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晴 温度:18-27℃
昨天晚上在下司古镇转了转,巍峨的清代牌坊和廊桥在诉说着古镇往昔的繁华。
两百年前,南来北往的商人们为了祈求商业繁荣,在古镇内立起两座牌坊。牌坊之上,八仙的传说故事与古镇商业名人的辉煌历史被匠心独运地雕刻成精美图案。
如今,铁路、公路运输兴起,水路运输完全没落,下司早已淡出商圈。牌坊下来来往往的游客代替了往日的马帮和驮夫,本地商贩们的服务对象也由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变为来自东南西北的游客了。
上午又在下司古镇转了转。几乎没有游客,古镇很安静。
虽然雾气给小镇增添了静谧,但却更难以体会到100年前下司古镇的繁华。
下司古镇历史上素有“小上海”之称,可见其往昔商业的繁荣。同其他历史上繁荣过而今大都消沉的古镇一样,都是因为交通的变迁,可谓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下司古镇位于清水江上游马尾河段,顺江可达两湖、江浙,逆水可至都匀,向东连接凯里、雷山,向西通往贵阳、安顺及云南,成为黔东地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门户 。 因航道和物产的原因,都匀地区物资极少通过清水江运输,下司就成了清水江上最上游的水陆码头。
在主要依靠水路运输的时代,贵州土特产运往湘鄂各省时,多集中到下司上船,由水路转运至洪江、常德,过洞庭湖直达武汉。湘鄂赣的棉花、棉纱、土布、药材、瓷器等货物也用船逆流而上到下司起岸,陆运到贵阳、安顺等地。
因此,当年的下司成为云、贵、湘、鄂诸省货物的一个转运点,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货物的集散地。
当时,下司镇上楼房鳞次栉比,连同附近村寨,人口近万,俨然一副“小上海”的景象。
我前年去湖南洪江古城,特别惊讶于洪江解放前的商业繁荣。而其商业繁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是西南木材、桐油、鸦片等物资的集散中心。
而洪江古城的中转物资,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下司古镇。
下司古镇在明清时期就是贵州重要的木材贸易中心,其杉木因品质优良被选为紫禁城建筑材料,通过清水江水运系统辐射全国,其中洪江就是重要的节点。
当时,王寨(锦屏)、洪江的木商常住下司,通过委托行户深入上游的瓮城河一带和丹寨南皋的摆泥河,下游的舟溪、里禾一带的汶南河(到凯里菩萨寨汇入清水江)林区代购木材,待溪水泛涨时放散木到清水江起岸,扎成木排后直运洪江。木材交易量之大可用“见排不见水,见船不见江”来描绘。
据麻江县志《大事记》记载,“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下司发展成清水江上游新兴商业口岸”。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到达极盛时期。
当时,下司商帮云集、行栈众多。著名的商帮有本省的贵阳、安顺帮,外省的江西帮、福建帮、云南帮,湖南的湘乡、宝庆帮,湖北的汉口帮等。这些商帮在下司先后建有同乡会馆,如江西会馆的“万寿宫”、两湖会馆的“禹王宫”、福建会馆的“天后宫”、江浙会馆的“三元宫”等。各大商号主要经营布匹、棉花、棉纱、桐油、牛皮、五倍子等
旧时,贵阳、安顺等地到下司交通不便,陆路运输多靠肩挑马驮,下司的马店也为数不少。下司市场繁荣时,马帮每日往来三、五百匹于下司一贵阳一云南一四川之间,最多时超过千匹。
马帮多数时候是驮鸦片和盐。川盐(四川岩盐)由遵义经瓮安、牛场、鸡场等地人挑马驮到下司。驮烟马帮一般二三百匹,有时则多达上千匹,把云南和贵州的大烟集运到下司。
另外,本地及邻县八寨(丹寨)、三合(三都)、摆金、平越(福泉)、炉山等地的土特产桐油、五倍子、杜仲、黄柏、牛皮等也集中在下司装运。
可以想象得到,如此多的物资、人员和驮马每天都穿梭在下司古镇,该是怎样的一幅热闹、繁华的景象。如同洪江一样,下司也可谓是“烟火万家,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是为巨镇。”
其中最能反映当年繁荣的建筑,当属两湖会馆和广东会馆。
随着水运地位的边缘化,古镇褪去繁华,一度归于平静。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古镇又起喧哗,而且随着大批水泥钢筋内核的仿古建筑层层延展开来,稀释了古镇保持了几百年的古朴蕴含。
下司镇居民旧时以苗族为多,居住于深山峻岭之间,林深茂密、山高路险,野生动物较多,故而苗族有着打猎和养犬看家守院的习俗。久而久之培养出了奔跑速度快、耐力和爆发力极强、具有很强的捕猎能力的优秀犬种,也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级猎犬品种-下司犬。
我在店里吃早餐,门口路中央就卧着一只下司犬。如同古镇因失去船运而萧瑟,下司犬是否也会因为失去森林和猎物而茫然呢?
今日行程454公里,共计行程10584公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