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点30分的武威与北京日差大约2个多小时,天大亮。出武威文庙我开个共享单车,准备逛逛凉州城。打出租车从客运站来文庙,路过凉州南城门,我说有南城门就应该有钟楼,司机说有。我就边骑车,打听钟楼的位置,穿越几条街道,在城东北隅,方找到了钟楼。原来它是大云寺的钟楼。
钟楼正在关闭维修,前边摆放着很多装修材料,大门紧闭,售票处、进入验票的角门楼还在,看来这里是个经营性的单位。
从外边看钟鼓楼没有维修,还原样矗立着。此时,装修人员在休息,我从东边装修人出入的地方走了进去,与这里施工负责人招呼,说远道从北京来的,进行参观一下。他欣然同意。我走进寺内参观,为了安全,他还陪我。
据他介绍这里原来是武威大云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名宏藏寺。到唐代武则天时期更名为大云寺。西夏国时候又称之为护国寺。北宋景德年间曾进行过维修。到了元代末年,遭到兵燹,大云寺被毁。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有募主僧沙门志满,经16年募化主持重修了大云寺。后香火不断,兴盛不衰。1927年武威大地震,寺院破毁,可是唯钟楼岿然不动。为凉州八景之一。
我重点从外表观看钟楼。它建在9米高的砖台基上,其底约125平方米,台基上耸立着一座檐牙高翘、雕梁画栋的木质楼阁。楼为二层,四周绕廊,重檐山顶,五彩斗拱,下饰风玲,共有28根红色立柱支撑,其中一层12根,二层16根,上下共挂有八块匾额,上层有“声震蒲牢”、“绣挹天山”、“钟鼓楼”、“金奏高宣”四块;下层有“大棒喝”、“慈海鲸音”、“声震陇右”、“玉塞清声”四块。八块匾额字体不一,各有特色之气势不凡,为古钟楼增加了不少韵味。
二楼正中悬挂一口大铜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大云寺碑记》称此钟:“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兼铸其中,真神物也。如响震之,则远闻数千里,发人深省,为郡脉大助之”。呈黄色,鼓腹,铸六耳,钟钮铸蒲牢像。钟通高2.26米,口径1.15米,厚12厘米,重约5吨。钟体上饰有图案。线条丰满流畅,生劲传神。
寺内院里,正在维修的建筑,是1981年迁移来的明正德五年创建的原火神庙大殿一座;清乾隆年间创建的原山西会馆春秋阁及东西两廊。主体没有变化,我分别参观了外貌,又到西侧摆放的一排古碑石,有的能看到碑文,有的模糊不清。然后,离开武威钟楼。
骑在车上,回首望去,武威钟楼,挺抜巍峨,廊楹彩绘,高高矗立,雄伟壮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