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一场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题学术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国内多位文化遗产及考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主旨发言、案例分享等形式,共探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此次活动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遗址管委会和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四川多家文博单位的9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
活动立足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设置了三大主旨发言环节,覆盖跨文化比较研究、遗产地保护利用与管理、考古发掘与社区互动等关键议题。
在“国际视野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环节中,泰国艺术大学教授帕克蓬·汶通猜从世界遗产班清考古遗址和普普拉巴特历史公园的旅游设计到遗产所在地乌隆他尼府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强调遗产保护、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遗产活化提供海外经验。
帕克蓬·汶通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卫东聚焦三星堆与越南冯原文化的考古实证,通过牙璋、石戈、“T”字形环、玉瑗、玉环等玉石器展现的相似性和深层联系,揭示了早期成都平原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和互动。
紧接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马来西亚国家委员会前主席张建文,以成都鼓楼清真寺的保护实践为例,探讨了传统建筑的保护策略,认为保护工作不仅依赖于政府政策对建筑实体与文化的双重守护,更关键在于充分尊重文化内涵的审慎修复与合理利用。
张建文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科学委员会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保护硕士项目负责人陈国林,依托白酒、三国文化、蜀道、三星堆、金沙等四川案例,梳理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社会共享”为核心的“四川模式”,以及对未来的行动建议。
泰国艺术大学教授萨拉武特·平通则借助岩盐工艺、渔筏改造等不同背景的案例研究,介绍了如何通过设计艺术和科技手段保护文化遗产建筑,并展示了建筑与艺术设计在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萨拉武特·平通
下午的主旨发言主要聚焦“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汤众副主任以“文物、城市与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为题,探讨了如何让保护工程融入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赋能长远发展。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张恩强分享了泉州以“一个保护管理协调机构、一部法律、一个管理规划、一套制度、一个管理模式、一项经费保障”等“六个一”体系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探索经验;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副主任杨瑞则分享了西夏陵世界遗产在文物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常态化安防、展示提升等方面的经验,展现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地协同管理机制和遗产活化路径。
张恩强
“文化遗产地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环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刘笑池介绍了三星堆燕家院子地点的最新考古发现,为三星堆古城的功能布局、不同遗址地点的关联关系等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田剑波副研究馆员从遗址概况、遗存要素、分期年代、聚落结构等方面分享了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公众深入理解古代成都及其与周边区域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线索。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董静、金沙遗址博物馆专职副书记郑漫丽则分别阐释了三星堆、金沙遗址与社区的互动实践,展现出“让文化遗产赋能美好生活”的四川探索。
活动现场
在对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之后,泰国艺术大学的帕克蓬·汶通猜教授与萨拉武特·平通教授对两馆的文物保护利用和展陈方式印象深刻。
萨拉武特教授还建议金沙进一步激活遗址园区空间叙事能力,通过打造生态景观长廊、举办各类主题节庆活动等方式,将其营造为开放式的“立体科普空间”。帕克蓬教授则更关注互动体验的提升,希望引入更多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设施,丰富研学内容,使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在金沙获得更深入的参观体验。
12月5日起,金沙遗址博物馆将启动建馆以来的首次综合提升。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来自国际同行的真知灼见,也将为金沙遗址下一步的提升工作提供借鉴。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袁诗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