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00多年的建城史中,成都以优渥的自然禀赋、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并保存了大量古树名木,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遗产,是蜀地风物的重要代表,也是文明的活化石。
小园将持续带大家走近公园城市里的那些“最美古树”,一起发现它们背后光阴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大邑县大鹏村。
在大邑县䢺江镇大鹏村,一棵名为太鹏鲸柏的罗汉松,已静静生长了2000余年。它树高20.54米,胸径1.9米,冠幅如云,因其树的形态如塔柏巍然,松针背面反射荧光似鱼鳞,故得名“鲸柏”。
罗汉松—太鹏鲸柏
古书中的“骑鲸柏”
据档案馆资料,有近20部古籍曾记载过它的身影。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宋朝祝穆撰写的《方舆胜览》:“骑鲸柏,在凤凰山紫柏十围,根盘巨石之上,如骑鲸柏然。”
这一记载,不仅勾勒出古树盘石而生的奇绝姿态,更赋予其“骑鲸”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文化意象。
文献《方舆胜览》
元代《翰墨全书》与《群书通要》相继收录此条,将其作为蜀地风物的重要代表。明代《蜀中广记》《大明一统志》《潜确居类书》等典籍中也屡见其名。
清乾隆年间,大邑县令宋载为修县志,曾实地考察太鹏鲸柏,并写下了著名的《晋原八景》组诗,其中的《凤凰鲸柏》写道:
紫柏森森不计年,凤凰遥度暮山烟。
公余拾翠春相问,欲向骑鲸上九天。
而太鹏鲸柏所在的凤凰山,旧有凤凰禅院,树与寺相伴,木与禅相生,进一步丰富了其作为“灵树”的文化意涵。它从地理标志,成为了古代信仰、文学与方志传统交织而成的一处精神地标。
凤凰禅院遗迹
人与树的共生记忆
“早在几年前,我们这个村是没有名字的,”村长回忆道,“1950年成立时,第一个名字叫太鹏村。后来因为山系像大鹏展翅,加上这棵古树,才改名为大鹏村。”古树的根,不仅扎进史书页隙,也深深延伸进一代代村民的生命里。
村以树名,树随村传。这棵见证了二十个世纪风云变幻的罗汉松,早已成为村民心中的精神图腾。
一位村里的老人说:“人们一般称它为‘仙树’,四季都有人来祈福、许愿。这棵树因为保护得很好,也比原来好看了,更显茂盛了。”
有趣的是,大鹏村里八九十岁、甚至百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村民们笑谈,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这棵千年灵树,为大家带来了健康与长寿。
古树与村民,仿佛达成了一种生命的默契与共荣。
守护、传承与反哺
如今,这棵古树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成都的园林人以专业与匠心,默默延续着这一“绿色活文物”的生机。
古树修复保护现场
2007年,太鹏鲸柏入选“成都市十大千年树王”;2020年,更进一步入选“四川省十大树王”。
守护古树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园林绿化部门为它定期体检、修枝,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设备。
而年轻的村民们则通过直播,让古树声名远扬,也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它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资产,又是乡村振兴的宣传名片,”一位年轻人说道,“这棵树,是我们这里的风水树,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家园。”
一树立千年,一木载文明
下一次
当你遥望雪山
不妨也到大邑大鹏村
听这棵“骑鲸柏”静静地讲述
那跨越千年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