佽飞庙全貌。
那日的风好、云好,太阳的温度也刚刚好,是盼了多日的真正的秋天,去探访一直未成行的佽飞庙。
跟着导航,9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眼前是一大片成熟的晚稻,金灿灿的稻穗在明亮的秋光中仿佛是梵高笔下《丰收》图,远处的佽飞庙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
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井亭村的佽飞庙,是为了祭祀唐代明州刺史黄晟而重建的。在宁波的中心城区,有两条街的命名也和这位唐末明州官员有关。
黄晟(859年—909年)字明远,明州鄮县人(今宁波鄞州区)。自幼勤奋好学,30岁时中举。因爱舞刀弄枪,练就一身精湛武艺,后投奔军营,几次于危难中受命平定群寇,战功卓著。后迁奉化都护防御使,兼佽飞都副兵马使。原明州刺史卒后,被众将官力推成为明州刺史。
他在任上18年,为官清正、勤勉,完成筑罗城、措大营、建浮桥等民生大事,是百姓称道的能干事的“好干部”。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在疏浚河道中殉职,时年五十。
佽飞庙简介。
筑罗城保境安民
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从小溪(今鄞江镇)迁至三江口,以现在中山广场到鼓楼一带为中心,建立了官署,历史上称为“子城”。
子城建成后,一直没有建罗城。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百姓在野外居住,惶惶不可终日。黄晟于是决定建罗城,用武力保护郡境。
黄晟从一介农民到下级军官,再因屡建军功被朝廷任命为明州第31任刺史。这个土生土长的州官,能够体恤百姓之苦,对家乡的建设也有长远的眼光。
乾宁五年(898年),黄晟发动民众,在三江口西南,采石修筑罗城。终于,在迁治77年之后,明州有了一座周长18里、坚固又壮观的罗城(又称外城)。
黄晟墓志记载了此次壮举,他在宁波建城史上可谓立下了赫赫功勋,既为明州百姓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环境,又为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在古代,城墙、护城河等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城墙不仅可以防兵匪,还可以防洪水、台风。
在那样的年代,有这样一位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刺史,是当时明州百姓之大幸,也是明州的一次大拓展,奠定了日后宁波城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墙会斑驳,河道会改迁,但最初的格局与精神却沉淀下来,成为一种永恒的城市基因。难怪后世称黄晟为“宁波城市之父”。
江厦街和江厦桥路牌。
设营坊广招文士
宁波不少街巷命名既文雅又有故事,如尚书街、旗杆巷、镇明路等,其中君子街与江厦街的命名都与黄晟有关。
黄刺史不仅能上马打仗,而且能下马筑巢引凤,在兴学引进人才方面,不乏大手笔。
他在城东隅筑宅安置江东儒学之士,称“措大营”。这一举措不禁让人想到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当时众多的江东学者墨客奔走相告,云集明州。那些流离失所的学子,当真有“眼前突兀见此屋”的欣喜,于是归附唯恐不及。想当年,士人们在营前毛遂自荐、充其幕下的场面,应是相当感人。
君子街街景,红圈处为君子街地界墩。
另也有说,大营不仅仅是为江东文士所用,也用于培养军事人才,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学校,专事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似乎也合理。若如此,对黄刺史的钦佩又多了一些。后来的朝代,确有把此处大营作为军营的。
不知是否因为曾有读书人在此驻足,受其浸染,出身行伍的军人也变得彬彬有礼不扰民,颇有君子风度。后人谐谑道,秀才遇上兵,有礼说得清。
明州百姓认为,士人的人格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君子,因此称此地为“君子营”,所在街道被称为“君子街”或“君子沿”,沿用至今。清中期,这里还出了一位甬上著名的藏书家卢址。
不得不说黄晟在繁荣明州文化事业上,用心良苦,为未来明州人才济济、文化昌荣,开了个好头。
建浮桥疏浚河道
唐代明州濒临东海,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交通主要靠船只往来。三江口是当时的水上要道,极为繁忙。但若遇台风,交通几近瘫痪。
黄晟极具前瞻性地决定在奉化江上建东津浮桥(今宁波灵桥前身),以解决连日暴雨导致水流湍急、舟渡困难的问题。也有说浮桥是前任明州刺史始建,那么很有可能是黄晟任上,浮桥或未完成,或损坏严重,他进行修建和完善。
当时,东津浮桥成为连接奉化江两岸的重要交通方式,不仅行人往返方便,而且车马运送货物也可通行,尤其大大方便了商旅渡江。
当年的明州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对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浮桥的建造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
江厦桥风光。
这里不得不提到民间广为流传的关于黄晟剑劈蛟龙的传说故事。
相传,一千多年前的三江口桃花渡(今宁波新江桥一带),有两条蛟龙,经常兴风作浪祸害百姓。百姓除每年牲祭外还需每三年以童男童女祭之。黄晟得知详情后,怒不可遏,决心斩杀蛟龙为民除害。那一年的祭祀活动刚好在五月初五端阳节,黄晟持宝剑跃入江中,与蛟龙进行殊死搏斗,最终斩杀恶龙,但黄晟也因力竭再没有上岸。
我猜想,实情应当是当年奉化江风高浪急,江面宽阔,黄晟在带领工匠们修建浮桥、清淤疏浚时遇到重重困难,不幸以身殉职。明州百姓因爱戴这位勤政为民的好官,将其视作古时治邺的西门豹,加工成上述英雄故事,附丽着淳朴美好的情感,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黄晟是一位能办实事的官员,同时他的清廉正直也为后世称道。
他告诫后代子孙不能世袭担任朝廷命官,须凭自身的真才实学考取功名;他临终时嘱托家人将官府财产封存上交国家。在任18年,黄晟政绩显著,屡受历朝追封为江厦侯、佽飞大将军及太子太傅上柱国,荣耀加身。
清代大学者全祖望在《黄太傅庙碑阴》中,对黄晟在唐末明州的作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于兹土,固有深仁厚泽”。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一个人在一千多年后,仍能被后人爱戴、传颂和怀念,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后世百姓将最繁华的街道命名为江厦街,在鄞州姜山镇黄晟故里建造“佽飞庙”。
在宁波,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外,还纪念唐明州刺史黄晟。端午那日,家家户户用菖蒲做成宝剑,把菖蒲根部雕成佽飞(勇士)模样挂在门前,以此纪念和祈愿。千百年来,此举成为鄞州等地的风俗,人们借此感受他的英勇与智慧,铭记他为这座城市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黄晟与明州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宁波这座城市的精神传承。用一句AI的话来表述:这座城的每一次呼吸里都有他最初的心跳。
林亚斐 文/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