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塘栖城镇核心段)东、西段工程顺利完工并正式开放,标志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实现全线贯通,一幅崭新的运河画卷在市民与游客面前徐徐展开。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交通集团作为项目建设主体,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护、传承、利用”三大原则,系统挖掘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价值,自2021年起高标准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全力打造彰显临平特色的“运河文化名片”。截至目前,已先后建成大运河郊野段、水上客运中心、塘栖城镇核心段等重点项目,有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提升。
组稿 刘瞰 吕波
■聚焦文脉传承 绘就保护发展新画卷
这里不仅是文化长廊,更是全民共享的休闲空间。旧厂区华丽变身,乒乓球馆、篮球场、轮滑场点燃运动活力,闲置地、边角地披上新绿,依托水上游线有机串联绿地开放空间与功能区块,构建连贯有序的公共游憩体系。如今,31.6公里郊野绿道蜿蜒向前,168万平方米沿线环境焕然一新,1个游船码头、6个节点公园、22个停车场、19个驿站错落分布,构建起连贯有序的公共游憩体系。
据悉,区交通集团以整体性保护为根基,通过深入梳理运河沿线文物古迹、工业遗存等珍贵资源,排摸超100处物质文化遗产,精心编制文化遗产分布图集等举措,织就一幅“保护与活化共生、自然与人文相融”的美好画卷。推进热电厂烟囱等工业遗存景观化改造,完成何思敬纪念馆等多处文化设施修缮与功能提升,实现文化遗产应保尽保。此外,集团还深挖漕运文化的厚重底蕴、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三家村藕文化的乡土韵味,通过节点公园、景观雕塑、码头驿站等载体,将这些独特文化印记巧妙植入绿道肌理。郊野段绿道有效串联三家河渡、鸭兰星火、雷家桥古纤道、东湖运河段二期等重要景观界面,一步一景皆是诗画;核心段及水上客运中心融合工业遗风与现代设计,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
■强化统筹推进 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针对沿线不可移动文物密集、征迁范围广、用地性质复杂等难题,区交通集团逐级对接国家及省市文物局,联动区级部门、属地镇街、沿线村社及企业,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为项目顺利实施筑牢基础。建设前期,累计解决村级留用地、征迁等问题20余个,完成22 户农户、83 家企业征迁,征地1465余亩。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作为典型的线性工程,具有跨度长、界面广、环境敏感度高等特点,为确保工程在复杂条件下顺利推进,集团靶向施策,将项目划分为郊野段(含东湖运河段、崇贤塘栖段)与核心段,通过分阶段、分节点实施,保障整体工程有序进行。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面对绿道全线敞开式施工所带来的点多面广、人员调度复杂、多工种交叉作业等管理难题,集团优化施工方案、强化组织协调,在保障进度与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同时,科学应对持续高温与梅雨的双重考验,高温期采取分时段精准灌溉,梅雨期则提前疏通管网、加装抽水设备并增施有机肥以提升植物抗性,统筹做好了抗旱防涝工作,持续巩固了绿化成果。
■推动融合发展 激发区域共富新动能
塘丁超水上游线的开通运营,不仅串联起超山、塘栖古镇、丁山湖湿地等优质资源,更引入游船研学、汉服体验、非遗展示等多元业态。依托梅花季、杨梅季、行走大运河等品牌活动,运河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持续提升,推动运河IP实现“破圈”传播。与此同时,郊野段、水上客运中心、核心段等项目相继建成,一条贯通东西的滨水绿道全面呈现。绿道有效链接城市生态空间,构建起完善的城市生态网络与游憩体系,充分满足群众休闲、运动、观光等多元需求。
这条绿道以健身休闲为主导,兼具慢行交通、文化展示、生态维护等多重功能,为群众打造出“家门口的慢生活圈”,持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它不仅激活了沿线发展活力,串联起塘栖古镇的市井风情、超山景区的四季美景、丁山湖湿地的自然野趣,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更带动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非遗体验等业态蓬勃发展,既丰富了市民的休闲选择,也为村民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
作为大城北地区运河综合整治的关键项目,其建成进一步促进了大城北板块的协同发展。通过生态提升、文化彰显与文旅能级跃升,临平独具魅力的城市气质不断塑造,为新时代临平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结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全线贯通,不仅重塑了运河沿岸生态与文化风貌,更成为推动区域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下一步,区交通集团将持续推进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进一步优化运营管理,丰富业态布局,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展示临平形象、惠及人民群众的“金名片”。
来源:今日临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