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抵达日内瓦(Geneva),这是瑞士知名度颇高的城市,也是瑞士第二大城市,规模仅次于苏黎世(Zurich)。属于瑞士的法语区。
瑞士第二大城市——日内瓦▲
联想新冠疫情初期播放的李政孝执导, 玄彬 / 孙艺珍 / 徐智慧 / 金正贤主演的韩国16集爱情视剧《爱的迫降》。
记得其中几个浪漫镜头,风景如童话般梦幻的都是在瑞士国家取的景。
《爱的迫降》其中在瑞士取景片段▲
《爱的迫降》其中在瑞士取景片段▲
由于瑞士一直秉承着超然中立地位,有两百多个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等)都有办事处落户这里。
这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气候温和。主要景点都集中在日内瓦湖边,靠步行就能游览,适合家庭游。
国际红十字会总部大楼▲
由于当时出发所在地没有直飞日内瓦的航线,小编在德国慕尼黑转机到达日内瓦。
日内瓦机场规模不大,但和很多地方有航线连接,而且有瑞士铁路班次频密的列车连接市区和瑞士乃至欧洲各地。
日内瓦国际机场▲
从机场到市区乘搭火车最快仅需六分钟,可见机场离市区非常近。
还没抵达日内瓦,拟下榻的酒店已发电邮给我们,让上网登记取得免费的交通QR码通票,可以无限次地在下榻酒店期间于市内乘搭公交,贴心的程度,减排的用心,效率之高,令人刮目相看。
下榻的酒店▲
瑞士以瑞士刀和钟表工艺闻名于世。
日内瓦市区的罗纳大街(Rue Du Rhone)是全球高档钟表展示区,很多奢华钟表品牌都在那里设有旗舰店。奢华手表名牌如百达翡丽和劳力士的发源地就是日内瓦,百达翡丽在日内瓦设有一座博物馆,是手表迷打卡之地。
日内瓦市区的罗纳大街▲
百达翡丽博物馆▲
日内瓦湖(Lac de Geneve)在法语里被称为莱蒙湖(Lac Leman),繁华的市中心就在日内瓦湖边。
湖的面积大约582平方公里,瑞士和法国所占的湖面积以六、四分,是中欧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泊被阿尔卑斯山脉环绕着。湖区有划桨船、游客喜爱的蒸汽船和川行的轮渡;也有富人的游艇,在风中奋力前行的帆船和游人取乐的小舟。如果你想从高处望向日内瓦湖的远处,可以坐上摩天轮登高望远。
坐上摩天轮登高望远日内瓦胡▲
日内瓦胡▲
说到日内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旅游景点,你一定曾经在日内瓦的明信片或旅游网站上看到一个在湖上高高喷射的大喷泉了。
大喷泉(jet d’eau)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大喷泉最早修建于1886年,早期喷射高度为90米,翻修后喷射高度提升到140米。水柱由130马力的电力推动,每秒喷射出500升水。大喷泉运行的时间是每年3月到10月中左右。遇上天气不佳、风力过猛,或气候太冷的时候喷泉会停止运作。日落时分,喷泉的水汽折射阳光产生彩虹,是拍照的好时机。
大喷泉是这座城市的标志▲
每秒喷射出500升水▲
到了晚上,在明亮的灯光照射下,喷泉展现出另一种野性美。
当游客靠近喷泉时,会感受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力量;再走近一些,则感受到带有湿润水汽的清风。如果你决定走近大喷泉,一定要小心水花,不然有可能会被淋湿。
晚上喷泉的野性美▲
日内瓦湖的沿岸围绕着绚烂的花园。英国花园(Jardin Anglais)就位于日内瓦湖畔。
这座花园建于1854年,在1862年兴建勃朗峰桥时加以改建,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英国花园内有国家纪念碑和花钟,以及一些喷泉和雕塑。
英国花园位于日内瓦湖畔▲
白天,会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看书,小孩们荡秋千晒太阳。喜欢运动的市民在午餐时间跑步、骑踏脚车。
也有许多人什么都不做地在公园发呆。你也可以在公园长椅上坐着,看看人来人往,或铺张毯子在草地上野餐。公园有连道相通,很多带小孩的家长和年长游客,会乘搭小火车游览湖区。
很多带小孩的家长和年长游客看景▲
喜欢在蒸汽船上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湖景的游客,也可以买票上船游湖并享用美食。
如果不介意散散步,那就可以像笔者一样,慢慢地从湖的一边,过勃朗峰桥(Pont du Mont-Blanc)走到湖的另外一边,充分地感受到日内瓦湖的朝气。湖水非常清澈,可以看到小鱼在湖里畅泳。
蒸汽船上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湖景▲
水面上有天鹅、鸭群,喜欢在湖畔和蒸汽船附近戏水,等待游人喂食。湖边还设有一片长长的沙滩区。
瑞士是内陆国,日内瓦湖畔的沙滩,是瑞士弄潮儿可以穿比基尼晒太阳的好地方。只见男女老少全都穿着沙滩装,尽力把自己身上每一寸肌肤都奉献给太阳,以便晒成古铜色的皮肤。
愿望湖边还设有一片长长的沙滩区▲
瑞士号称“花园之国”,也是“钟表之乡”。
瑞士的工匠绝妙地把花卉的绚丽和钟表的精准制造工艺无缝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神奇的花钟(L’horloge fleurie)。花钟的直径达5米,秒针达2.5米,各秒点的距离为27厘米,是世界上拥有最长秒针的植物钟。
日内瓦花钟▲
随着季节的不同,园艺师会换上不同的花卉;大约需要6000多盆花。钟的机械结构装置在地下。
钟面由鲜嫩翠绿的芳草覆盖,代表十二小时的数字则由花簇组成。有时候就倒反,钟面开满了艳丽的花朵,数字换成了平整的绿茵。随着季节的变化,花钟会改变色彩,但总能保持遍地花香。钟的时针与分针无论雨晴都自行准确转动,分秒不差。游客们在观赏花钟时,会情不自禁地核对一下自己的手表。虽然在瑞士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花钟,但日内瓦的花钟才是始祖。
钟面由鲜嫩翠绿的芳草覆盖▲
勃朗峰桥为日内瓦市区横跨日内瓦湖尽头的重要桥梁,是日内瓦湖流入罗纳河(The Rhone)的位置 。
这座桥是市内的交通命脉,平日车水马龙,人潮熙攘。勃朗峰桥始建于1862年,长约250米,桥墩不高。我们从酒店一路沿着罗纳河走向日内瓦湖,第一眼就被桥边随风飞扬的各个瑞士旗帜所吸引。整齐的旗帜在风中飘扬,非常壮观。这座桥也是欣赏日内瓦湖的好地点。
勃朗峰桥为日内瓦市区重要桥梁▲
桥的一边是主要街道——勃朗峰大街(Rue du Mont-Blanc),这条街道因站在桥上能看到勃朗峰(Mont Blanc)而得名。
这条宽阔的大街有许多钟表店、巧克力专卖店和礼品店,游客一般会在这里血拼。桥的另一侧是老城区,展现了往昔的风貌。最早提到日内瓦这个名字的,极有可能是罗马大帝凯撒。在凯撒大帝的著作《高卢战记》中,记载了他在罗纳河利用拆桥和建桥的高超战术,打败当年想西迁的赫尔维西亚人(Helvetia)。留在了原地的赫尔维西亚人造就了后来的瑞士,所以瑞士也叫赫尔维西亚联邦。
勃朗峰大街▲
吃过午餐,我们坐电车来到可以躲避猛烈太阳,节奏更为缓慢的老城区(Vieille Ville)。
老城区坐落在罗纳河南岸的山坡上,地势较高,所以当地人也叫这里做上城。老城由很多小街道组成,道路是用鹅卵石铺成的,比较狭窄,因此禁止大车驶人,只能步行。这里是人文艺术区,在蜿蜒的古街小巷里有不少艺术画廊、古玩店和小酒吧等,还有一间附阅读角落的咖啡馆,让游人可以得到文化的熏陶。笔者的旅伴一向对艺术有兴趣,他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在各画廊间穿梭,一饱眼福。
老城区地势较高——远眺街景▲
沿着老街区像迷宫一样的台阶,会到达老城区的镇山之宝——圣皮埃尔大教堂(Cathedrale St. Pierre)。
这座历史悠久的大教堂在外观上有希腊式的圆柱体,罗马式的建筑和哥德式的尖塔和拱门。我们是被教堂尖尖的塔顶吸引过去的。大教堂最初建造于12、13世纪,后来经过几轮翻修,建筑风格渐渐混合各个时代的特色。教堂的外观美丽庄严。前方有一大广场,彰显此教堂神圣的地位。大教堂周围原本是凯尔特族(Kelten)的居住地,所以这里也是欧洲最大的凯尔特族文物发掘地之一。
我们推开大门,双眼适应了室内的光线后,轻轻踏进静谧庄严的教堂,可以感受到阵阵古朴的气息。
看着柔和的阳光照进彩色玻璃窗,静下心来欣赏彩窗展示的圣经故事内容,疲惫的心灵一下子就得到洗涤,仿佛日内瓦城的喧哗都被摒除在外。
轻轻踏进静谧庄严的教堂▲
游客可以踏上157步台阶登上大教堂北边的高塔,俯瞰日内瓦湖和日内瓦城的全貌。
我们到达教堂时已经傍晚了,所以登上塔台,映入眼帘已经是黄昏景色了。
登上大教堂高塔▲
大教堂在建筑本来是罗马天主教堂,但自16世纪的宗教改革以来一直作为新教教堂使用。
新教思想的创始人约翰·加尔文(Jean Calvin)就是在这里开始宣传他的宗教思想。由于加尔文的活动,日内瓦被誉为新教的罗马。教堂还保存着他坐过的椅子和圣职人员的圆形刻雕座位。在英王“血腥玛丽”时期,大批新教徒从英国来到日内瓦。直到今天,加尔文讲堂仍然是一处圣地,迎接来自苏格兰教会、荷兰教会和意大利新教会的信徒。
圣皮埃尔大教堂穹顶▲
老城区里还有一座老军械库(L’ancien Arsenal),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始建于15世纪。
这里最初是公共大厅,也曾经是粮仓,后来成了日内瓦的军械库。在1877年,这座军械库改做城市的历史博物馆。现在,它已经是日内瓦乃至瑞士最重要的历史博物馆之一。在建筑物的地面层有几门大炮供民众欣赏。其中有两门大炮在1814年被奥地利从日内瓦征用到维也纳,隔年归还给日内瓦。墙上色彩缤纷的壁画描述着日内瓦不同时期的故事。老军械库的毗邻是日内瓦市政厅(Town Hall)。
日内瓦历史博物馆▲
日内瓦市政厅▲
在1864年,瑞士、法国等12个国家在市政厅签署了《日内瓦公约》,对未参与战斗者(平民、医疗救援人员等)和不再参与战斗者(伤兵及战俘)给予保护,为人类残酷的战争史上添了仁爱一笔。
这次由于时间关系,走马观花对日内瓦的主要景点略略涉猎,未能再深入浏览。很多著名的景点如万国宫和断椅仅仅浏览一下参观。
日内瓦万国宫▲
写到这里,联想波云诡谲世界风云之下,瑞士和新加坡都是常提及游走在大国之间钢丝绳上搞平衡外交典范的小国。
曾经新加坡第二代总理吴作栋在1984年立下宏愿,要让新加坡在1999年达到1984年瑞士的生活水平,并建设一个优雅的社会。如今,新加坡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上早已超越了当年设立的标准,正紧追今日的瑞士;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地位,也常被誉为“亚洲的瑞士”。
日内瓦万国宫侧面▲
然而,抛开“好山好水”和高经济水平的光环,瑞士真正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是它作为小国所展现出的自我批判与探索、人文关怀基石与思想深度。
瑞士面积4万1285平方公里,人口约896万;新加坡面积728平方公里,截至2025年6月的总人口约604万。从面积和人口来说,都同属世界上的小国,但人均GDP都经常分别在世界和亚洲榜上有名。 1994年时,新加坡人均GDP已和瑞士不相上下,比吴作栋预期目标快五年达到。
日内瓦风光▲
生活水平提升,也意味物价更高。
在瑞士生活,喝杯拿铁大约五六瑞士法郎,其他物价和费用可想而知。然而无论是游山玩水,或参观各种馆的知性旅游,瑞士对人和环境的体贴,是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各种设施基本都亲家庭和行动不便人士,即便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山口(Jungfraujoch),有火车通往,还有电梯直上山顶。婴儿车、轮椅都在雪山上留下痕迹。
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
这设在欧洲之脊的齿轨铁路和火车站,早在1896年动工,1912年8月1日开通,目的是方便登山者和对大自然的研究。
星期天是家庭日,购物街的大商场和餐馆都休息,普通便利店和大超市也不例外,酒店人员解释,瑞士人重视家庭,只有交通等必要服务照常。不得不感谢博物馆还开着,当地人包括家庭都来游馆。星期天的博物馆充满人气,但都是静静参观、认真在看的人流,只有餐区的人声。
瑞士国家博物馆▲
在瑞士游馆,都引人深思,展出的内容或陈列品都提出许多问题,是对不同世代以及文化认知的探索。
几个馆参观下来,会觉得瑞士的山湖让你放松和体会大自然的奥妙,它的知性与人文项目又填补你精神上的好奇与非物质人生追寻。
瑞士巴塞尔博物馆▲
酒店客房都提供巧克力和雀巢旗下的奈斯派索(Nespresso,也叫“浓遇咖啡”)品牌咖啡机和胶囊咖啡,以及四处都悬挂的十字标志国旗、瑞士手表广告等,无不在彰显这个欧洲发达国家的软实力。
瑞士酒店客房▲
根据瑞士官方数据,自1994年推出第一颗Nespresso胶囊咖啡以来,这家运营单位如今每年在它三家瑞士工厂生产超过100亿颗铝制胶囊,并将它们运往世界各地。
这表明瑞士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持续在现代科技和消费领域保持创新和全球化。 不过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瑞士勇于质疑自身的历史叙事和既定优势的精神。
瑞士酒店中餐厅▲
当今的瑞士,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尤其是对其“中立”地位和“安全”声誉的反思。
这包括批判性地面对历史档案。 在文化领域,位于洛桑的爱丽榭摄影博物馆(Photo Elysée)展示了瑞士进行自我批判的决心。这个馆收藏了超过120万份照片,不仅展示了摄影的历史,更承担了对这种媒介进行不断创新的使命。
洛桑的爱丽榭摄影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它正在对所收藏的莱纳特与兰德洛克工作室(Lehnert & Landrock)的殖民时期作品进行批判性的重新诠释。
这个工作室曾活跃于突尼斯和开罗,专门制作并向欧洲分发这两地所代表的“东方人”的摄影图像。 摄影博物馆首次公开展示这些原始物件,并以“批判性和内省的眼光”审视这些图像在西方殖民者背景下的审美和政治维度,包括质疑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和殖民者的优越感,这种文化自我批判,体现了瑞士作为文化重镇,正在积极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并探索展馆作为文化与思想媒介对未来的责任。
瑞士韦尔比耶W酒店▲
瑞士人的多语能力也令人敬佩和感动。
它的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区,有各自语系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性,包括德国人的严谨与不失风趣、法国人的创意与冷傲,意大利人的热情,大家都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共存,随时跨入和转换语言沟通,英语作为外语,也能应付自如。这是一种怎样的开放与包容?
优雅闲在的女士▲
过往我曾在苏黎世博物馆里买的一本简介瑞士历史与特性的书,提到瑞士的外交中立原则时,特别提到瑞士如何保持多元而不分化,中立是其中一个要素。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语区的瑞士人会更亲德国和奥地利;法语区瑞士人更亲法国和意大利,而这些文化倾向如果不是瑞士在外交上保持中立,就会有分化社会的危机,如何让社会保持多元又能和谐并存,是瑞士的重要社会工程,也是苏黎世国家博物馆以多媒体呈现瑞士的历史与价值观时的主题。
苏黎世博物馆▲
如果将小国比作一艘灵活的快艇,经济水平和安全稳定也许是保证航速和航向的重要动力系统,这是所有成功小国生存在不断努力掌握的优势。
瑞士的经验告诉我们,快艇的价值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它所具备的思想和人道与人文精神,以及敢于自我检视、不断升级的“导航系统”。
苏黎世博物馆展厅▲
小国在全球一体化崩盘状况下,要将这种内在的价值探索和文化的提升,视为比GDP更为重要、驶向未来的精神指南与维度。也是夹在大国之间求取生存之道的“秘籍”。
瑞士民居▲
《赞瑞士中立之国·》——七律
阿尔卑巅雪映天,莱茵水畔韵幽绵。
百年烽火身能避,数纪纷争意自坚。
不附强梁谋霸业,但求黎庶享安年。
湖光山色桃源地,中立芳名万古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