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庐山,很多人首先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地质公园。凭借壮丽的瀑布群、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庐山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休闲。
庐山不光有山水,还有丰富的资源,其中就包括花岗石、青石、钾长石、石灰石、高岭土等石材。就花岗石而言,其储量达15亿立方米,与秀峰景区一路之隔的东牯岭矿区就因石材质地优良而闻名。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东牯岭矿区为当地带来大量经济效益,并逐渐开启当地石材产业的辉煌篇章。那段时间,百余家企业入驻,数千人在此谋生,一度成为当地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然而,粗放式的开发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代价:青山裸露、尘土飞扬、溪流污浊,“牛奶河”成为环境恶化的刺眼标志,既威胁居民健康,又制约庐山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场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变革成为庐山市石材产业转型的“催化剂”。
重新规划建立石材环保产业园区是庐山石材产业转型的第一步,动员加工厂搬迁却困难重重。企业面临搬迁成本过高、园区管理要求严苛的现实压力。更让企业主顾虑的是,脱离长期形成的现有产业集群可能会影响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产业链环节。企业的犹豫和观望,让产业转型一度陷入停滞。
关键时刻,当地金融机构挺身而出,与政府协同发力,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解决方案。“石材贷”等金融产品以“低利率、长周期、政府担保贴息”的显著优势,为企业缓解搬迁资金压力;庐山农商银行专门成立石材产业特色支行,实现金融服务与石材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财园信贷通”“诚商信贷通”等成熟的政银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当地金融机构先后为530户石材企业提供近4.9亿元信贷支持,这些资金如同“及时雨”,不仅打消了企业主的顾虑,更激励他们主动参与搬迁,有力推动传统石材产业从分散粗放的生产模式,向园区化、规范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型。
新建成的石材环保产业园区建有标准化厂房,开展无粉尘作业,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围绕石材产业需求,配套发展大型物流运输配送平台、餐饮住宿服务企业,完善产业生态;建立金融服务大厅和离行ATM,满足企业及从业人员的金融需求。园区还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引导企业对废料进行深加工,生产仿古石、石盘、文化石等产品,提高自然资源附加值;对废渣进行充分利用,生产公园石子、砖块、机制砂石等,实现“变废为宝”。如今,园区已成为庐山市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
随着石材企业陆续搬迁至新园区,原矿区和厂区的生态修复改造也提上日程。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多家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参与修复项目。当地金融机构主动策应政府规划,发放5.8亿元专项贷款,为2300亩废弃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坚实资金保障。随着土壤改良和河道清淤疏浚陆续完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原矿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逐渐恢复生机,为后续发展绿色产业铺平道路。
在生态基底修复完成后,庐山市围绕“绿色产业引擎培育”和“乡村多元价值激活”两大方向,全力打造生态文旅项目——花语世界。在绿色产业培育方面,重点扶持南方彩色观赏植物研发基地建设,不仅引进、培育300余种观赏植物,还形成“研产销+旅游”低碳产业链,将研发基地与旅游相结合,打造集观赏、科普、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场景。在激活乡村多元价值方面,围绕花语世界项目,配套开发观赏植物研发繁育基地、花语生活馆、园艺中心、花语营地等一系列丰富业态。这些业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文旅产业链,实现“环境治理—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其间,在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星子金融监管支局的引导下,庐山市银行机构为秀峰景区及花语世界周边50家民宿发放“民宿贷”“经营贷”“蔬菜贷”“花卉贷”“果树贷”等1700多万元。金融支持不仅破解了环境治理的资金瓶颈,而且通过绿色信贷导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使项目成为江西省现代农业示范点。
如今,花语世界已成为庐山市生态文旅的新地标。过去轰鸣的采石场被300余种观赏植物覆盖,花岗岩荒坡蜕变为国家级园艺展示窗口,昔日令人忧心的“牛奶河”变身生态研学走廊,水质恢复至Ⅲ类标准。今年暑期,庐山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超30%,其中花语世界吸引超10万人次的到访者,园区景点与“庐山瀑布”秀美风光交相辉映,为庐山旅游产业的兴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韩胜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