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蔺时工
河流的形成需要水源、地形坡度和固定河道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受气候、植被和地质构造的长期影响。所以,人们经常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象地概括地理环境的变迁。就山东省而言,河流分属黄、淮、海三大流域。在古代曾有两条汶水并称,分属黄、淮两个水系。
首先是大汶河,古称汶水,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济南、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地,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泰安大汶口以上为上游,大汶口至东平县戴村坝为中游,戴村坝以下为下游,称大清河。东平县马口以下称东平湖区,流域面积(不包括新湖区)465平方公里。它是黄河流域中唯一一条自东向西倒流的河流,这一独特现象源于鲁中地区东高西低的地势。大汶河作为内陆河,是黄河在山东的最大支流。它串联起齐鲁文化发源地和华夏文明发祥地,孕育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并为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大汶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以泰山为中心,覆盖山东、苏北、皖北及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完善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谱系,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直接源头;打破了黄河流域仅有仰韶、龙山文化的认知局限;揭示了社会形态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阶级社会的演变,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实证。此外,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及跨区域文化交流(如与良渚文化的互动)进一步凸显了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大汶河作为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其独特的自东向西的水文特征,使其成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重要水源。明代通过戴村坝工程拦截汶水,经小汶河引至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实现精准分水,解决了运河“水脊”难题。戴村坝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并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其工程原理和生态价值持续为研究古代水利技术提供范本,被誉为“北方都江堰”,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节点。
汶阳田的农耕文明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早期已形成渔猎与种植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春秋时期,鲁国在此推行精耕细作模式,使汶阳田成为“旱涝保收”的粮仓。因而,“自古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唐代张继的诗歌里,由连年战争感叹民不聊生的诗句“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见唐代时汶阳田已成为中国农耕的重要象征。而今天的大汶河地位依然很重要,它是泰安的母亲河,也是泰安市重要的水源和生态屏障。
另一条汶水,则是发源于临朐县沂山东麓百丈崖瀑布之桑泉的汶河,古代亦称汶水,乃莱州湾独流入海河——潍河的最大支流,为与大汶河区分,又称潍汶河。其流经临朐、昌乐两县,从大盛镇西山北头村北入安丘境,至安丘市东北角的夹河套村东北,注入潍河,属淮河流域水系,河长104公里,流域面积1514.9平方公里。其地理分隔明显,形成山东境内“一山分两水”的格局。其流域内也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记。西朱封遗址,距今约6500年至4500年。该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从采集的标本来看,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及汉代的遗物,尤以龙山文化的遗物最为丰富。玉器中以冠形笄和人面纹笄最具特色,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琢玉工艺的最高水平。晚唐诗人刘沧怀念故乡,多次出现在其诗歌里的“汶水”“汶阳”“汶阳田”,即指此处。
此汶水作为临朐一带的重要水系,对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流域面积,也有小汶阳田之称。当前其流域的风景区开发卓有成效。
其实,历史文献记载,山东临沂还有一条水系,古称小汶水。此水东南流入沂河,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明密切相关。因其流域面积小,故忽略不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