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沁
来源/迈点
图源/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近年来,中国文旅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4年国内旅游人次56.15亿,总花费达5.75万亿元,人均消费1024.04元创历史新高。“文旅+”成为各地推动经济转型、激活区域活力的核心抓手——从网红城市的流量争夺,到非遗技艺的场景化活化,从乡村旅游的遍地开花,到主题乐园的密集布局,文旅市场“火热”的背后,是各地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迫切探索。
然而,在这片火热之下,文旅产业的深层困境逐渐显现:同质化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顽疾”。许多地区陷入路径依赖,要么扎堆复制“网红打卡点”,玻璃栈道、天空之镜从南到北屡见不鲜;要么机械挖掘“非遗故事”,缺乏深度转化的民俗展演,手工体验沦为“走马观花”;还有不少景区依赖门票经济,体验单一、互动薄弱,难以留住游客,带动民生。这些不仅让游客审美疲劳,更浪费了优质资源,制约了文旅产业对区域发展的带动效能。
不过,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汉江之滨的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手握“全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这一不可复制的“地球遗产”,公园以恐龙地质遗迹为核心,以科技赋能为手段,正在将8600万年前的古生物标本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带动民生的“活资产”。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在文旅同质化的浪潮中,“独特性”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许多景区之所以陷入困境,根源在于缺乏“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支撑,只能在表层形式上跟风模仿。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破局之道,始于对自身地质遗产极致价值的挖掘——以恐龙蛋化石遗迹为根基,从资源、文化、功能三个层面,构建起他人无法复制的文旅内核。
第一,资源独特性。郧阳恐龙蛋化石群是“全球独一份”的地质瑰宝。不同于其他恐龙产地以骨骼化石为主,这里的化石群以“规模大、保存完整、龙蛋共生”三大特点,震惊学界:化石群分布面积达4平方公里、裸露地表的恐龙蛋超7000枚,保守估算总储量达30余万枚,密度全球罕见。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
难得的是,公园采用“原地保护、原位展示”模式,完整保留了8600万年前恐龙产卵的原始地貌,避免了化石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科学信息损失,遗址馆还因遵从了“自然环境与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而成功入选2016 年“全球十佳公共建筑”,成为国际公认的地质遗迹保护范例。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遗址馆
与此同时,这里发现的“龙蛋共生”遗迹,不但可以为国家乃至国际研究恐龙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而且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科学价值 + 稀缺性”的双重属性,让郧阳从根源上摆脱了“同质化竞争”。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恐龙骨骼
第二,文化挖掘性。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没有停留在“展示化石”的浅层阶段,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文旅内容”,让恐龙文化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许多景区的文化挖掘往往流于“讲故事”,缺乏科学支撑与独特表达,而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建立了“中国恐龙蛋研究中心”,将抽象的科研结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体验,比如通过“小小化石修复师” 课程,依托科研团队开发的专业工具,让游客亲手参与化石清理,在实践中理解“化石如何为地球历史断代”。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化石群
这种“科研引领科普、科普活化文化”的路径,让郧阳的恐龙文化不再是“空泛的符号”,而是有科学依据、有互动体验、有情感共鸣的“活文化”——这正是其区别于其他“恐龙主题景区”的核心差异。
第三,功能差异化。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跳出了“要么保护,要么开发”的二元对立,构建了“保护-科研-文旅”三位一体的功能体系。当前许多景区要么重开发轻保护,导致资源破坏;要么重保护轻利用,让优质资源“沉睡”。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而郧阳坚持“保护优先、科研为核、文旅赋能”: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入100余万元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防范人为破坏与雨水侵蚀;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30余万人次研学团队,开发各类科普课程;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所有体验项目均围绕“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展开,避免了“为娱乐而娱乐”的浅层化。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研学活动
这种功能定位,让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是旅游景区,更是“地质科研平台”“科普教育基地”,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其在文旅市场中独树一帜,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
破解了“同质化”难题后,如何让“独特资源”转化为“优质体验”,是文旅项目留住游客、提升口碑的关键。
传统地质公园普遍面临“静态展陈、互动薄弱、体验单一”的痛点——游客看一眼化石、听一段解说就离开,难以形成深度记忆与情感连接。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应对之策,是以“科技赋能”为突破口,从“展陈—互动—服务”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将“静态化石”转化为“动态场景”,让游客从“被动参观”变为“主动探索”,实现体验感的质的飞跃。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恐龙足迹
在突破传统展陈模式上,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将科技与保护深度融合,既提升体验又守护遗产。它的每一项技术都围绕“科学呈现+化石保护”展开:遗址一号馆的“魔法眼镜”透明屏系统,通过AR技术还原恐龙蛋化石产生的全过程,同时设备亮度经过科研团队校准,避免光辐射损伤化石;地质博物馆的裸眼3D剧场,以“恐龙灭绝”为主题,结合环绕声效与动态座椅,让游客“置身”白垩纪末期的地质灾难现场,同时通过旁白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理念。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博物馆裸眼3D剧场
与此同时,公园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恐龙蛋化石数字库”,将化石的三维数据存入系统,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放大观察化石细节——这既避免了化石频繁展出的损耗,又让科学信息传播得更高效。
在沉浸式互动体验设计上,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让“游客成为参与者”,实现从“看”到“做”的升级。当前文旅行业的趋势是体验为王,但许多景区的互动停留在拍照打卡层面,缺乏深度参与感。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从游客需求出发,设计了多层次的互动场景:“研学笔记”集成红外反光标记与RFID芯片,能让游客“召唤”出古生物动态影像,定向音箱同步播放中科院专家录制的专属解说。
图注:地球圈层结构AR
遗址二号馆的虚拟数字人“阳阳”,能够基于AI智能对话,既能解答“恐龙蛋如何分类”的专业问题,也能根据游客年龄推荐游览路线。
图注:遗址二号馆的虚拟数字人“阳阳”
“史前部落”AR 沉浸体验馆则通过场景构建,让游客“穿越”到8600万年前的郧阳,模拟恐龙筑巢、产卵的行为,甚至能“亲手”搭建恐龙巢穴。
这一套流程下来,游客早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恐龙故事的参与者,极大地提升了体验的记忆点。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恐龙骨骼
在智慧服务体系构建上,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致力于从全流程体系出发,让科技融入游览的每一个环节,其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指挥体系:线上开发“云地图导览系统”,实时显示游客位置、推荐个性化路线,还能查询化石的科学背景。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时空隧道
线下扫码解说覆盖所有展项,支持“儿童版”“专业版”“外语版”等多版本切换,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管理人员通过“智慧调度平台” 可实时查看景区人流密度,及时疏导聚集区域——2024 年国庆期间,该平台让游客平均等待时间缩短 40%,投诉率下降 60%。这种“从体验到服务” 的全流程升级,让郧阳的文旅服务既高效又人性化,进一步强化了游客的好感度。
文旅产业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止“圈粉游客”,更在“赋能民生”——让优质资源从“静态存量”变身“发展增量”,让当地居民实打实共享文旅红利。对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而言,核心是让这份稀缺地质遗产,从“高冷科研标本”解锁“惠民民生资产”的新身份。
锚定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公园以“政企合作+区域联动+IP深耕”三维路径为支撑,正实现“遗迹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其背后的价值转化逻辑与未来潜力,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范本。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首先,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可以依托“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武当山旅游圈”的区位优势,与周边景区联动发展,形成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旅游集群。推动恐龙文化在研学上的深度拓展,以及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既可以构建“地质+教育”的可持续生态,又可以让游客在体验地质遗产的同时,感受郧阳的民俗风情,最终实现“以公园带产业,以产业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研学活动
其次,IP价值的深度开发,也将助力打造“郧阳恐龙”的独特品牌符号。目前,国内恐龙主题景区多停留在“观光+游乐”层面,要么资源不够丰富,要么IP辨识度不足,而郧阳则可以依托“8600万年原地化石群”“龙蛋共存”等独特资源,开发差异化文创产品。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研学活动
而从更长远来看,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IP 开发将不再局限于“门票收入”,而是延伸至研学、文创、数字体验等领域:比如依托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资质,可进一步扩大研学团队规模,带动研学配套服务就业。
通过开发“恐龙蛋复刻模型”等文创产品,培育本地文创加工产业,形成“IP 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这种“IP 驱动多产业”的路径,将让地质遗产的价值持续释放,为地方创造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
最后,政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将持续激活民生价值。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机制发挥了有效作用,当地政府以5000万元配套资金,撬动社会直接投资约3亿元——用“小政府投入撬动大社会资本”的模式,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通过企业的市场化运营保障了项目活力。
图注: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未来随着三期项目建成与恐龙文博园落地,社会资本的持续投入将进一步完善景区设施、提升接待能力,预计能带动年接待游客量从“千万人次”向更高规模突破,进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地方税收。对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而言,这种“不破坏生态、靠资源造血”的发展模式,既守住了“清水北送”的生态底线,又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可持续的路径。
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实践与规划证明,文旅融合的核心不是“跟风复制”,而是“挖掘独特资源、创新体验形式、链接民生价值”。它以恐龙地质遗迹打破同质化,以科技赋能升级体验感,未来更将通过文旅融合的深度推进,推动“科研资源”向“民生资产”转化——这不仅是“郧阳样本”,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将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价值,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特色产业驱动”的路径。
未来,郧阳还将推进“国际恐龙科普研学基地”建设、开发“白垩纪元宇宙景区”,让游客通过VR“穿越”到8600万年前的郧阳,持续探索“科研保护—文旅体验—民生增收”的共生模式,力争成为“全球地质遗产活化利用的中国标杆”——这既是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愿景,也是时代赋予这份8600万年地质遗产的新使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非迈点网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