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葛建伟 通讯员赵玥
当濠江的海风遇上鄂南的湖光,一场跨越千里的生态对话便悄然开启。11月14日,咸安区向阳湖湿地音乐湖畔,暖阳为芦苇镀上金边,湖水载着流云荡漾,澳门濠江中学近400名师生踏着晨光而来,在这片充满诗意的湿地秘境中,赴一场生态与文化的邂逅,让青春的足迹印在湖光草色间,让两地的情谊融于清风碧水间。
湖光摇影,初见湿地清欢
十一月的向阳湖,是被自然偏爱的秘境。澄澈湖水如镜面铺开,倒映着湛蓝天空与摇曳芦苇,成群水鸟掠过时,翅尖划破水面的温柔,漾开一圈圈诗意的涟漪。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带着湿地特有的湿润气息,轻轻漫过学子们的发梢,仿佛是湿地递出的第一份问候。
载着学子们的大巴车缓缓驶入景区,车门打开的瞬间,青春的欢声笑语便与林间的鸟鸣交织在一起。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上,写满了对这片陌生土地的好奇与向往。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研学团分成三组错峰入园,沿着蜿蜒的木质长廊缓步前行。长廊下,水草轻轻摇曳,偶有调皮的小鱼摆着尾巴掠过,引得学子们俯身细看,小声惊呼。
20分钟的沉浸式漫步,是与自然最亲密的对话。指尖触碰湿润泥土的微凉,鼻尖萦绕草木与湖水交织的清香,耳畔是鸟鸣啾啾、水声潺潺,还有风吹过芦苇荡发出的“沙沙”声,宛如大自然奏响的轻音乐。黄心怡同学驻足良久,手机镜头里定格下芦苇轻舞的身影,她忍不住轻声感叹:“澳门少见这样广阔的湿地,这里的每一幕都像闯进了画里,连空气都带着甜味,太治愈了!”不远处,几名学子正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停在草叶上的蜻蜓,生怕惊扰了这灵动的小生命。
科普启智,深探“地球之肾”
如果说湿地漫步是视觉的盛宴,科普馆内便是知识的狂欢。推开馆门,一股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仿佛瞬间从秋日暖阳里踏入了湿地的“秘密花园”。图文展板上,湿地保护的岁月痕迹清晰可循,从昔日的生态困境到如今的绿意盎然,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向阳湖的蜕变;玻璃展柜中,鱼虾、水鸟的标本栩栩如生,羽毛的纹理、鱼鳞的光泽都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便要跃出展柜,回归自然;互动投影前,学子们伸手轻触,灵动的鱼儿便在指尖“游弋”,水草随指尖晃动,引得阵阵惊呼与欢笑。
讲解员身着美丽整洁的工装,笑容亲切,将枯燥的数据化为鲜活故事,把复杂的生态原理拆成趣味案例。“大家知道吗?一片湿地每年能净化上千吨污水,相当于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天然的净水器。”当听闻湿地在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时,学子们眼中满是惊叹,不时低头记录,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有同学举手提问:“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为保护湿地做些什么呢?”讲解员耐心解答,从节约用水到减少污染,一个个实用的建议让环保理念愈发具体。这一刻,“地球之肾”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名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奇迹,环保的种子悄然在少年心中扎根、发芽。
温情牵线,厚植两地情谊
暖心服务是研学之旅的加分项,更是连接鄂澳情谊的纽带。景区提前备好整洁的休息区,木质桌椅排列整齐,冬日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身上,暖意融融。桌上,热水、矿泉水、饼干、水果等补给一应俱全,工作人员穿着红色马甲,穿梭其间,及时为学子们添水、递零食,还主动帮大家拍照留念。“同学,慢点喝,小心烫。”“这里有充电线,需要的话可以过来拿。”一句句贴心的叮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位澳门学子的心。
中午的小憩时光,学子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上午的所见所闻。有同学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互相交流着拍摄技巧;也有同学拿出笔记本,整理着科普馆里学到的知识,偶尔低声讨论。来自澳门的李同学说:“这次研学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感受到了咸宁人民的热情,就像在自己家一样亲切。”
随着时光逝去,太阳逐渐为湿地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研学之旅渐近尾声,学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踏上归途。口袋里装着捡来的奇特石子,相机里存满湿地美景,笔记本上记满生态知识,心中则载着对咸宁生态的向往与对文化的热爱。大巴车缓缓驶离景区,学子们隔着车窗挥手告别,向阳湖的芦苇仿佛也在风中摇曳,诉说着不舍与期盼。这场跨越粤港澳大湾区与鄂南大地的邂逅,不仅让澳门学子领略了湿地之美,更搭建起澳门青少年交流的桥梁,让两地情谊在湖光山色中愈发醇厚,如同向阳湖湿地的湖水,绵长而温暖。
湖光未远,情谊绵长
当大巴车的身影渐渐远去,向阳湖湿地的风依旧轻柔,芦苇依旧摇曳。这场研学之旅,或许只是奥门濠江少年们青春里的一段插曲,却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是湿地的清欢,是知识的启迪,更是跨越山海的情谊。
濠江与向阳湖,一海一湖,虽隔千里,却因这场邂逅紧紧相连。环保的种子已在少年心中生根,两地的情谊已在清风中传递。相信多年以后,当这些澳门学子回望青春,定会记得这个暖阳普照的冬日,记得向阳湖湿地的波光粼粼,记得与咸宁的这场温柔相遇。而这份因研学而生的联结,也终将如向阳湖的湖水般,生生不息,滋养着澳门青少年的心灵,让鄂澳情谊在岁月中愈发绵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