓦白墙嵌于青山绿水间,古朴雅致的建筑与自然景致完美相融。刚踏入庭院,“十大碗”的香气便扑面而来——粉蒸排骨香味四溢、坨子肉色泽红亮、鸳鸯扣肉软糯爽口,一道道朝天特色美食整齐摆放,让采风团成员直呼“馋到心坎里”,空气中弥漫着乡村民宿的烟火气与独特韵味。
陈平摄
曾家山民宿早已跳出“住宿”单一属性,以“民宿+美食”为核心,串联起乡村文化展示、非遗体验、农产品销售、农事采摘的多元业态。当地村民盘活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既能当管家、做厨师实现“家门口就业”,加入李家狮舞锣鼓队的村民,还能在民宿庭院为游客表演,额外赚取劳务收入。
依托曾荣路交通红利,沿线民宿年均入住率稳定在70%以上,高端民宿在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火爆客流不仅带火了民宿生意,更让十大碗、鼎锅炖腊肉腊肉、野草莓饼等特色美食出圈,带动周边餐饮门店营收翻倍,核桃、甘蓝等农产品年均销售额增长20%以上。如今,曾家山已形成“民宿引客、美食留客、就业增收、反哺非遗与产业”的良性循环,让乡村振兴的动能持续涌动。
非遗赋能,激活产业文化附加值
作为曾家山非遗文化的代表,李家狮舞锣鼓在此次采风活动中成为“流量担当”。
在李家镇第二小学,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身着艳丽服饰的非遗传承者们腾跃、翻滚,时而威风凛凛展现“雄狮争霸”,时而憨态可掬演绎“狮子戏球”,引得采风团成员阵阵喝彩,手机、相机纷纷对准表演队伍,将非遗文化分享至社交平台。
“我13岁时就开始练习狮舞,现在又教授这些孩子们学习狮舞,大家一起努力,把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市级非遗李家狮舞传承人刘超表示,希望通过努力,能让这项非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让非遗从‘文化符号’转变为‘经济资产’,为文旅产业注入深厚文化内涵与持久经济活力。”朝天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曾家山以交通为纽带,整合沿线资源,培育“红叶观赏+非遗文化体验+民宿度假+农产品采购”的一站式旅游产品,推动文旅产业从“单一观光”向“综合消费”转型。如今,文旅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直接带动就业超万人,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经济动力。
(冉金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