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明山记》
作者:段金华 (国防战士)
孔明山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作为西双版纳人,我不止一次地从孔明山经过。
从景洪市经基诺山过小黑江后,就进入了勐腊县象明乡的地界,由孔明山村民小组所在地石良子,到莽枝古茶山的牛滚塘,不过就是半小时的路程。从这里有两条路,一条通往小黑江边的秧林和曼丫,一条通往相距不远的革登古茶山的革登老寨(又名新酒坊)和革登大寨(又名新发)。
再从新酒房到达古六大茶山的核心倚邦老街以及象明乡政府所在地大河边,再往东走就是蛮砖茶山最大的寨子曼庄,过了曼砖就是易武茶山的地盘了。
这样的行程也只能让你在一周之内,走马观花地把古六大茶山转一圈。
孔明山是西双版纳最美的景观之一,晨观日出,傍晚看日落,茶山美景尽收眼底。特别是在孔明山顶看云海,那种雾锁大江,云绕山顶的景致让人感觉到心潮澎湃,那种日出东方,万山红遍的画卷让人豪情万丈。

2016年的时候,我曾经陪同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剧组,到这里拍摄外景,这里的自然风光让剧组的每一位演职人员陶醉得不想离去,茶山古老的历史传说,富有传奇的古茶村、古茶园,无不让人称奇,品味一杯古树茶,感受大自然的神秘,让人更加对孔明山的一切多一份好奇,那些散落在丛林中的古墓、旧屋基、大草山顶的孔明祭台,还有古代军队驻扎过的营盘山,检查进出茶山马帮、牛帮和商旅的哨房梁子,每一处都让我产生一种想从这些旧屋基的废墟中探寻古茶山历史的想法。

从景洪市翻越攸乐山过小黑江进出象明古茶山,石良子是必经之路,也是最为便捷的通道,而石良子就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门户。古代这里曾经设过供马帮、牛帮歇脚的驿站、马店和牛场,还有查验各种证件和货物的哨房。
石良子地处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与景洪市基诺乡交界地带,孔明山村民小组在行政上隶属于象明乡安乐村委会,但它却离基诺山更近,在古六大茶山中则被划归革登茶山。一山跨两县(景洪、勐腊),一眼望六乡(象明、基诺、易武、勐罕、勐养、勐仑),更突出了孔明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两县六山甚至更远的勐海、勐腊的各族群众,都把它当作顶礼膜拜的圣山。
我不知道它为何叫石良子。如果依照它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来看,将其称为"石梁子"更为准确一些。现在他们更喜欢人们称他们为孔明山村。

这个村共有57户226人,但这个小村子的居民多是基诺族,世居这里的有潘、张、刘、杨四姓人家,何、郭、唐等其他姓氏都是从其他地方搬迁来的人家。
石良子的常住居民,不用费力查阅什么史书家谱,从那些隐没在丛林之下、茅草棵内,刻着“雍正”“乾隆”“光绪”年号的坟碑,以及“罗家屋基”“张家大坟”“王家大墓”等地名中,就可以看出石良子村的来历。
因为紧靠着基诺山,石良子村依山而建的民居大都是基诺族建筑风格,从外形上看有点像诸葛亮的帽子。
从姓氏及其家族口传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许多石良子人都有汉人血统,父系是外来的汉族,母系则是当地基诺族。但他们的身份证上填写的是基诺族。
石良子人在建筑风格、民族服饰等方面都保存着基诺族的风貌。但由于自幼受汉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他们的语言习惯已经汉化,服饰也部分汉化,只有与真正的基诺族交流时,他们才使用民族语;基诺族的服饰一般只在重大节庆活动时才穿。
但民族的血性已经刻进了骨子里,他们奔放直率的性格不会变。喝酒和跳大鼓舞时,他们显得非常热情豪迈。酒过三巡,他们也会哼两调彝族男女谈婚时唱的曲子,这一点充分表明他们是典型的赶马人的后裔。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让石良子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从石良子到安乐村委会驻地牛滚塘约有六公里的车程,中途经过祭风台,当地人也称其为大草坡。山坡上的茅草逢春野蛮生长,漫山遍野开满白色的狐尾巴花,随风摇曳,白絮缤纷。进出茶山的茶商和旅人都会到祭风台的孔明雕像前祭拜。
叫祭风台的地方很多,按雍正《云南通志》的说法:"祭风台在城南六茶山之中,登其上可俯视诸山,相传武侯于此祭风,又呼为孔明山。"眼前这个祭风台就是传说中诸葛亮祭风的地方。
道光《普洱府志》、光绪《普洱府志》都沿袭了这个说法,还说这里就是孔明借箭处或诸葛搭营处。
山顶雄伟高大的孔明雕像是当地茶农和茶商,在数年前共同集资树立起来的。每年四月春茶采摘之前,都会有人自发到茶祖雕像前祭拜,一些茶友也会前来凑个热闹,图个吉利,一来二去竟成了当地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祭茶祖那天,前来登高游玩的游人颇多,消息灵通的小摊小贩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整个大草山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停放在公路上的车辆堵塞达数公里长。
以前从茶山至景洪市路是土路,非常难走,现在一条柏油路从石梁子穿过,一直可到景洪城边的“告庄西双景”,
从石良子沿公路往小黑江方向行驶不远的地方,道路两旁都是生机勃勃的茶林,林中的大树下有部分保存完好的坟茔,也有一些完全坍塌的墓冢。从墓碑上“江西”“湖南”“广西”的字样来看,墓的主人都是外地到茶山做茶的客商。从墓的规模看,墓主人也不是普通的赶马人,而是有一定实力的富户。
此墓立于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墓主为江西省吉府永新乡人氏。此墓2000年被盗,是一座空坟。与此相同的墓,石良子还有几座。
同行的阿四告诉我,在石良子周边,立于道光时代的坟墓亦有多座,但不少都是空坟。
所谓空坟,都是埋藏金银财宝的地方。但我找到的几块墓碑,它们所署的时间,在孔明山一带,正是瘟疫横行、战乱不断的道光乱世。从坟多系道光时所垒这一现象来看,可以说,道光年间瘟疫的流行,让很多人丧失了生命。
说是空坟但是在那战乱不断,瘟疫不停的年代,命都不保了,谁又会有多余的钱拿来埋藏呢?
当然,也有人挖到了银子,孔明山人,就见到过有人在河里洗挖到的银元。
“ 挖到了银子也没有命花,挖坟的人全家都生病了,不是自己病死就是亲人意外伤残,都没有好结果呀,坟里拿的东西都不吉利!”
阿四一面对我说,一面拿一根带刺的树枝,在我身上扫,说是看了坟要去一下晦气。
转过一道弯,来到一个岔路口,眼前出现一片让人豁然开朗的高山小坝,小坝靠山的峡谷中是1981年修建的小水库,人们称它为茶祖仙池。依仗农耕生存的山民,拥有这样一处可插秧种稻的肥田沃土,无疑是安身立命的宝地。据说,这块田每年都要给车里宣慰的召片领上缴“贡米”。石良子还有“千年贡米、百年贡茶”之说。
穿过坝子上的土路行至山脚下,沿着早年开发旅游资源时修建的台阶往上攀登,半山腰分出两条岔道,一条通往孔明山顶,另一条去往观音庙。
一座不高的山顶上,伫立着一座近年重新修建起的仿古式两层水泥小楼,这就是听人念叨了许久的观音庙。
观音庙背靠巍峨的孔明山,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山虽不高,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山似莲花,庙处莲心,是一处很难得的佛家圣地。
天下着小雨,路被杂草遮盖,村里安排给我的向导,村民老四,在前面用一把大钐刀为我开路,一面给我介绍这座庙的来历。
约莫爬了20多分钟的山路,我到达观音庙时已经气喘吁吁。观音庙一层大殿中的香案上供奉着一座石雕观音造像,只有数十厘米高,面容端庄慈祥,造型精美。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这尊观音像不知承载了多少外来汉人移民与客商的精神寄托。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观音庙人来人往,来自附近的汉族、彝族、基诺族和不少来自瑶区、易武的瑶族、苗族,身着节日盛装,三五成群地到这里拜观音。
两块不起眼的石碑倚靠在大殿门外的墙壁上,这是修建观音庙所立的功德碑。
老四说观音庙是最近几年重建的,这两块碑是当年留下来的老古董。之前到这里考察的茶文化学者、作家马哲峰,带人用清水与酒精清洗,并用刷子与毛巾擦拭,但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
俯身仔细辨认碑文,可以勉强看出,较早的一方功德碑是咸丰初年所立,选用的石材是当地的花岗青石。碑文刻得浅,历经岁月风雨侵蚀,碑文严重受损。但可以看出碑文的标题是"重修观音庙功德碑记",通过"自古设立神庙保境一方,威灵有感,五省沾恩"之类断断续续的句子可以得知,这是五省客商共建的庙宇。

碑文中提到的"不意上年有蛮匪口虏口滥地方",是说该庙因意外变故遭受过破坏。起意重建,"今境中居住数年以来",可知石良子是人们久居之地。马老师从"凭值年首目等公平训判""知情状者愿罚锱铢赔补神庙护神""功德共助""勒石刊名永不朽矣"……。从只言片语判断,在时任土目首领的带领下,重建这座庙的资金筹措渠道有两种,一种是违规犯错的人缴纳的罚款,另一种是客商和百姓主动捐助的钱款。
碑文还列出了缴纳罚金的缘由,指出除偷盗抢夺之类的恶行外,诽谤、诬陷他人是会受到重罚的,可见当地的“习惯法”和“村规民约”的严厉,土目在民众之中掌握的权力。而且收支的账目公开,各项罗列清楚。主动捐助则能受到赞赏,被称为"恩主"。咸丰五年(1855),重修观音庙过程中承办人患病亡故,直到咸丰六年(1856)二月,这座庙才告竣,真可谓好事多磨。
另一块石碑材质较好,碑文清晰可辨。碑额题写了"永垂不朽"四个大字,碑文标题同样是"重修观音庙功德碑记"。碑文中罗列了捐资人等的姓名及捐资数额,随后列明了收支明细,还说最主要的花费是"做观音菩萨金身",余额交至年会长收执。河西县石匠普联清将刻字花费银捐做功德。立碑时间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十九日。
而这两块石碑因字迹模糊,很少有人能理解碑文之意,平时少有人关注。幸亏马老师的解析,才让我们知晓碑文中记述的是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这是前人留给后人的茶山历史片段。
石良子有古茶树。从村组社房对面的土路往里走,数百米开外,路下边的山坳里都是古茶树。村里人说,石良子过去有连片的古茶园,但经过数次战火的焚毁,连片古茶树变成了东一棵西一棵的散种茶。因为这个缘故,过去石良子的茶几乎不为外界所知,也很少有人驻足喝茶,以至于声名不显。
那些大茶树枝干粗壮,树形高大,茶农专门用竹竿搭起架子,既方便采摘,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往年春茶一季,一棵古茶树就能采下十多公斤的鲜叶。
石良子目前有8000亩茶园,很多都是最近三四十年内栽种的。因为有大树遮阴,地面有杂草覆盖,茶园保持了湿润的环境,身处其中,能看到茶树长势不错。
管理茶园的打工人有的来自墨江的哈尼族,也有人来自红河、文山的苗族。茶叶发得好的年景,一个人一天可以采下十公斤的鲜叶。
这些打工人很能吃苦,每天早上天刚亮,就上山去采茶,到午时匆匆吃过自带的午饭又开始采茶,一直忙碌到太阳落山才算结束。亚热带高山上的大太阳火辣辣的,风吹日晒雨淋,采茶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周末假日的时候总会有骑着摩托车、山地自行车的骑行客和步登山的驴友到石良子来,他们带来了山外的新鲜事,带走了石良子的贡米、干巴、腊肉、干笋;村民们带着他们登山,带着他们到河里摸鱼、捉石蚌、摘野菜;白天,他们在孔明山观赏云海,编织自己那个站在高山之巅的美丽梦境,在小石林抚摸那些形态各异的石笋、石柱,让自己的思绪变得再深沉一些;王四娘旧宅、潘家药屋、百花林、出水洞……这些景点会让人对孔明山的过去未来有更深刻的了解,而孔明山人对山外的生活多了一份憧憬,也对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丝自信。
传说,王四娘是茶山王子的奶娘,王子被害之后就到孔明山的大山深处躲难,她住过的地方就叫王四娘旧宅,旧宅早被密密的丛林覆盖,住在这里的究竟是不是王四娘无从考证,但这里肯定有为六大茶山流过汗水的做茶人。
潘家药屋是一个姓潘的神医的诊所,他每天为茶山人除疾治病,因为山上缺水,他跟人家要的报酬就是一竹筒水。
从王思娘和潘神医的故事来看,孔明山是曾经有人居住过的地方。
有什么依据呢?那些被绿苔覆盖的石阶,被密密麻麻的树根和藤蔓缠住的石碓还有石缸,就是人类生活的痕迹。
至于那些用巨石垒造的战壕和哨房,还有高山顶上被称作营盘的平掌,熬制火药的硝洞,孔明山是否有过战争,这个需要历史学家去解答。

在三强家的茶室,我专门找出两泡头春的石良子古树茶来品饮。地处攸乐山、莽枝山与革登山三山交界的石良子,古茶树主要分布在葫芦碑、薄荷林等寨子周边的广阔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石良子古树茶别样的风韵。
巍峨耸立的孔明山和风云变幻的祭风台,是六大茶山各族百姓心中的人文圣地。高山上土地肥沃的坝子,是养育贡米的地方;香烟缭绕的山间小庙,是过往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孔明山还有值得探访的营盘山、小石林、王四娘故居......这些人文记忆叶片,自然的滋味,在这里都会值得你来捡拾。

作者 段金华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