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初老婆喊我跟团去老挝,我心里直犯嘀咕——好好的假期,何必往陌生地方钻?可等真落地万象市、转道万荣县、小住琅勃拉邦,才惊觉自己险些被偏见蒙了眼——原来这片土地藏着幅实打实的水墨画卷。
推开酒店窗户,云雾似浓墨在青峦这张“宣纸”上缓缓晕开,泳池漾着天青色的涟漪,雨后的红云悬在芭蕉叶与椰林间,蓝、绿、绯三色在天地间泼洒碰撞,心情霎时亮堂得像被擦过的玻璃。更熨帖的是饭菜,辣得地道爽利,一口下去便知,厨子准是摸透了咱们湖南人的脾胃。
导游笑着揭秘:“老挝这些气派的酒店、宽阔的马路,还有飞驰的铁路,大多是中国制造。这条通道上最活跃的身影,十有八九是咱们湖南老乡。”听他这么说,我不自觉挺直了腰板——原来在老挝,“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精神,早把当年的穷山僻壤,翻成了片热腾腾的新土。
导游讲的第一个故事把我逗乐了:“你们湖南人精明得很!头回帮我们拆旧木屋,免费盖砖瓦房,只收几根红木梁当‘工钱’。转头把红木做成家具卖上价,赚了第一桶金;又瞅见山里人看病难,拿这钱开医院、做药材生意,把山货盘成了宝贝,乡亲们都喊他们‘湖南菩萨’。”我笑完心里却暖融融的——哪是什么“菩萨”,不过是湖南人“先舍后得”的狠劲:肯吃亏,方能谋大局。
第二个故事听得我血脉偾张。有位湖南汉子扎进波乔省“金三角经济特区”,押上全部家当,带着工人砍芭茅、睡窝棚,三年啃下5万亩荒山种植橡胶,又建胶厂、请专家。如今成了老挝最大的替代种植示范园,村民收入翻了十倍。
最提气的,是邵东老乡的“逆袭传奇”。1999年,一个邵东后生揣着几百块钱,挑着箩筐扎进老挝北部。语言不通就比划手势、按计算器;饿了讨口糯米饭,困了睡屋檐下,一年走烂鞋底跑遍村寨。攒下本钱后,他先搞水产养殖,又搭上中老铁路快车,把“湖南鱼”送进了万象超市。如今公司年进出口额过亿。
说到邵东人,导游特意让司机绕到
返程时,车子又经过三江街口。望着热气腾腾的街面,想起出发前自己的嘀咕——“这儿有啥好看的?”不禁哑然失笑。老挝还是那个老挝,却因一群“霸得蛮”的湖南同乡,让我看见比山水更动人的中国温度。我朝满街的中文招牌挥了挥手,心里默念:“山再高,高不过湖南人的脚底板;路再远,远不过湖南人的一口气。”(图/文:刘文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