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坐落在成都市区的杜甫草堂,人们都知道这里曾是“诗圣”杜甫的寓居处,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也许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草堂里,还隐藏着这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3年,在国家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举办的“双百”(“100株中国最美古树”“100处中国最美古树群”)推选活动中,散落在杜甫草堂里那些林林总总的古树脱颖而出,跻身“中国最美古树群”的行列。
▲杜甫草堂正门(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游览草堂,如果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草堂中那些经历过岁月历练的古树踪影。从草堂正门进去,在大廨前,有两株高大的黄葛树。看树上的铭牌,它们可是树龄长达300年的古树。参观完草堂,走出南门,也有两株挺拔的银杏树,其中一株,树龄居然也有300年之久。此外,在草堂的工部祠、诗史堂、柴门、水榭、茅屋景区、草堂书院、园林区等处,一不留神,都会与悠悠古树不期而遇。
▲银杏树(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这些古树与其他郁郁葱葱的树木一道,为草堂撑起一片绿荫,让草堂显得典雅、端庄、静谧、多姿。
与其他“中国最美古树群”相比,杜甫草堂的古树数量不算太多,但却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纵观大多古树群,一般是由单一树种组成的。如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古树群,是由34株古樟树组成的;河南登封中岳庙古树群是由330株古侧柏组成的;四川峨眉山古树群是由220株古楠木组成的……此外,还有银杏、桂花、香榧、荔枝、银杉等单一树种形成的古树群。然而,草堂古树群数量虽然只有近百株,但品种却较为丰富。草堂的古树,既有3亿多年前就存在于地球,现已经被列入珍稀树种的银杏,也有树干粗壮、浓荫蔽日,活跃在四川城乡的黄葛树,还有楠木、樟树、罗汉松、无患子、皂荚树等等,呈现出鲜明的生物多样性特色。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可以产生一定的免疫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久性,让林木更加健壮、葱郁、长寿、秀美。由此可见,成都先民的智慧。他们早已经知道,在绿化植树时如何实现不同树种的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杜甫草堂古树(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草堂古树群的树龄平均在230年,与很多古树群相比,树龄算不上历史最为悠久。但是,透过这些古树,也可以看到成都人前赴后继,不断为杜甫草堂植绿添绿,从而保证了这处文化圣地始终光芒四射。草堂保存下来历史最久的古树,是工部祠前的罗汉松,树龄长达400余年。经推算,这株罗汉松的栽种时间应该在1620年前后,即明末泰昌、天启年间。当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王朝已经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况,但成都人依然为草堂植树,可见他们对诗圣的景仰之情!
而草堂大廨前的黄葛树、南门外的银杏树,树龄都在300年以上。经推算,这属于清康熙时代,栽种时间应该在1680年前后。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当时的历史:明末清初,张献忠三进四川,对成都进行了多次屠戮。据清代顾山贞所著《蜀记》介绍,张献忠对“成都一带川之西南北俱剿杀烧毁”,出现了“千里赤地,人影绝迹”的惨状。成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城区房舍尽损,空无一人,老虎等野兽在街头游荡。清王朝占领四川后,并没有把省会设在成都,而是设在川北的重镇阆中;直到战争彻底平息,民生渐次恢复以后,才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将省会迁回成都。这也说明,从省府迁回成都开始,对杜甫草堂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饬修缮,在草堂里新植了若干树木,从而让草堂至今留存着先民栽种的古树。
走进草堂古树群会发现,草堂里最多的古树是樟树。树龄一般在120年左右,其栽种时间大概在清末到民国初年之间。这些古樟树虽然树龄最短,但树干最为高耸挺拔,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在草堂访问古树时,在草堂书院外,发现了一株特别的樟树:粗壮的主干两侧,分别长出一枝细干,形成“一母抱二子”的奇观。
▲樟树树牌(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草堂的古树群,既是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是一道厚重的人文景观。大家知道,从759年来到成都,到768年离开成都,杜甫前前后后在成都浣花溪的茅屋居住了近五年时间,留下了240多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不少都与树木相关。
这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在草堂居住期间,就种植过桃树、李子、黄梅、桤木、竹子等品种多样的树木,而且为其中的不少树木写下了诗篇至今流传。草堂古树中的楠树与松树,都有杜甫遗留的诗篇。杜甫在寓居草堂的第三年,即761年,曾先后写过两首楠树诗。
一首为高楠:“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 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的浣花溪畔,就生长着若干楠树。杜甫经常坐在高大的楠树下,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憩与放松。
而另一首《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却如是说:“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 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 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 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从诗中可知,一场狂风骤雨将一株古老的楠树连根拔起,杜甫为此伤心不已,居然感叹道,由于没有楠树的庇护,“草堂自此无颜色”。
今天,当我们面对草堂那些饱经沧桑的楠树,再来品读杜甫的诗歌,对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能加深理解!
▲杜甫草堂中的古亭(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草堂仅存不多的罗汉松,目前是树龄最长的古树。其树龄最长者达400余年,最短者也有300余年。翻阅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诗篇,不难发现其中也有“松”的篇章,杜甫定居草堂不久,就开始大量栽植树木,在这首《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的诗歌中,就讲述了他向担任绵竹县令的好友韦续讨要松树苗栽种的情况:“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爆发战乱等原因,762年秋,杜甫离开成都,辗转流寓梓州、阆中等地,直到764年才返回浣花溪畔。这时他发现,几年前栽下的松树,已蓬蓬勃勃。于是他欣然写下了《四松》一诗。诗中道:“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 终然掁拨损,得愧千叶黄? 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 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足为送老资,聊待偃盖张。 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诗中既有对松的期许,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要指出的是,杜甫当年栽种的,到底是罗汉松还是诸如巴山松、马尾松呢?似乎一时找不到答案。不过,站在草堂工部祠前,抚摸树干斑驳的罗汉松,脑中依然会浮现杜甫的不朽诗篇!
应该说,草堂的古树,已经与草堂的厚重历史、灿烂文化融为一体,是草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愿有更多的人在游览草堂时,不妨走近这些古树,与之亲密接触,或许能从古树所散发的旺盛生命气息中,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