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秋雨绵绵的午后,雨丝如织,雾霭氤氲。第一次走进大荔,寻找在都市喧嚣里日渐稀薄的气息——乡愁。
乡愁是什么?是地图上那个模糊的坐标,是记忆里那缕熟悉的炊烟,是舌尖上那股顽固的味道,更是血脉中关于“根”的深沉召唤。我们一行文学爱好者受这召唤指引,以文艺之名,赴一场与大荔乡土的深度对话。
寻愁,当向水而行。来到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极目远眺,一派如江南水乡的苍茫与辽阔。芦苇荡在细雨中起伏,浩浩荡荡,接天而去。水面如镜,与雾蒙蒙的天空连成一片,偶有水鸟掠过,翅尖点破宁静,荡开的涟漪宛如湿地的呼吸。站在这生机盎然的廊桥上,很难想象脚下曾是盐碱遍布的荒滩。此处的乡愁,不再是凋敝与感伤,而是一种重获新生的壮美。这是自然的乡愁,是对洁净水土的永恒眷恋,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古老诗意的当代回响。这水,是大荔清澈的眉眼,灵动中蕴藏着无限生机。
来到丰图义仓,它是大荔坚毅的脊梁。这座清代民间粮仓背倚黄土塬,面朝黄河,巍然屹立。青砖砌就的墙体厚实如山,仓顶密布的通气孔如长者深邃的瞳孔,静默凝视百余年的风雨晴晦。“天下第一仓”之美,不仅在建筑之奇、规模之宏,更贵在一个“义”字。何为“义”?是“耕三余一”的古老智慧,是“家国有粮,心则不慌”的朴素信念,是乡土中国代代相传的忧患意识与互助精神。
行走在高墙之上,指尖抚过冰凉粗糙的砖缝,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丰年时粮食入仓的喜悦,灾年时开仓赈济的仁心。这里的乡愁沉甸甸的,带着五谷的醇香。它告诉我们,乡愁的根基在于土地的馈赠与人民的勤勉,在于血脉中对安稳与丰饶的守护。
小坡村的万亩冬枣园里,藏着乡愁最甜蜜的滋味。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大棚在雨中林立,一颗颗饱满的冬枣如红宝石,脆生生咬下一口,甘甜在唇齿间弥漫——这是科技与农事完美融合的硕果。这里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他们懂科学、善营销,谈起冬枣的品种、甜度、市场,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希望。这份乡愁,扎根当下,展望未来,充满蓬勃朝气。
走进畅家村,乡愁从宏大的自然历史叙事,悄然融入寻常巷陌的烟火气中。洁净的村道,白墙灰瓦的民居,花草繁盛的广场,蒸蒸日上的村办产业,展现着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细节——人民的安居乐业,精神的丰盈充实。乡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鲜活地流淌在村民的日常生活里,体现在他们对美好家园的共建共享中。此地的乡愁,是安详,是慰藉,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最美诠释。
这片生机蓬勃的土地,让乡愁变得立体而丰盈:在朝邑湿地,它是自然生态的呼吸;在丰图义仓,它是历史文脉的沉淀;在小坡枣园,它是现代产业的活力;在畅家村落,它是幸福生活的样板。
大荔的乡愁告诉我们:真正的乡愁,从来不是对往昔的沉溺,而是向着未来的奋进。它将殷殷乡愁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开拓创新中描绘出崭新的画卷,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张桂英
陕煤运销集团韩城分公司职工,作品《走进乌镇》《运销战线的“王大拿”》《当代卖炭翁》等14篇作品,荣获陕西省新闻和省企业报新闻、文学作品一、二、三等奖。
编辑:赵卓昱
责编:党宇杰
审核:李 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